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1480—1567)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明朝人,字惟中,号介溪。他的故乡江西分宜有一个天然的石洞,相传严嵩少时读书于洞中,迄今传有"狐仙伴读"、"吞食夜明珠"的神话,当地民间又称之严嵩洞、狐仙洞。严嵩从小接受严格教育,3岁识字,6岁读四书五经,8岁以优等童生考入县学,被誉“神童”。他18岁乡试中举,25岁考中二甲第二名(全国考生第五名),入选翰林,成为庶吉士。可见,严嵩自幼聪颖,读书很刻苦。严嵩还以孝子闻名,父死而在家守制3年,母去世,又辞官回乡隐居。朝廷几次让他出来做官,严嵩都拒绝了,他一方面对名利看得很淡,另一方面他直言吐露:“奸人(刘瑾、江彬、钱宁)当道,在 下不堪与之为伍”,看来青年的严嵩为人很正直。内阁首辅杨廷和怜惜严嵩是难得的人才,一再保荐他出来当官。 严嵩在正德时期血气方刚,对朝廷弊政多持批评之论,对明武宗的荒淫专横也敢于直谏,还很有士大夫的正义感。但他到了58岁那年,在利禄引诱下,彻底改变主意,他觉得自己前半生经受了太多的折腾与挫折,为了前程,他决心做个“勤勉”加“温顺”的臣子,他挥笔写了歌颂嘉靖皇帝英明的《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这两篇颂词改变了严嵩以后的命运。
嘉靖时期,严嵩当上内阁首辅,独揽大权,专国政20年。恃宠揽权,凡有陈述时政者,皆斥戳杀。文武官吏如夏言、曾铣等,弹劾他皆被诬杀。后来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弹劾才被革职,家产被没收。《天水冰山录》是嘉靖四十四年三月对严嵩抄家的财产清单。清单分金银珠宝、文玩古董、古籍字画、房屋田地等数十项。仅古籍字画中,就有晋唐宋元明名家书画3201件,宋元刻本、抄本古籍9466册,均为稀世之珍,价值连城。从这些数字上看,严嵩既爱读书、藏书,又爱凭借重权侵掠,故其藏书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为当时大多数藏书家所不及。
严嵩和大多奸臣一样有才华。由于受奸臣之名影响,其书法家身份因人废字,但至今在北京地区、山东曲阜、杭州西湖、辽宁锦州、天津独乐寺等全国近20个著名景点里留有他的书法手迹,其中北京的“六必居”、曲阜的孔府正门的“圣府”较为有名,至今尚存。其诗文“清丽婉弱,不乏风人之致”,《钤山堂集》、《振秀集》等在当时流传一时,颇受文人推崇,唐顺之说他“于诗文,各极其工”,杨慎称赞他“字字皆诗,句句有味”,当时的著名作家李梦阳称“如今词章之子,翰林诸公,严惟中为最”。
严嵩在京都藏书处有“钤山堂”、“忠弼堂”、“听雨楼”、“延恩阁”等。在故乡又大建藏书楼名之“宝翰楼”,址选南昌,嘉靖皇帝御书“琼翰流辉”以赐。宝翰楼藏书有两个“特别多”。首先是宋元版书特别多,据王世贞《朝野异闻录》载:“籍没严嵩家宋板书籍六千八百五十三部。”其次是抄本书特别多,共有2613本,这么多的抄本基本上都是抄录皇宫秘阁中罕见的宋元版本图书,故尤其珍贵。据《式古堂书画考》载:“《严氏书品册页目》:手抄宋元书籍2613本,没入大内。一应经、史、子、集等书计5852部、套,发各儒学贮收;一应道、佛各经决计914部、套,发各寺观供诵。”《历朝四百五十人传记·严嵩》中也提到,严嵩削职抄家之时,“经、史、子、集6766部、套,听雨楼石刻法帖358件”尽充公。严嵩的藏书印有“介溪珍玩”、“钤山堂图书印”、“钤山堂家藏经史之印”等。
由此可见,严嵩的藏书量是惊人的,等级之高是罕见的。能达到如此规模,一方面说明了严嵩对书的偏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以权力和地位而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宝翰楼的藏书虽然无与伦比,但它并没有属于严嵩多长时间。1565年遭遇抄家时,便被全部没收,随着严嵩政治生命的结束,宝翰楼的藏书也随之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