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第6版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张天杰
(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5000年的历史积淀,方才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国学经典。我们不是古代人,但国学作为一门学问还当一直传承下去,泽披华夏。
国学不会太冷。当下的文化与学术相对比较“活”,也就兼具精华与糟粕,缺乏时间的淘汰与选择。而国学经典则都是精华,当下时代的许多社会文化现象,都可以从国学中找到解释,找到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比如《论语》中的“仁”和“礼”,可以为处理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
桐乡在传承与弘扬国学方面做得较好,特别是本土的国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研究吕留良与张履祥,了解当时他们的人生以及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再来看他们的国学成果,选择有益当代的部分加以传播,非常有意义。其实,很多新现象、新问题,可以从古人那里找到解决的方法。
国学不会太热。毕竟我们不是古人,完全照搬他们的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国学作为一门学问,总会有一些爱好者在研究与传播。时下的“国学热”,只是相对之前几十年而言,人们对它重视起来了。真正的国学,是传统的文化学术,经史子集、儒释道等,不会真很热,现在谈“国学热”,为时尚早。
传统“蒙学”是国学中最初浅的部分,古人给孩子的启蒙教育。各种“国学班”兴起,孩子们纷纷报名参加,这是好事,但叫它们“国学”还不如叫 “蒙学”更合适。《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对当代孩子也有裨益。用恰当的方法教授孩子,可以训练他们的记忆力,养成他们知书达理的品性。现在的幼儿、小学教育的教材如大白话,缺乏琅琅上口的韵律,缺乏古典美,所以传统“蒙学”可以作为现代启蒙教育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