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泉井、星泉里:与星星有关的传说
下九路有条叫“星泉里”的小巷,之所以有如此美丽的名字,是因为这里曾经有过一眼可以望见星星的井。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代都督刘巨麟,为官清廉,且乐善好施,深受百姓喜爱。当年适逢大旱,居民饮水困难,于是他在城中一口气开凿四个水井,按照清代《南海百咏续篇》说,四井分别是日泉井、月泉井、星泉井、干明井。
日泉井简称“日泉”,根据古籍记载“在广州内城诗书街龙王庙神座下”。“月泉井”简称“月泉”,根据清朝同治年间的地图,在早亨坊一带(今天惠福西路以东)。另外,那眼可以看见星星的星泉井,在“广州城西六里金肃门外绣衣坊”,文澜书院背后,今天下九路“星泉里”的位置。关于“星泉里”的传说,如今在“星泉里”巷口还有一石碑,石碑上用中英文写着:……刘巨麟便下令开凿四个水井,其中一口能见星,故名“星井”,亦名星泉井,此巷得名“星泉里”。而“星泉里”的巷口,亦有 取材于刘巨麟这个民间故事的“第一桶”雕塑,雕塑造型是一个小孩手提一大桶,仿佛刚刚打满水走出星泉里。
时至今日,日、月、星泉井都已被填塞。那口能看见星星的星泉井,美丽的芳踪也无迹可寻了。不过作为一条古巷的痕迹却留下来了。记者走过星泉里,只见窄窄的巷子已经建起了几层高的楼房,楼房与楼房之间窄得可以互相握手了。曾经与星星有关的传说已经淹没,只有巷口那高高的灰墙上,刻着的灰木桶与一条长竹竿,以及巷口入口处,那个小孩在用力提起水桶的“第一桶”雕塑,还能让人知道这个地方曾经有如此美丽的星泉井。
状元井:时光倒流在趟栊里
状元井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南市大街内,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子之内,没有任何公交车可以到达,的士也开不进去,只有靠不停地向当地人问路才能到达。
状元井是明嘉靖年间,由南宋状元张镇孙之曾孙,由番禺谢村迁至广州河南建宅开村所掘,为纪念其先祖,井名“状元井”,井周边砌以红米石井栏,旁树石碑,上书“通乡宗张状元之井”。此巷亦因井而得名“状元井”。日军侵占广州期间,百姓饥寒交迫,岁月艰难,曾有一走投无路者投此井自尽,当时众街坊遂用水泥封闭之。1991年,海珠区人民政府二龙街办事处为保存文物,接受众议,斥资重修状元井。重新修葺的古井上盖有一花盆,花盆上种着一棵小树。井的周围是一圈木头栅栏,一旁还立有“重葺状元井碑记”的石碑。
好不容易走到状元井,只见整条巷长也就五六十米,宽约3米左右,为花岗石板石路面。巷子静悄悄的,也没什么行人走过。青灰色的墙壁,巷子的门也大都为广州典型的传统趟栊门,有种温暖的时光倒流之感。记者数了数,标有“状元井”门牌编号的就只有11个号码,而这11个住家的门几乎都关着,好不容易才见到一个老伯,开门出来洗菜。询问老伯这里都住着些什么人,老伯也说不清楚。也许,世事变迁,很多关于这条街的记忆都已随风而逝了。
三眼井、三眼井街:仿铜墙壁上印刻的记忆
三眼井街,包括三眼井上街和下街,上街北起大华街口,南至三眼井下街,东连仁寿街,西接三眼井上街,上街长268米,宽4米,下街长90米,宽3.2米,现为居民住宅区。
据说原来的三眼井就在今三眼井上街8号,即在越秀区洪桥街道应元路大华园东侧,井面有呈“品”字形的圆孔,故名三眼井,街名因此而得。记者从三眼井一巷进入,寻到8号,只见这里已经建成了三层楼高的房子,外墙是米黄与紫色的瓷砖相接,颇有现代都市气息。记者询问了好些信步闲庭的大妈大伯,他们都说,井早就没了,但街的名字,却存留着,上街的街口还有三眼井的有关故事和仿铜雕塑呢。
一路寻到三眼井上街的街口,只见左边竖立着一白底黑字的“三眼井社区”牌子,右边则立有一面仿铜的墙壁,墙壁上写有醒目的“三眼井”三个大字,还画有三口井,以及水桶、扁担。在墙壁的右上方,刻有2002年2月立的有关“三眼井的故事”的碑文:据载,南宋时有一位正一品兼端明殿学士的高官,名折彦质,抚州人,因得罪了权奸秦桧被罢官,放逐到岭南。闲居于广州城北越秀山麓之开元万寿寺。寺侧有泉流入甘溪。泉水甘冽,正合饮用。折彦质于是在寺内开一个眼井,时人称之为居士井。为使百姓得同饮此泉,当地官吏又在寺外开一井,井口设三眼,名为三眼井。数百年沧桑,寺庙已毁,井亦已淹没,至今只留得街名。
仿铜的墙壁上,还刻有花朵、小鸟、星星,一派的怡人。而现在的三眼井街区,处处是清风绿树环绕,人们闲庭信步,的确像极了仿铜墙壁画面上的一派温馨。
井边巷:“72家房客”的真实写照
井边巷就在光孝路内,井边巷的命名,也是与巷里曾经有一口井有关。井边巷的街口有个已经锈迹斑斑的黑色铁门,推门进去,吱呀一声长响,觉得岁月也远古起来。
巷子里是一片民房,但也见不到什么人影。我沿着左边走了一圈,屋子一家挨着一家,既没看到有什么行人,也没听到屋子里传出什么人声。后来又沿着右边巷子走,看到了一个大妈,正在看报纸。大妈很热情,说自己已经在井边巷住了上十年,听街巷子里的人说,这井边巷都是因为以前有井而得名的,但井在哪就不太清楚了,她也没见过,有说就在前面的一片空地里。顺着大妈的指引往前走,就看到了一空地,地上种有很多植物盆景,旁边是蜿蜒曲向上的楼梯和三四层高的房子,灰灰一片,从房子延伸出来很多绳子,绳子上错落地挂着衣服和一些腊肉腊肠,“72家房客”仿佛就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