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小娴
国立中山大学。一个文化得让人思绪翩翩的名字。也许,光看大学的名字,就能一下子把人带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回忆里的并不多。所以,你随意问问广州人,如果要选择从一所大学进入广州这座城市,答案肯定是——非中山大学莫属。
1924 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亲手创办了国立广东大学(后称国立中山大学,即今天的中山大学,简称中大),并亲笔题写了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训词既继承《中庸》传统的教育形式,又赋予了时代的革命的新教育内容,由此,吸引了无数学者与文人,鲁迅、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俞平伯、岑仲勉、容庚、商承祚、王季思、蒲蛰龙等专家学者都曾到中山大学任教,这些人孕育出了中大得天独厚的文化水土,使中大成为中国南方文化与学术的重镇。
当然,在这众多的文化水土中,国学大师陈寅恪似乎更深得人们的偏爱。这位被称为“教授之教授”和“全中国最博学的人”的老人,其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气节,滤去了尘世的喧嚣与浮华。在中大生活的整整16年,完成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陈寅恪成为了中大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而其居住的麻金墨屋一号(陈寅恪故居),也成为了中大的一个特殊地标。这个地标,很有中大的建筑风格——红砖墙、琉璃瓦、格木窗,在老树青草中熠熠生辉。所以,走在中大,总会时不时就碰见一些陌生的背包客,打听道:请问,陈寅恪故居往哪个方向走?而对于广州人来说,当父母的也特别喜欢在周末携孩子前往中大,且必定不会错过麻金墨屋一号,用父母们的话来说,中大学府的雍容宁静,陈先生的自主与独立,可以让孩子从小感染到学术文气与为人气节。
中大还有另两个特殊标志物,一个是孙中山纪念铜像,另一个是乙丑进士牌坊。孙中山纪念铜像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乙丑进士牌坊是中大历史最悠久的老建筑,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等七位进士所建。一侧黄天骥的碑文写着这座牌坊几经迁移的历史,“洵证(岭南大学、中山大学)两校,情重如磐云”。
如果说,厚重的文化水土是中大的历史底蕴;那么,休闲气息浓郁的中大北门广场,则体现出了中大的亲民气韵。中大北门广场位于珠江河畔上,占地面积约 3000平方米。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为古色古香的中国双层牌楼,牌坊上南北两面都用繁体字刻着“国立中山大学”七个大字。中大北门广场是广东省首个开放式校园广场,沿中大以路为标志,不设围墙。每当夜幕降临,广场慢慢聚集起了人群,少则一千、多则近三千人,或放风筝,或踩着浪漫的情侣车,或跳交谊舞,或扭秧歌,或边聊天边看珠江夜景。对了,还有教道家功夫的呢,学员里居然有外国人,打起拳来呼呼生风……
有报道说,中大北门广场将定期举办免费电影专场。呵呵,以后广州市民就可以免费欣赏到露天电影了。想来,露天电影这种文化氛围,早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多年。如今,它在中大北门广场的再次出现,不仅让历史文化再次亲切地回到了广州人的眼前,同时更使广州市民拥有了一种其乐融融的休闲意境。中大学府的气质与广州城市的气质,就这么在隐秘关联中对接了。
博文正文
返回顶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