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去成都,今晨回。这次,活动凑一块了,四天三场。周四晚不算,与蒋骥聚。蒋骥带了他的熟人夏,我叫了九寨沟的永强。蒋老师还是多喝一点可爱。
周五下午在宽巷子见山书院,上海文艺社的《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安排在成都的活动,全国第七站。从上海过来的荔红是主编也是嘉宾,四川的嘉宾有钟鸣兄、蒋蓝和我。第一次见荔红,一见如故,想必就是不见也如故。我中午过去,跟他们一块吃了钟水饺和担担面。见到文艺社那边的负责人谢锦。钟鸣是第一次见,见面我说了句:“在我的印象中,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说到四川的诗人,你的名字总是跟欧阳江河、柏桦连一起的。”也见到钟鸣夫人。我送钟鸣兄一本《隔了河的会见》。蒋蓝是多见了,这次觉得干了,也显老了,特别是颈项。他给我的印象是太拼了,对文化太感兴趣了,其实不用,投入的很多都是垃圾。很高兴幼幼能来,坐在下面听我谈涪江河谷的小雪、谈蜀地的小雪。终于把五年前答应送她的曼德尔斯塔姆夫人的回忆录《第二本书》带她了,还胡乱写了“从娜杰日达到余幼幼”几个字。幼幼不喜欢人多,晚饭没跟我们吃,她说她得回避不必要的社交。下午阴天,唯一的一抹阳光映照在黑云上面,且只是一瞬。到了我谈小雪的时候,天阴沉得厉害,像是马上要下雪。下午四点有明显的降温。晚饭从四点半便等起了,就在见山书院,上海一方做东,除了上海来的四位(荔红家属洪涛)、嘉宾三位,还有钟鸣夫人、钟鸣带来的一位叫“包公”的长发男子夫妇、自绵阳赶来与荔红见面的晓芸、川文艺社的石女士,半程后卢一萍加入。我能写《小雪》、成为二十四分之一便是赵荔红约稿的,我先选的“惊蛰”,后来她通知我惊蛰有人写了,才写的小雪。记不太清了,我们或许也是在新散文论坛认识的,后来彼此出书,彼此都为对方写过书评——她去年还在《南方都市报》推荐过我的长篇《飞地》。我主持《滇池》散文栏目其间,约过她一篇写花的散文。我们还有一位共同的朋友,那就是《花城》的朱燕玲。我第一次在《花城》上发小说便是她给我的燕玲的联系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初,我与燕玲联系过。在宽巷子的活动,我也带了我的新书,《白马人之书》、《飞地》和《隔了河的会见》。我的期望是签售十本。结果卖出一本《白马人之书》,还是“蓝素”的薇子买的,顺带捎给淡颜一本。
周六在作协封闭式开会一天。保密期限应该是到周一(今天)网站公示前。只好不叙。见到诗歌组的雷子、报告文学组的赵智院长和我2004年出行江南时的室友李华。晚饭在恒大广场的“花醉”,加小陈、小李和赵懿。小李开车,我和小陈一人喝了瓶啤酒。
周日下午在江油图书馆有一堂关于白马人文化的讲座,想必上午从成都过去不用急。谁知九点到达城北高速入口,因大雾高速关闭。等到十点才掉头走108国道。一路奔驰,罗江一段国道也拥堵。原定下午两点开讲,后延至两点半。迟到五分钟赶到。来不及吃午饭,丢开方向盘便又抱住麦克风。脱稿讲了两小时,终于觉得累。听课的不多,就一个美术班,都是来自省内职业中学的美术老师,女老师居多。诗人刘强、幼专艺术系的何明奎老师到场。讲座的题目是《记忆与变迁——白马人及其村寨残片》。因为讲的是白马人,我带了点《白马人之书》到场,签售出6本——比见山书院好,另卖出《飞地》和《隔了河的会见》各一本。
等空了,我会写写卖书的事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