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两岁的小孩,穿着艳丽的古装服,打扮成戏曲人物,站在一只小鸟、一条莲藕,甚至是一枝花朵上,人高高地悬在半空,却依然能挥洒自如。看得观众的眼睛都惊呆了。
这便是广州番禺的沙湾飘色。沙湾飘色是流传于广州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是自唐、宋戏曲说书流行以后,在民间逐渐创造和流行的一种新艺术形式,主要以大人或小孩打扮成戏曲、说书中的人物游行,俗称“赛色”或称“彩色”。后来发展成为马匹上装扮的“马色”、水上装扮的“水色”,而装扮在台面上凌空而起的人物、并由多人抬着游行的则称为“飘色”。 在清朝咸丰年间,广东各地流浪艺人每逢酬神庙会,都会聚集番禺沙湾,抬着“飘色”游行和表演。2007年沙湾飘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从前的沙湾飘色,与现在的沙湾飘色有什么不同?沙湾飘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而且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演,会否像很多的传统艺术一样,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难题?带着一系列问题,信息时报记者采访了沙湾飘色老艺人黎汉明,以及番禺区沙湾镇沙湾东村民委员会的黎湛洪书记。
■现场
凌空扮“色”,内有乾坤
沙湾飘色艺人黎汉明,其爷爷和父亲都是做飘色好手,手艺一代代传了下来,到他已是第三代了。他是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飘色”,今年他已经64岁,算来做飘色也有50多年了,不过,他真正开始独立制作第一板飘色是从1979年才开始的。
飘色扮演幼童如同神仙一般,踩在小鸟、莲藕、花朵上,翩翩地在空中飘舞,这点实在让人觉得太奇妙了。面对我们的疑问,黎汉明解释说,这就是沙湾飘色的奥妙所在——“伪装”得非常隐蔽。
黎汉明介绍说,传统的沙湾飘色是由板车或由4人抬着巡行展演,一般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行。沙湾飘色主要是以“板”为单位,每板由2-3个小孩扮演,一板一个故事,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岁的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一般由3岁上下的小孩扮演。在“飘色”游行时,每两板飘色之间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柜,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
其实,你们平常看到的小孩踩在小鸟、莲藕、花朵上凌空飘舞,而凌空而起的小孩看似站着,其实是坐着的,那伸出来的脚是假脚来的。黎汉明说,因为事先已经内置了小钢兜在里面,只是用长裤遮挡着,看不见而已。而“屏”和“飘”之间的连接靠的是一条经过伪装掩饰的细小的色梗,这是一板色能否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色梗先从色柜底板上,连接到“屏”这个孩子的座椅里,再穿到小鸟的翅膀或者花枝上,然后连接到“飘”的小座椅上,这样就可以支撑着上面的儿童,让他看起来像在天空起舞了。
采访过程中,黎汉明还带我们去了黎氏祖居。黎汉明说,这里以前是旧时族长开会的地方,现在专门用作飘色的场地。黎氏祖居静悄悄的。推开大门,走进大厅左侧的房间,只见里面堆满了色柜、色梗、八音柜、鲜艳的演出服装等,密密麻麻的,有些凌乱。
黎汉明打开衣柜,拿出一套套色彩缤纷的演出服装,说:“这些衣服很贵呢,而且还要定做,一套大概要两三千元。飘色的服装,以饰演人物身份、所处朝代为依据,用绫罗绸缎缝制,讲究色彩艳丽。在解放前,扮‘飘’扮‘屏’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小孩,因为有钱人才能出得起置装包办一板色的所有费用。建国后,普通人家的孩子也能扮‘飘’扮‘屏’了,因为政府投入了相关的经费置办服装板色,大家都可以参与飘色演出了,出色那天的表演,就更热闹了。”
不过,也不是人人都能扮“飘”扮“屏”的,这要有一定的条件。扮“飘”扮“屏”的孩子,称“色仔”、“色女”,即是百里挑一的,年龄一般在3至12岁,不仅要求容貌俊俏,精灵乖巧,还需有一定表演天分的小演员,会时不时地表演一些时髦的好玩的动作,煽动观众的情绪,比如,飞吻、拜拜等。“最重要的一条,胆子要大,尤其是扮‘飘’在半空的小孩,摇摇晃晃的,胆子更要大。只有胆量足、不怕高的俊美小孩才能入选色子。”黎汉明说:每次出色前,他都会在黎氏祖居进行选秀,来参加选秀的孩子,会一个个被晾在特制的三米高架椅上坐几分钟,哇哇大哭的孩子立马就会被淘汰,而眉开眼笑的孩子就能入选当“色仔”、“色女”。
每次出色,连化妆,出游,往往要花上大半天时间,晴天太阳晒,阴天雨水淋,小孩凌空而坐,无遮无掩,也很辛苦。不过,这么辛苦的活,大家却抢着做,黎汉明说,因为能够当“色仔”“色女”的孩子,不仅是被公认为漂亮英俊,还因为当地人认为小孩子扮过色,可助健康聪明,快高长大,祛病挡灾。
■访谈
“色仔”、“色女”、色柜,渐渐变大
潘小娴:现在沙湾飘色的表演,比如说,色柜,还有表演孩子的年龄,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黎湛洪:传统的沙湾飘色,色柜比较小。这是由于最初飘色都在沙湾东南西北各村的街巷巡游,而沙湾传统的街巷都较为狭窄,一般就只有三四米宽。于是,为了适应这样的客观环境,传统的沙湾飘色便大体都在“小”字做文章,做的飘色都比较精细,工艺也纤细。但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沙湾发展起来了,街道变宽了很多,于是,飘色也做得比以前大了许多,高了许多,最高的还可达3.5米呢。
至于表演孩子的年龄,也比以前相对放宽了些。以前做“飘”的小孩的体重,一般都是10多斤重,而现在呢,体重一般都可以放宽到30-40斤重。这样做“飘”的小孩的年龄就相对可以大些了。比如,以前一般是两三岁的小孩子做“飘”,但现在可以放宽到四五岁了。孩子小,往往表演还没结束,就累得在上面睡着了。现在孩子可以大些,也多少减轻了这一层担心,而且,选择年龄跨度大些,也更容易选到一些出色的“色仔”、“色女”,表演起来,也可以更具观赏性,更热闹。
潘小娴:沙湾飘色的人物造型以“一屏一飘”为主,连接两者的色梗是这个板色的关键所在。随着表演孩子年龄和体重的增大,现在的色梗,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创新?
