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词小序的特色
(一)散文式的长篇序文
1、精美的白描叙述
姜夔的词序,往往以散文式的笔法,在词的开头,为词的开展做下铺垫。其文笔特点短小精练,清爽唯美,予以抒发自身的闲情雅趣,愁思喜乐。颇与明清小品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甲寅春,予与俞商卿燕游西湖,观梅于孤山之西村,玉雪照映,吹香薄人。已而商卿归吴兴,予独来,则山横春烟,新柳被水,游人容与飞花中,怅然有怀,作此寄之。商卿善歌声,稍以儒雅缘饰;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商卿则歌而和之,极其有山林飘渺之思。今予离忧,商卿一行作吏,殆无复此乐矣。
这首《角招》乃是姜夔自度曲,用以缅怀故人之作。而在这篇序言中,先描写了与游人游西湖,赏梅,有“玉雪照映,吹香薄人”的情景,而后词人自己前往游玩,只见“山横春烟,新柳被水”,景色还是之前的景色,和同游之人不在,之前心境亦是变换。只见游人置身飞花盛景之中,可词人却怅然有所思。最后以“离忧”,以“无复此乐”点名哀伤之情。
由此可见姜白石的散文笔触,叙事手法,处处皆是功力。写景之时,极尽唯美,叙事之时,极尽条理清晰,抒情之时,极尽缠绵婉转。诸如此类散文式长篇序言。皆有可观之处。
2、以“赋“起兴、铺陈排序
例如在《清波引·冷云迷浦》一词的序言中:
予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头陀、黄鹤之伟观,郎官、大别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胜友二三,极易吟赏。朅来湘浦,岁晚凄然,步绕围梅,摛笔以赋。
此段序言,用姜夔自己的话说“摛笔以赋”,虽然“赋”之意义未必相同,但序中确实运用了“赋”的手法。如其所言,字句开篇说完创作地点,便以大段的铺陈排序手法进行景色罗列,这首词乃是咏梅花,梅花向来是姜白石平生知己,而这篇序言,不像其他序言,在写梅花之前铺垫梅花;序中所述,完全抛开梅花而言。虽是如此,但其实句句都在为下文的咏梅寄托,进行铺垫。而后因这触景生情,而怀念友人。
(三)一语承题,画龙点睛
姜夔词序中,有很多序言都篇幅精炼,就在这三言两语之间,白石道人就道出了这首词的精髓,要害。诸如此类情况,不胜枚举。以几首典型例子,予以论证。
在《淡黄柳·空城晓角》中:“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曲,以纾客怀。”此曲乃是姜夔自度曲,故词牌“淡黄柳”三字便已经点名吟咏对象。而序言中凄凉、依依可怜诸个字眼,烘托出词曲中的情感基调,哀伤氛围。而词人为何由此感慨,往后读来,一个“客”字,便已点明其客游在外,羁旅之愁,所思所想。
再则,姜夔序中经常提到“梦”,而很多词也都是感梦而作。例如《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中说道:“元夕有所梦”;在《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中说道:“将谒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踏莎行·燕燕轻盈》中说道:“江上感梦而作”。而一个“梦”字道出创作动机,道出词中关键。而在《长亭慢怨》这首曲子中,姜夔说到: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阙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
此词以桓温的名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来点题。而这阙词中的名句“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全词视角随意转换,以物托情,以典喻情,既清空又深沉,感人至深。
(四)序词结合,融为一体
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以一首《扬州慢》足可以流传千古。唐圭璋就曾评到:“参军芜城之赋似不得专美于前矣。”而读《扬州慢》不可不读其序言。胡适先生也曾盛赞其词序。陈书良在《姜白石词笺注》中评价亦为妥帖。“序文极尽抑扬顿挫之妙,与词句彼此照应,与词句融为一体。”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词序以申明时间开始,此时背景正是南宋偏安,与金隔江对守,而扬州这昔日繁华之地,已是烽火狼烟。姜夔路过扬州,看见夜雪初停,满眼尽是野生麦子。词人在这提到麦子,想必心里已经默诵起“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进得城中用了“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等意象烘托出凄凉,国家破碎的氛围。而千岩老人点明此作有“黍离之悲”。其实词人自己早有此意,只是借千岩老人之口说出来罢了。
而词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便与序中“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这十六字相互呼应,而达到序词共鸣,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这首词作于姜夔二十二岁那年。可见其文学功底,天生诗才的现,已是大词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