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清代藏书大家朱彝尊“雅赚”和“美贬”的故事。康熙二十年(1681年),朱彝尊到浙江任典试官,余暇拜访藏书之家,购得不少罕见之书。他听说著名藏书家钱曾著录家藏善本秘籍为《读书敏求记》,书成即锁入书箱,秘不示人。朱氏多次登门拜访也未过目此书,便设计邀请钱曾及当地雅士置酒高宴。席间,用数量可观的黄金和一件珍贵的轻裘买通钱之书童启开书箱,收预先雇请的数十名抄手抄成副本,《读书敏求记》由此得以流传于世。当时尚无版权概念,惟念其爱书之情深,人们谑称为“雅赚”。朱彝尊供职史馆,能见到各地进献的图书。他常携带一名抄书手出入史馆,随时抄录。此事遭人告发,结果被罢去官职,时人谓之“美贬”。朱彝尊对此并不后悔,他在其书椟上作铭曰:“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或默或语,孰智孰愚。”这是中国藏书文化史上的经典偷书个案。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孔乙己》中,也有这样的一段情节:……他(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其实,孔乙己是一位可爱的“书呆子”。在他身上,我们更多地阅读到的是旧时读书人深刻而又无奈的悲哀。他无疑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相对于他而言,那些登科及第的显赫之辈又如何呢?明代编成的旷世巨帙《永乐大典》,其中一部分不就是被那些贪心官吏用“小马夹”朝入晚归地偷走了吗?清代安徽中江书院就明文规定:有偷书者“送官究治”、“按窃律论处”,鸣鼓“驱逐出院”、“扣除课籍”、“永不与考”;有将院藏图书私售谋利者,也将被“众人鸣鼓攻出”。偷书毕竟不是什么雅事,惩罚厉害点是应该的!
17世纪的法国人德雷奥也说过一句类似孔乙己的话:“偷书不算犯罪,除非你偷的是已卖出去的书。”此人以“督导委员会秘书”的名义,在法国各大图书馆自由进出,整本整本地偷,有些书只撕下其中几页,并将他的“战利品”炫耀给别人看或是贩卖。意大利人利布里伯爵是个才华出众的数学家,由于爱国而受到迫害,1830年流亡到巴黎,很快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国民教育部的图书馆总监察员。他经常视察全国著名的图书馆,使这些图书馆里的珍贵书籍不翼而飞。由于丢失的图书越来越多,利布里伯爵终于受到了怀疑,然而他镇定自若,于1848年坐船出逃,而且带走了3万卷书籍!他回去时已事过境迁,所以他的偷书反而被视为爱国的壮举。这笔赃物使他从此过着贵族般的生活,逍遥自在地活到1869年才去世。小说家牙买加·金凯德坦言,她偷书不是为偷窃,“只是一旦我念过了一本书,我就无法承受与它分离之苦”。这真是生离死别刻骨铭心之爱!劳伦斯·汤普森专门写过一本《偷书癖历史》认为“偷书的罪行可以回溯到西欧开始有图书馆的时候,甚至还可以往前推到古希腊与古老的东方国家”。据阿贝特·散的《业余者与偷书者》一文介绍,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佩德罗修道院在他们的图书馆外面也放着一个警告牌:“凡是偷窃书籍,或是有借无还者,他所偷的书将变成毒蛇,将他撕成碎片。让他中风麻痹,四肢坏死。让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让他痛苦永无止境,直到崩溃。让永远不死的蠹虫啃啮他的五脏六腑。直到他接受最后的惩罚,让炼狱赤火煎熬他,永恒不停。”但是,任何诅咒都无法吓阻那些非把书据为己有的读者,他们跟疯狂的情人没有两样。对于这种特别的贪婪,英国散文家兰姆自我坦承道:“我们都知道,自己的书读起来比较舒服,我们知道它的全部,哪里有缺陷,哪里折了角,哪里的污点是我们喝茶、吃奶油松饼时不小心沾到的。”当今最著名的偷书贼当为美国爱荷华州的斯蒂芬·布鲁伯格,堪称因爱书而偷书兼藏书的“书痴大盗”。二十多年间他偷遍美国及加拿大的286家图书馆,偷书23600册。案发后联邦调查局探员动用长达1.17公里的书架陈列赃物。看来,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这个平凡而深刻的可怜读书人的形象不仅生长在中土,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对一本好书或急用书的拥有,这种欲望许多人都曾萌生过,只是运用的方法或途径(用“手段”一词似有贬意)不尽相同。偷书者最缺德的是在图书馆中偷书,那些残缺不全、面目全非的书籍让人心生痛惜,要偷就干脆整本偷走,既无技巧又无勇气,却干这种小手脚,实在可恶!简直是给偷字摸黑。一笑!至于我个人,虽从未偷过别人一本书,但确实偷过书店里的书,且只有那一次。那是在十五、六岁时,著名英语专家陈琳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英语》课本及辅导书流行校园,想买但囊中羞涩,几次到书店逛来逛去。后来,想了一个“巧妙”的法子——先买一本便宜书到收银台交款盖戳,匆忙折回,将未干的印泥反印在英语书封底,再故作坦然地走出了店门,因为守门的店员只认戳,有戳就可放行。如若现在,根本不能成行,有电视监控,有防盗磁条,不等出门,警报就会蜂鸣起来。自我揭发那次偷书的冒险经历,就算一次心灵忏悔吧,因为这也是一件很长时间就想坦白的羞愧之事。
博文正文
返回顶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