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茶》阅读札记)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非常喜欢这三句话。但这真不是一个关乎饮茶的故事。
买这本书,是喜欢这个书名,还有封面上这三个伊斯兰女孩的肖像,说明这是本与之有关的故事,却由一个美国人来写成,太好奇了。
读完才知道原来写的是一个男人用自己的信念让石头上长出学校的感人故事。这个男人竟然还是美国人,而受惠的是远在13个时差之外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儿童,特别是女童。
而看惯了好人好事的报道,多是大口号大事迹,一般无法深入读下去。这本却不同,译者云:我在波士顿哈佛广场的旅游书局无意间被这本书吸引,一读之下,当场泪流满面……
非常能体会他的心情,事实上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是泪满眼框,为主人公的坚强执着勇敢置身度外,也为那些真情的慷慨无私相助,甚至誓言用生命捍卫恩人的当地人,患癌症的科学实业家、媒体人、国会议员,甚至浑身酒气的绑匪、塔利班战士….你能相像这诸多复杂背景和身份的人被这位卑微的贫穷的很长一段时间只睡在破车厢里过夜的美国男人所感动并伸出援助之手吗?
一名登山家为纪念逝去的妹妹,选择攀登昆仑山脉最险的乔戈里峰,中途却因救助同伴致伤痕累累,疲惫不堪,放弃了为之精心准备的登山计划。不料在返途中迷失了道路,误闯一个与世隔绝的偏僻村落,受到当地人热情无私的招待,却目睹了村里的孩子们在冰封雪地上露天读书的情景,大为震动,承诺一定尽其所能为村庄建一所学校….
这到头来却成了他的毕生的事业。事实上最终建成的不只是这个村庄的学校,12年时间里他还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喜马拉雅山区,盖了六十余所学校,特别是能让女孩子上学的学校,并且这个数目还在继续扩大中。他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特别是女孩),也能化解文化分歧与种族仇恨。“自信的女性会促进整个家庭向上,让沏茶的手捧起书本,也阻拦了拿刀枪的手。”
其中的艰辛罄竹难书:发出580多封邮件向社会名人名家请求赞助,克服不善言谈的性格四处演讲筹款,女友分手,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品质,出生入死奔波于战乱中的地区,被绑架、被保守伊斯兰宗教分子(反对女孩子入学及西方人建立学校)数次驱逐,光恶劣环境或人为因素致命悬一线的经历至少达四、五次……
我知道或想像到的所有的人类灾难几乎他都遇到过。
而这一切,不过为了兑现一句承诺….
他的名字叫摩顿森,是我心中,也是亿万伊斯兰人、美国人,也许还有许许多多世界各地有良知的人心中的英雄。
这种克已为人,不顾个人得失终其一生为他人奋斗的的人真是不多见,不过我们国家也有一位。
他叫白芳礼,74岁以后的生命就不是他自己的了,靠蹬三轮车,挣下了35万元,全部捐给天津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他本人的生活几近乞丐:衣服鞋帽都是垃圾箱捡来的,每天的午饭是二个馒头加一碗白开水,加一点酱油就算改善伙食了….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93岁离开人世。
我常常不理解是什么样的信念能让这些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恪守自己的承诺,哪怕历尽艰险甚至搭上性命…
我们自己做不到,但还是有能力传播这种精神,让它去感动每一个人,让和谐、善良、友爱、助人为乐的花朵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本书是除了《追风筝的人》之外,最感动我的书。并且虽类传记,但一点也不枯燥乏味,着笔非常生动细致,大段的景物描写像是在眼前铺开的美丽画卷。我想这大概是当当将其归在小说类的原因吧。读过的每本传记体小说都非常丰满且接地气,《追风筝的人》也是。相信我,没错的,请朋友们也虔诚地捧起这本书,相信会给你很多的感动和启发。
理书的时候惊喜地发现,竟然买重了,决定把另一本捐给图书馆,这也是书后的倡议。我很乐意这样做,如果不是多买了,会捐手头的这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