哈尔滨民族管弦乐学校,凭借一如既往的严谨教学态度和雄厚的教学师资,连续12年省联考专业合格率达到100%,每年都有大量考生通过高校的专业考试,为各大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回报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信赖与期望,更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望。
拉弦乐组,这组乐器形成较晚,唐朝才有雏型出现,经宋到元时才正式见诸文献,明、清时它的演奏技法和音乐表现达到了兴盛时期,并跃居到民族乐队的主宰地位,它在乐队中的应用,相当于西洋管弦乐队的弦乐组提琴类乐器,不但适于演奏抒情歌唱性的器乐旋律,而且还能够演奏各种节奏、各种情绪的音乐,它的音色接近人声,在乐队中的大篇幅演奏时使听众不至于乏味,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各种连接、展开、调性转换和高潮等,往往离不开它们的演奏。另外,这一组的乐器音色比较统一,整体演奏各种和声和复调音乐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当然它音色的明亮度、演奏技法及音乐表现和西洋管弦乐队里的弦乐组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一类的改编曲有前面我们曾提到的《卡门》序曲、《火鸟组曲》,《图画展览会》等作品,有中国西洋管弦乐曲《下山虎》、《春节序曲》、《瑶族舞曲》等作品。我国民族器乐曲的独奏曲创作作品比较多见,象这一类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作品目前还不太多,但其中的《旭日东升》、《丰收锣鼓》、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作品有较大的影响。彭修文先生在创作《丰收锣鼓》时,曾拿我国潮州大锣鼓、京剧武场“急急风”、苏南吹打等锣鼓点作为演奏素材,推陈出新地用于他自己的作品之中,获得了观众和同行们的一致赞赏。
500至1000人。中国民族管弦乐团运用哪些乐器来演奏?由于本学会是民乐专业的学术团体,因此,要求入会的人员必须是从事民族管弦乐艺术的作曲家、理论家、指挥家、演奏家、教育家、编辑家、活动家、民族乐器制作家。在具体操作上,需遵循以下几种情况。 凡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民乐工作者,一般都可以被批准入会;十岁以上的老民乐工作者,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虽未被评上高级职称,但毕竟为我国民乐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过多年的贡献,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在一个地区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声望,也可以被批准入会。
透过作品可感受到,朱晓谷在题材的选择上不仅展现出当代视野和人文纵深,在结构布局、调式和声变化、配器色彩上,也展现出努力使现代技法和民族风格有机地融合一体的审美取向。从刘锡津的民族管弦乐创作中,我们亦能观察到这种时代特征。其创作领域一度广泛,涉及民族器乐、舞剧音乐、影视音乐、歌曲等多个领域。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在担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以来,他的创作开始更多集中在民族管弦乐方面,且展示出旺盛的创作力。其近作不再限于擅长的东北风格,而是将艺术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文化场域。
型多乐章民族管弦乐作品,较早是十年代出现的中胡协奏曲《苏武》和民族交响乐《秦香莲》。在新时期的10余年中,大型民族管弦乐曲创作取得了丰收,顾冠仁的琵琶协奏曲《花木兰》、刘文余的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李焕之的《泊罗江幻想曲》、彭倍文的交响套曲《十月》、何训田的《达勃河随想曲》、王澎的双筝协奏曲《回旋协奏曲》、金湘的组曲《塔什拉玛干掠影》、崔新和朱昌耀的胡协奏曲《枫桥夜泊》等作品,在取材广度与深度、风格多样性与丰富性、对戏剧性情绪的提炼与展开、大型形式和恢宏构思的掌握与驾驭、民族气质和神韵的内在追求、和声配器手法的创新和某些现代技法的合理运用诸方面,比起十年代同类作品来,无疑实现了巨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