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做名人书房,日前我去采访了民俗研究专家韩伯泉教授。在谈到广州文化时,他特意提到了广州的古井。他说,广州在汉代前,珠江水常带苦咸味,不宜食用,州民多拙井求泉水。所以,广州至今还有很多古井。他五六十年代居住在文德路时,曾经与井相依过很长一段时间。打水煮饭、泡茶饮,洗衣服,夏天在井边乘凉、下棋,聊天,不知不觉中,井已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由此便想到要做个关于广州古井的专题。在查找资料以及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很多有关的古井传奇以及历史变迁。唐代时,今天的广州城有小半个还在河中。广州城以每年0.6米的速度向珠江扩展,到了明代,珠江的宽度还在300米到500米之间。因为水清河深,海里的咸水很容易浸入珠江,那个时候珠江水是咸的。所以历朝历代,广州的老百姓和官员,都把挖一口好井当作重要的事情来做。由此留下了数不清的古井,同时也留下了先民的生活印记。
不只喝井水,而且还“品”井水。明代是广州关于古井记载最为详尽的时期,天顺年间学士黄谏被贬至广州做府判,写了一部《广州水记》,将广州城内的泉、井、涧的水质清清楚楚地分为十等。而清代的黎简则曰:“岭南多仙井,仙液皆不凡,既以滋地脉,亦得避海咸。”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这些古井多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追寻它们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井,就是一片风景,一个故事,一段记忆,这些古井在以水为脉的广州城中驻足,久经岁月,见证着广州人的生活变迁,也传递出广州市井生活最实在的一种记忆。

岭南第一泉: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岭南第一泉”位于飞鹅岭下政民路77号,又称鸡爬井,当地村民亦称“犀华井”。这是一口从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何时发现无可考。据《广州城坊志》云:“井中常有虾若金色,从石浮出,时有五色山鸡飞至饮啄,故名鸡爬井。”相传很早以前,城内缺淡水,荔湾人与三元里一带的农民都是挑用犀华井的水作饮用。在文革期间,此古井被覆。1996年,白云山一带进行施工时,一度被覆的泉眼重见天日。2002年,广州市进行文物普查工作,重新确认此泉眼就是当年的“岭南第一泉”,并立为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岭南第一泉”的得名,得提著名的明代学士、书画家黄谏。明天顺年间,黄谏被贬广州。黄谏性喜品泉,品尝过岭南各地的泉水后,对鸡爬井的泉水最为推崇,并立“岭南第一泉”石碑于井旁。而在他所著的《广州水记》中,说鸡爬井的水“味最美,经昼夜不变”,是广州诸泉之冠。故后人因此称鸡爬井为“学士泉”。明末清初名文士屈大均有《学士泉》诗咏“学士泉清胜十泉”(当时广州有10个名泉),可知此泉名下非虚。
寻找“岭南第一泉”,还真让我真实地感觉到“此泉名下非虚”。虽然此前我查阅资料,知道“岭南第一泉”就藏身于飞鹅岭下政民路77号,但走完了政民路60多号,然后就是自编90多号,还是没看到77号。好在遇着了一个大妈,我问她77号在哪里?大妈说,真不清楚呢。后来,我干脆直接问“岭南第一泉”在哪?大妈笑呵呵地说:你早说嘛,再往前走,有个院子就是。真不愧是“岭南第一泉”,果然名声响当当。
往前走没多远,就看到了一个院子,走进一看,里面有净水公司、酒家等几家企业,大院里可以看到一个背靠山坡的小公园,公园铁门上挂着两个牌子,一个是“岭南第一泉”文物保护单位,另一个是某净水有限公司。
推开铁门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亭子和回廊,亭子下有净水公司的员工在吃午饭。“岭南第一泉”就逼折在亭子的角落里,井口已用砖石砌封并加上盖,盖上还叠着两个花盆,也没什么碑文之类的记载。我问他们这井再也没打开?他们都摇头说,前几年曾开过,现在没再开了。看来,这“岭南第一泉”的传奇,也渐渐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了。
大通烟雨井:宋元两朝的“羊城八景”
大通寺在南汉时称宝光寺,是当时广州城南的南七寺之一。大通寺面向白鹅潭,背靠大通港。大通寺内有一井,被称为烟雨井。据同治《番禺县志》记载“烟雨井在大通寺中,晨曦初散,常袅轻烟,是谓‘大通烟雨’”。清康熙《南海县志》亦记载:“烟雨井(龙霞井)在风雨来临之前,井中会冒烟霞;天气晴朗,从井口可看到白鹅潭之帆影,夜深人静从井口可以隐约听到白鹅潭传来弦歌之声。” 也还有传说称烟雨井可连通白鹅潭,一次寺中水工挑水时不慎把扁担掉落井中,后来竟在白鹅潭上发现,所以还有“扁担放井流,白鹅潭上收。阳光照船影,井口见船浮”的民谣。
正因为拥有了这些美丽的传说,大通烟雨井在宋、元两朝都被列入羊城八景之中。但是在日军占领芳村期间,大通寺被毁为废墟。这一美景从此在人间消失。2004年9月18日,广州市考古人员在芳村大道北恒荔湾畔的在建工地意外发现烟雨井遗迹。烟雨井外径约1米,内径约93厘米,井深3.73米,由15个石圈叠砌而成,井身材料为黄沙岩石,各井圈是整块石头直接雕琢而成,宛如将一块完整的石头从正中间剖开后再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考究的构筑方法在广州目前所发现的古井中是绝无仅有的。最初发现时,井中还有水。2005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在地下埋藏了数百年的烟雨井才较完整地重见天日。
如今的大通烟雨井,从南汉时所处的大通寺变成今天座落在一个现代住宅小区中。不用走什么曲里拐弯的巷子,一出芳村地铁口,直走就到。烟雨井遗迹,也比我见到的其他古井,显得更为华丽。井的上方建了一个仿宋风格的古亭,烟雨井则覆以钢化玻璃罩住。旁边还建有一个大通烟雨展览馆,主要介绍井文化,陈列一些与井文物有关的陶瓷品(包括真品和赝品)等。据了解,将来广州市民便可免费直入展览馆,品味千年古井文化。时过境迁,“常袅轻烟“的景观已成历史,但却走到了平常百姓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