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6 星期日 晴
翻《浙江藏书史》。近年来,从文化学角度考察、研究我国历史上的藏书活动而形成的藏书文化,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来新夏先生在《中国藏书文化漫论》中说,“中国的藏书文化伴随着图书的产生而出现,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对中国藏书文化的研究,自从清末叶昌炽(1847--1917)在上个世纪初集撰的《藏书纪事诗》以来,先后出现过两次研究热潮。首次研究热潮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代表性的成果有洪有丰的《清代藏书家考》、袁同礼的《清代私家藏书概略》、《明代私家藏书概略》、《宋代私家藏书概略》三篇系列论文和杨立诚、金步瀛合编的《中国藏书家考略》专著。第二次研究热潮的发端,可以中华书局1982年公开出版的《古代藏书史话》和《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两书作为标志。此后“历代藏书家题跋和书目集陆续出版和影印,早期藏书史论著得以订补再版,断代的和区域的藏书家研究受到关注,中国藏书家个体研究走向深入,藏书家辞典和综论性著作出版,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学术表征。”(徐雁《8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藏书的研讨成果概述》)。这个时期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出版的两部百万字的《中国古代藏书楼》和《中国藏书通史》,是对我国藏书史的一次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是对过去研究成果的一次通盘总结。最近一个时期,区域藏书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寓所存书来看(单篇论文不计),专著有吴晗的《江浙藏书家史略》(中华书局1981年初版,印8600册)、周退密、宋路霞的《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印2500册)、曹培根编著的《常熟藏书家藏书楼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初版,印2600册)、江庆柏的《近代江苏藏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印1200册)、叶宝瑞主编的《苏州藏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虞浩旭的《智者之香:宁波藏书家藏书楼》(宁波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印2500册)、薛贞芳的《徽州藏书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再者就是新从孔网邮购的这部《浙江藏书史》,顾志兴著,杭州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之一。顾曾在1987年出版了《浙江藏书家藏书楼》一书,一九九几年再版,此书已难觅得。下部重点搜寻的区域性藏书文化研究专著是薛愈的《山西藏书家考略》和王绍曾的《山东藏书家考略》二书。
翻《半是儒家半释家》。作者说,“周作人是一个真正觉悟了的但又大节有亏的启蒙思想家”。私以为新论,周也能以思想家名之吗?普通读者大多喜欢看的是周作人的文本,对其思想欲作探究的不会占多数。我还是比较爱看此文丛中黄开发《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本》这本书,尤其是书中对周之“抄书体”书话散文的论述。
夜读《上学记》和《蔬食斋随笔》正集。
2007.09.17 星期一 多云转小雨
市委组织部督导新农村建设,为时两天。收上海《读者导报》稿酬120元。浏览新收读书报,在华英预订《聊不完的事》(上海翁长松关于书的书)、《偷书贼》(外国长篇小说)、《植物记:从新疆到海南》、《收藏大家》、《读书是这么好的事》(新版,有20多幅藏书票)各一册。中午去万佳览书,无中意者。翻《阅读的狩猎》。夜读《蔬食斋随笔》。
