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亲子关系这个话题,这次选择一对感情好的来说,别让自己的周末堵得慌。
红楼里亲子之间非常理想的一对,应该是薛姨妈和薛宝钗
首先,薛姨妈大概是红楼里最讨人喜欢的长辈之一,虽然她没有老祖宗那么见多识广、德高望重,没有乡下来的刘姥姥那么风趣,但,很多场合,她一到,连丫头们都是很开心的。甚至,很多尴尬的场合,还是需要她来救场的。
比如第四十七回,老祖宗刚刚因为邢夫人帮大老爷保媒的事,生了气,要散心,只有去请薛姨妈来。面对邀请,薛姨妈向丫鬟道:“我才来了,又作什么去?你就说我睡了觉了。”那丫头道:“好亲亲的姨太太,姨祖宗!我们老太太生气呢,你老人家不去,没个开交了,只当疼我们罢。你老人家嫌乏,我背了你老人家去。”薛姨妈道:“小鬼头儿,你怕些什么?不过骂几句完了。”说着,只得和这小丫头子走来。
这段对话好生动,看得出丫头很机灵,更反映出薛姨妈平时人缘好,不拿架子,才有这样轻松的主仆关系。
有这样一位慈爱的妈妈,薛宝钗的童年、少女生活应该还是比较幸福的。虽然,过早失去父亲(据宝钗的描述,其父眼界很宽,思想也比较开放),使得这个聪慧过人的少女早早承担起本该父亲扛起的责任;虽然,哥哥极不成器,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至少和大观园里其他少女相比,宝钗是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家庭的,每天可以跟母亲相伴,哥哥偶尔也会体贴、懂事。
父亲的早逝,使得这对母女多了一层相依为命的关系,她们互相体谅,被薛蟠气着的时候,互相劝慰。也只有在母亲面前,薛宝钗能回归小女儿的憨态,撒娇之语也有,亲昵动作也有,以至于让孤女林黛玉羡慕不已,边哭边要求也成为薛姨妈的干女儿。可见这对母女,确实是人性当中最为正常的、能自然流露的那种“小棉袄”关系。这在过去的旧式家庭,居然还不是很普遍,而且,往往非常短暂。
按《红楼梦》里的常规,再幸福的母女关系,往往要戛然而止于女儿的出嫁。贾敏之离开贾母,贾元春之离开王夫人,都是这个样子。嫁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嫁后,女儿和母亲的关系就难以正常维系,尤其是这种大家庭,很难回娘家。等到薛姨妈这样的年纪,才可以相对自由地走动,能维系亲情的,只有自己的姐妹辈了。更不用说可怜的迎春等弱女子,设想如果她的生母在世,她的误嫁中山狼,也是母亲所不能改变的。她哭回娘家时,母亲肯定也只能陪着痛哭,而难以保护自己的女儿。
我想,正是出于这种原因,薛姨妈潜意识里是很想女儿能嫁给贾宝玉这样知根知底的亲戚之子的,至少自己可以经常看到女儿,不担心女儿误入虎口。但,为什么薛姨妈有帮林黛玉提亲的一个小玩笑呢?很多人为此质疑薛姨妈之慈,认为她心内藏奸,口是心非。其实只要仔细读一下那段对话的后一句,就能明白身为当年的中年女子,她们的婚嫁观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没有自主可能,无论是身为女儿时,还是有一天成为贾母那样的一家之主。
复制黏贴时发现,这段话是在与紫鹃打趣之前:
薛姨妈道:“我的儿,你们女孩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我不由得联想起台湾女作家廖辉英的一部小说《油麻菜籽》,也是讲述女孩子的命运,如菜籽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婚事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轨迹变化。我想,薛姨妈最终没有开口帮黛玉提亲,潜意识里或许有为女儿做想的考虑;更实际的理由应该是,她不认为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可以主动地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婚姻对象,而更多地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服从命运的安排。包括她的女儿,住在贾府这么久,薛姨妈也没有表现出多么的急吼吼,要给女儿安排好归宿。我想在她心里,拖一天,是一天,和女儿相守在一起,就是好的。
反过来讲,薛宝钗真的是可以作为女儿的典范来表扬的。她的孝和顺,她对母亲的体贴和支撑,都很值得现在的孩子学习,虽然,我这样的说法,肯定让人有点觉得好笑。联想我自己吧,我肯定是做不到像薛宝钗那样,处处为母亲着想,不动声色地帮助偏于懦弱、几无原则的妈妈支撑这个歪歪倒倒的家。能干,但不强悍;体贴,但不盲从。薛宝钗让妈妈享受到了一个寡母能享受到的所有幸福和温存,难怪,这个慈母只要跟女儿在一起,就节奏放慢,心情大好,甚至有点示弱。
薛姨妈作为母亲,肯定有不少失败的地方,特别是培养薛蟠的问题,溺爱、无原则,没有办法替她分辨。但,在面对女儿时,她真的算是一个开明的妈妈,女儿不爱打扮,房间如雪洞一样,她尊重了女儿的喜好,只故作责怪地在外人面前说了一句——女儿比较古怪。我一向不喜欢后四十回,但,关于“调包计”实施过程中,对这对母女表现的描写,我是比较喜欢的。宝钗肯定是内心一百个不愿意,但,隐忍着,服从着;薛姨妈其实也不开心,最知道女儿的委屈,但,也知道冲喜这样的事之重大,也努力配合着。这对苦命的母女,其实注定了迟早要面对这样的分离,彼此目送着被卷入更悲凉的生活。
薛宝钗一向比较冷静,离开了妈妈,应该能顺利地过渡、迅速适应;失去了宝钗的薛姨妈,儿子又不成器,即使真的是死了泼金桂、重娶一个相对贤惠的媳妇,也不可能弥补这个老母亲内心的空洞。
最是小儿女,人间痴情多。薛宝钗和薛姨妈给人带来的温暖、润泽,好比棉布一样妥帖,又像春阳一样微暖还凉。我常好奇,薛宝钗做了母亲,会怎样?按她的智商与情商,应该比李纨更擅长教育孩子(李纨与独子贾兰的事,我下周接着说)。但,她或许做不到像自己母亲那样的自然、明亮,很可能教出一个有出息但不快乐的孩子来。
当然,最悲惨的是,按照曹雪芹的思路(脂砚斋应该也是这样理解的),薛宝钗注定不会有自己的孩子,因为“纵使举案齐眉, 到底意难平”这句判词宣告了,薛贾联姻是事实,宝玉的心,不会给宝钗,估计,连夫妻的本分,宝玉都不会尽。这样的话,薛宝钗虽然才高八斗、貌美如花,且妇德至善,其命运跟几百年之后的那位朱安女士是一样的。她的母亲如果知道女儿最终是这样的结局,那种心疼,那种刀剜心般的无奈,估计才是薛姨妈晚年的主色调啊。
啰嗦太久了。希望生活在女权日旺的时代的我们,能享受更好的母子、母女关系。亲子如朋友,是一种境界;不管做不做得到,首先要亲!薛姨妈和薛宝钗,给我们秀过了古典式的亲子情,玉兰般娇美,樱花般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