黎汉明:飘色是抬着游行的—个舞台,细小的色梗不仅要支撑一个小孩的重量,而且重心不能偏斜,在游行的时候才会不扭动不变形,非常讲求力学原理。以前的色梗是用铁丝做的,有很好的打铁师傅,色梗都是直接锤上去的,所以有“一锤定锻”之说,打铁师傅—锤锻下,非常的光滑好看。但现在没有高超技艺的打铁师傅了,而是改用简单的电焊和风焊,接口大,缺乏美感,看起来怎么也不够靓。另外,还用上了不锈钢,不锈钢比较粗,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但有一点很不好,不锈钢比较硬朗,软度不够,弹性欠缺,人在上面,看起来不是那么的“飘”,有些欠缺动感。
潘小娴:沙湾飘色一直都是在三月三北帝诞辰的日子才出游吗?
黎湛洪:以前沙湾飘色几乎都是在三月三伴随“北帝”才出游。但是,三月三经常下雨,沙湾有歌谣:“沙湾飘色,雨水滴滴,关起门来避亲戚”,这一则是说观飘色的人多,沙湾的人要避亲戚,但另一方面也是说沙湾的三月三,雨水多,这样穿在身上的华丽衣服就很容易淋湿。这些衣服很贵重,淋湿了,很浪费。所以,解放后也多在春节、国庆巡游。
■溯源
飘色传说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沙湾人李路远(传说是宋末殿试第三名,也即探花李昂英的后裔)在云南做边关大将,当时云南有两族人为争夺朱元璋始造的北帝塑像,几乎要发生械斗,结果由李路远出面调解,平息了当地两族人的械斗,并让他们重归于好。于是两族人感谢他清廉正直,办事有方,为两族人免去了一场恶斗,就把由朱元璋始造的北帝塑像送给李将军,这尊北帝塑像便跟随李将军来到番禺沙湾。
此后,每年三月初三北帝诞辰之日,沙湾人都要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同时配合书会及舞龙、飘色等民间艺术助庆,沙湾飘色由此兴起。
沙湾飘色与粤剧
有意思的是,进入全盛时期的沙湾飘色,竟然与粤剧有很大的关系。
原来,在清咸丰年间,粤剧名伶李文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廷迁怒于广东梨园,下令禁演粤剧。但是,沙湾乡俗,北帝出游,例必演戏,习俗不易改,禁令却不能违,人们便想到以色代戏,出色规模因此比以往更大。
粤剧遭禁,大批梨园子弟流亡回乡。但是,当时沙湾经济富裕,在族中宽裕的公款支持下,这些抱“反清”之志,怀粤剧受禁之恨的粤剧艺人与乡中文人雅士和善于锻造色梗的民间飘色艺人一起精心设计、创造出如:“六国大封相”、“刘邦砍蛇”、“精忠报国”等多个板色,以抒发爱国之志和反迫害之情。
这时期,沙湾飘色活动全由东、西、南、北四大村的十七个单位组成,即一竹三坊十三里。每次出色连续四天,每天出色三十余板,争奇斗艳,蔚为大观。
■思考
改革与继承,仍然是个问题
对于很多传统艺术来说,改革与继承是面临着的难题,沙湾飘色是否也面临着这两个同样的难题?
沙湾飘色的内容,大都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板色,近年来先后创作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独占鳌头》等新色版。还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故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经过艺术构思,见诸飘色,使飘色更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另外,沙湾飘色还致力于改革创新,在坚守沙湾飘色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加入新的高科技元素,比如板色《赛龙夺锦》,一改以前的手推小色柜,首次将舞台移至宽阔的电瓶车上,利用现代机械进行移动,两条龙舟在水上奋勇争先,上下起伏的两条龙舟间飘起的十一人,衣着艳丽的扮色者手持不同乐器,造型各异,利用力学原理搭起三个梯级,使得“飘”上还有“飘”,从而一举获得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黎湛洪和黎汉明表示说,因为一直以来飘色的组合,都很传统,所以,要弄些很现代的元素去,显得有些不对称,在观众中都不讨好。很多观众认为,不要在传统中加现代,在现代中加传统。要就传统得彻底,要不就现代得彻底。这样,爱看传统的,可以看传统板式,爱看现代的可以看现代板式,观众可以各取所爱。这给我们的飘色制作也提出了新的思考。
另外,飘色一个板式从设计到要做成,大概要2-3个月,手工很漫长。黎湛洪说,现在的飘色师傅,其实都是义务做的,只有有人请他们出色的时候,师傅们才能从对方给的报酬里获得些许的收入。现在的飘色,一般都是三年一大巡游,偶尔也会有一年巡游一次的。做飘色本来就赚不到什么钱,加上时间跨度长,年轻人根本耐不住寂寞,也不愿意学做飘色。黎汉明感叹说,现在做飘色的师傅,最年轻的,年龄都至少是50岁以上的,所以说,和所有的传统手工艺一样,沙湾飘色制作师傅“青黄不接”,已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