2007.09.18 星期二 阴转多云
继续陪同督导组检查,下午组织召开座谈会,会间翻《阅读的狩猎》,发言和安排下部工作没什麽意思。两日天天陪酒,感觉不适,辞别晚宴。夜翻《高贵的苦难》。
2007.09.19 星期三 晴
中午与朋友往濮阳县老城品尝地方小吃“面糊涂”,过华英书店费104元购书三册,即《收藏大家》,郑重著,上海书店出版社07年4月初版,定价75元,价格不菲;《偷书贼》,(澳)马克斯.苏萨克著,孙张静译,南海出版公司07年8月初版,“这是个讲述书是如何振奋灵魂的令人难忘的故事”,随书赠阅的书签上写着“到底是从什麽时候起,书与文字不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她生命的全部?”;《植物记:从新疆到海南》,安歌文、摄影,湖南文艺出版社07年6月初版。下午在家读《收藏大家》及近期报纸。
南京徐雁先生发来供《藏书》第3期稿的邮件,其备用一则“补白”云:
河南濮阳藏书家刘学文苏州淘书小记
[本刊讯]本刊顾问徐雁先生9月15日接到濮阳藏书家刘学文先生有关苏州淘书的电子邮件云,“9月中旬的苏南之行,赖于在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举办濮阳华龙区社区干部培训班,办班的事情我提议我组织……最后成行30人的培训班"。他写道:
我在苏州拜访了王稼句老师,在其书房合影留念,除请他在我捎去的《秋水夜读》、《看书锁记》上签名外,还受赠《吴门烟花》、《晚清民风百俗》、《闲话王稼句》、《文学界》(书爱家专号)、《沧浪十八景图咏》等书。
按照您的指点,去文育山房,不遇,临近商户说老先生打烊了,听我说是从河南来的,就帮着把江老先生请了回来。我对老先生说,“徐雁教授给我指路,才找到了您这儿”,“徐雁哦,那是个爱书人,才来过”;我说:“河南焦作的范凤书先生2003年从您这儿给我寄去了一册《苏州藏书史》”,“不记得啦,82岁了,好忘事。卖旧书不行了,我主要卖古书,王稼句不收藏古书,北京的韦力藏古书。”我挑了百余元的旧书后,老先生又拿出四册民国时期的书让我看了看,因兴趣不大,未置。
9月8日去常熟虞山镇考察枫泾社区,当时有个想法去见理工学院的曹培根教授,因还要去参观梦兰集团,又是集体出行,不便“开小差”。因为我是带团的,无法私自外出,所以留下了很多遗憾……今年我女儿上高三,原计划让她学文科,看能否到您门下求学,去年还专门向您的弟子小童寻问相关事宜,可孩子坚持学理科,又一憾事。最近在孔网邮购了《浙江藏书史》、在当当网邮购了《徽州藏书文化》二书,在苏州古旧书店购了韦力的《古籍善本》。再次向您问好。
读后回复徐教授邮件曰:刚读过您发《藏书》第三期的稿件,见“河南濮阳藏书家刘学文.....”短文之称呼,汗颜羞愧,“藏书家”三字份量很重,担当不起,我充其量只是个好聚点书的平常人,最多只能名之“爱书人”。是否将“藏书家”字删去。今日中午过华英书店购上海郑重先生《收藏大家》一书,装帧大气,用纸考究,大16开,近60万字,不知存否?若无,当购赠......晚发徐雁邮件,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
2007.09.21 星期五 晴
9月20日,朋友聚酒、打牌。翻《植物记》。
9月21日,新购一册《收藏大家》给徐雁寄去。给北京刘德水寄去王稼句签名本《吴门烟花》。中午送孩子上学时,过啄木鸟书店购《万象》第九期,8元。下午召开赴苏州考察学习座谈会,备近日向区委常委会汇报。晚与同事聚饮,共祝“双节”即临。
2007.09.23 星期日 晴(秋分)
备中秋节生活用品,与朋友聚,翻《生涯一蠹鱼》。
2007.09.25 星期二 晴(中秋节)
24日,收《建业》第9期,读《漂木》。
25日,鲁迅生日。收《书香》今年秋季号。将在王稼句老师书斋里的照片发至其邮箱,回复曰:“照片收到,只是我的软件不能支持,只好拷录后印出再看。此次枉驾寒舍,本该尽尽地主之谊,可那几天特别忙,只好作罢,请谅解,好在来日方长,你有机会来苏州“办班”,那是最好不过的。岳年的那篇序言,未敢忘,我想十月上旬写了,真是欠债太多,这件事一拖再拖,真有点不好意思。拙作《一时人物风尘外》样书已送来,我给你寄上一册。专此,顺颂。中秋节好。王稼句谨覆九月二十五日。”发多位书友节日快乐。晚读《漂木》、《书香》秋季号。
博文正文
返回顶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