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上回发表了《译作原作书评》后,意犹未尽,恰好国内一位在文坛与新闻界颇有名的老友读了后与我响应。他说现在国内所谓“书评,已成为单纯的广告词”。有人要借用他的大名吹捧,他只能敷衍一下。我自己有过经验,中国人讲情面,总觉不好拒绝。不过如有陌生人来信说要用我的“大名”替他宣扬一下,我有什么义务帮他销书赚钱呢?在美国,这类事是作家代理人或公关人员的事,作家须花钱雇用。而在严肃的报刊上,编者一看这是含有宣传作用的文稿,即严加拒绝,以免损伤报刊声誉。
为了这个原因,严肃刊物绝不收受外来投稿的所谓“书评”。以销路最大、广告最有效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为例,单是这份周刊,就有编辑二三十名。你要问,区区周刊,何必用这么多的编辑?这里就表明美国刊物对发表书评的认真。美国每年出新书约六万余种,而“时报书评”每期只能刊载二三十篇书评,新书能被“时报书评”选中而加以批评,即使是严厉指摘的恶评,也就起了广告宣传作用,因为“时报书评”是最受出版商、作家、读者注意的刊物。另一本名叫《纽约书评》的双周刊是一份避免商业性而着重学术性的权威刊物,不在此例。另有许多文学刊物如《纽约客》,时论刊物如《新领袖》(现只在网上发行)等,发表书评也态度严正,但它们在商业方面影响不大,不能与“时报书评”相比。
话归正传,区区周刊,为何要用这么多的编辑呢?他们的职责是浏览众多新书,先挑出重要著作为发表书评目标,然后与总编讨论邀请哪位作家,哪些专家评论此书,这些编辑自己多认识各领域主题,熟悉作家们或书评家。“纽约时报书评”办刊态度如此严格,一旦发现某书评者与该书作家有亲友或同事关系,立即会在下期发表“编者更正”,指明刊物要尽量避免“裙带关系”,以免失却书评的严正不偏作用。
其他严肃刊物也取同样态度,根本不会发表朋友间互相吹捧的“书评”。
在美国,任何一份报纸或刊物(不包括那些轻浮的娱乐性刊物),将编辑部与广告部完全隔离,以免广告部人员干扰编辑部人员职务,好像美国宪法中将政府与宗教完全分开。严正的编辑也同样坚持该立场,以免少数没有新闻道德的记者偷偷将有广吿作用的新闻挤入版面。
只有如此,一份报纸或刊物才会在言论上有份量。
(原载2010-07-02 新民晚报)
博文正文
(转帖)书评种种(董鼎山)
标签:生活2010-07-08 15:34 星期四
返回顶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