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制幻灯就是利用贴红对联那个窗口)
小学期间,正值文革后期。语文教科书改革得几乎没了文学韵味,好心的老师找来文革前的课本,摘出一些经典名篇穿插着给我们上课。这就需要在每节课前,用蜡纸刻好课文,油印出来分给大家。我喜欢美术,老师培养我们几个,经常给同一年级的同学刻蜡板,油印课文。
由于有这个特长和爱好,还有一件事也就落在我的头上,那就是放映幻灯。老师为搞好教学想了很多办法,那时候也有类似现在军民共建的活动,平遥西城墙外,驻扎着一个炮团和学校有联系,炮团的连队有幻灯机,老师为我们借来幻灯机配合教学。
很多课程已经记不清楚了,只有《一块银元》这堂课还记得,这堂课是阶级教育内容,突出穷人和地主的阶级反差,课文的内容很凄厉,配合的幻灯片是用烟熏了玻璃,照着当时候的小人书刻画出来的场景,画面特别的阴森。确实起到了配合课文的效果,至今难忘。
上课结束,我利用送还幻灯机的空当,在老院子的正窑中间,放映课文的内容,就是纯粹为了好玩,把后墙当做银幕,演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好好过了一把放映幻灯的瘾。
依依不舍把幻灯机送还部队后,我和同学、邻居的小伙伴们琢磨着玩土制的幻灯。我手里有一块外祖父留下的凸透镜,那是一个比较讲究的放大镜,直径有八九个厘米,铜质的镜架,木手柄。这成为我的宝贝玩物,用它吊在窗前,在窗户上开一个幻灯片大小的口,调整焦距,把画面投射到对面的墙上。大家想不到的是,用什么做光源呢?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镜子,利用阳光投射到那个窗户上开的小口子,经过凸透镜照到墙上。阳光是随时间变动位置的,一会功夫还要调整光线。幻灯片有的是课堂内容,有的是搜集的一些电影胶片,记得有毛主席的语录、马恩烈斯头像的彩色反转片等等,都是带有文革色彩的内容,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演示,小伙伴们都乐在其中。
那时候看电影差不多是我们唯一能参加的娱乐,那个年代电影品种很少,能看电影的机会也很少。年少时候玩这种土制的幻灯,成为我们一项最文雅的娱乐,多少弥补了我们想看电影的心情,直到今天还能想起老院子的这些光影故事。
想起这个光影故事,有两点感慨。当时的老师真是敬业,在不很要求成绩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想多给孩子们一些知识,也许是对政治不敏感,也许就是对于文革课改不满意,她把文革前的课文拿来教我们,是不是还要冒一定风险,我们尚小不得而知。只知道她很辛苦敬业,刻蜡板、油印,为幻灯配解说等,虽说是锻炼我们来干,其实哪一项也得自己亲力亲为。
其二,当时候孩子们的娱乐真是太少了,可是收获的快乐一点也不比现在孩子们少。现在的孩子们有电脑、电视可以娱乐,电影院、游乐场等等场所也比那时丰富很多,可是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比我们那时候不知道加重了多少倍,他们没有时间像我们一样无拘无束地玩耍,动手动脑提高实做能力方面,我感觉没有过去那样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