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随着时光的远去,总会略微有些模糊,如同铜镜里的影像。恍惚之间,竟然不知是真,是假,或者似曾相识?
回想我的小学时代,确实也够遥远的。是的,都快三十年了,人生又能有几个三十年?怎能不生出几分似曾相识的感怀来呢?只是三十年过去,人还未可称老,回忆太多也尚不是时候,又因为如此这般的缘故,姑且略略说道几句,也许在他人看来也就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说点什么?说说记忆里的小学,那所小学坐落在八十年代初的留良乡的大家桥村。然而与留良乡的乡政府一带接近,也就是说靠近本乡的中心集镇,比当时乡里的中心小学更为中心的一个位置,只是规模不如人家大而已。在这边上学的除了大家桥村的,还有留良村的,以及像我这样的父母工作单位在附近的。所以,当时每个年级虽也只有一个班级,但还是人数满满的,大概有四十多个,似乎成绩也算不错,后来大部分都读了初中,上了高中或中专,上了大学。至于这所村小的那段历史,还有什么别的荣耀,也就不得而知了,或者说不必去知道。因为在我,以及我的同学看来,便是那时代里最好的小学。
说起这小学是在集镇的对面,似乎也就有着许多的话题。先说上一两个吧。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小学边上的塘河,也就是南沙渚塘,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通往对面集镇的桥,叫做留良桥,大概因为此处是留良乡的政府所在而得名,当然往远了说就与明清之际的大人物吕留良有关了。下课的时候,趴在留良桥的栏杆上看风景,实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时候的塘河很是繁忙,常常有拖着一条又一条货船的船队经过,上面的货色多种多样,除了老远老远就带来一股刺鼻的氨水味的氨水船之外,大概看上去都是挺美的。还有,航船也会停靠在不远处的码头上,从船舱里出来的会是什么样人?还有什么货色?似乎都会让人好奇,只是后来都已经忘记了。对面的集镇上有着两家大的店子,一家布店与一家食品店。布店里经常有卖花书,也就是小人书、连环画,读小学时也常去那里流连忘返一番,父母似乎也曾给买过不少,有几本也许还在老家的旧屋子里。布店与食品店之间有门洞相通,故而食品店里的香味,自然也没有少闻。记得有一次新来了一批烂柿头,也就是柿饼,记得有个超有钱的同学去买了一小包,然后在包括我在内的没钱的同学面前津津有味地咀嚼了好几天,以至于我在多年以后看见此物,都会忍不住买上一大包,可惜却咀嚼不出什么好滋味来。
似乎话题扯得远了,还是来说说我们的小学吧。小学的校舍其实也不多,现在想来当是两个字母的组合,一个大的C与一个小的U。C字在外面,南北向的一长排好几个教室,教室的中间则是一间办公室。最南边有一间东西向的教室与一间厕所,与那一长排相连;最北边也有一间厕所,也与那长排一相连。这两头的相连,方才有了那个C字。U字在里面,其实就是一道围墙连着两小排面对面的房子,围墙在西面,房子分别朝北与朝南,东面U字的缺口对着C字的背后,正好就是办公室,有门通向外面。U字一侧朝北的房子作教室用,另也侧朝南的则是教师的宿舍,大概有一两家教师在那里住吧。记得一件丑事,当时我读一年级,在U字那边的教室,对面正好有一个朱老师在那里生煤球炉子,我就想黑乎乎的“泥土”能烧,那么黄乎乎的泥土是否也能烧呢?于是悄悄将一块黄泥放了进去,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明白这是一个实验,只是被告状了。
后来,升级了,也就到外面的C形的一长排上学了,大概也换了几次教室吧,但最长久的则是在最北面的一个教室。西面有大大的两闩窗子,东面有一前一后两闩门,似乎没有窗子,再往外走几步就是北头的那个厕所了。先说厕所,男孩子小便的池子在室外,也就是那个留良桥的桥堍,每次一下课就有一大群小男孩在那里比谁尿得高,似乎也是桥边的一道风景。再来说东面的两门之间,这墙壁也有意思,冬天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蹲下来晒太阳,此时照例会有人在蹲着的人头上一路笃笃笃地敲过去,所谓的“数冬瓜”,被“数”到的自然要起来追打那人了;还可以一起挤来挤去取暖,也就是所谓的“轧猪油”,往往猪油没出来,汗水却出来许多,一直到上课才会汗冷心定。最后说说西面的窗子,自然会被人“物尽其用”,将窗当作门,特别是夏天的午后,常会有人翻出窗去,课堂上少了一两个,老师大概是不知道的。外面是一大片的桑树地,地的尽头是一条连接塘河的小河,所以也是风光无限,吸引力无限,可惜当年的我胆子小,只能眼巴巴看着胆大的翻出去玩了。窗下的墙壁,记得许多地方都掉了石灰,有靠墙的同学挖开砖头来,将墙洞做成了所谓的藏宝洞。不靠墙的同学也积极开动脑筋,将课桌底下铺的砖块挖开来,也修了藏宝洞。不记得他们藏了什么,大概没什么宝贝,也就不了了之了。
似乎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在这间教室里,比如上音乐课,当时我们都叫唱歌课,因为只是唱歌而已,没有什么器乐之类的,唱歌课往往是两个年级一起上,课间就有力气大的同学去办公室抬来风琴,还有另一个年级的同学搬了凳子来坐在课桌之间的过道里头,两个年级一起上课,一起嚷着要老师教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这种感觉,似乎十分温馨。还有下课的时候玩“猫抓老鼠”,作为小老鼠之一的我,有几次误会老鼠们的四散奔逃以为是中午的放学,也就奔逃着回家吃中饭去了,到家才发现搞错了。再如,有过多次,感觉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太过无聊,于是将前面的女同学的两条麻花鞭子绑定在椅子上,老师叫到人家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连着椅子一起运动,可惜看过“好戏”之后,就被老师请到办公室里去照镜子了。记得那个大办公室里有一个大柜子,有点像是哪个地主家流出来的,上头有精美的雕饰,雕饰的正中间则是一个椭圆形的大镜子。惭愧的是当年没有照见自己的丑,只顾着欣赏这柜子上头的纹样了。
类似的调皮事情很多,以至于不好意思说了。请我去办公室照镜子的老师应该有好几个,次数最多的大概就是吕胜泉老师,因为他一直都是我小学时的班主任。现在想来,吕老师还是挺温和的,挺照顾我的。记得读一年级时,我一个人在风雨中过留良桥,手里的雨伞被风刮反了,急得直哭。吕老师远远看到了,就跑过来帮我把伞弄好,然后护送我到了教室。吕老师还曾让我在全班朗读过作文,叫我到黑板前面去做过特别难的题目,给过我好多张“三好学生”奖状……
似乎仔细想想,小学时代的趣事还是很多的,还是不去多想吧。三十年前的校舍早就已经被拆掉了,大家桥小学这所村小早已被合并入留良中心小学了。三十年前的老师,大概都已经退休;三十年前的同学,也极少有所联系了。一切都在变换,那么剩下些个什么?大概也只有略微模糊的影像而已,今日已经回想了许多了,暂且打住,留待将来坐着摇椅,慢慢想吧!
2015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