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小娴
每隔三五年,朋友阿帧就会和她的夫君从美国回来。阿帧的夫君是正牌的美国白领,所以,每次回来,已经在美国落地生根了20多年的阿帧,选住的酒店,必然是在沙面。
沙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形成的租界,建筑多数是19世纪末期建造的西洋风格。虽然,如今的沙面租界,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的独立于广州城的城区,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外国人到广州,都喜欢到沙面去逛逛。所以,走在沙面,你总是能见到很多外国人的身影。这也形成了沙面很特殊的消费群体——直接面对的是外国游客和爱好者。所以,沙面的画廊,从来就有着一种很浓郁的中国风情,而且生意也很不错。曾经,最旺盛的时候,在沙面四街里,竟然有半条街都是画廊。有意思的是,不管你走进哪一间画廊,那些店员全都会讲很流利的英语。阿帧说,在这里,她的夫君,有一种很浓烈的赏画欲望与购画欲望,因为,沙面的画廊,很世界,很中国,很广州。
我曾经陪过阿帧和她的夫君逛沙面画廊,里面卖的画,种类繁多:碳素画、鼻烟壶画、油画、指掌画、刺绣画。对了,还有一种羽毛画,是画在玲珑小巧的羽毛上的,纹理细软纤瘦,色泽亮丽妖娆,里面的画不外乎:唐朝的仕女图、时尚的广州西关小姐、招财进宝的金童玉女、江南水乡戴草帽的小牧童,等等。阿帧和她的夫君都特别喜欢这些羽毛画。所有的羽毛画,也就一本书大小,携带非常方便,而且价格也适中,大约是250-300元一幅。每一次,他们往往一买就买上好几幅,说是当作送给美国好朋友的美丽礼物。
最近一次他们回来,正赶上沙面的抱趣堂画廊举办“野逸出尘”——汤琳南的中国画展。那天我们去看展览时,画展里挤满了很多蓝眼睛黑眼睛的观众。这一刻,这么一个小小的画廊,却让中西文化的融合,漫溢出了一种温暖的光泽。
不仅沙面的画廊别有一种异国情调与本土传统糅合的风情,在广州很多其他画廊,也大体充满着这种风情,也许,文化的大融合,到底是这个开放时代的一种审美趋向吧。
近年来,广州不少画廊都保持着跟各家楼盘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这些画廊分别位于高尚住宅区的会所,被誉为楼盘中的画廊,很有点精英文化的风范, 所以,展出的画,往往都很名家。而更有趣的是,画廊还会经常邀请些在文化、艺术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就美术、文学、戏曲等话题举办一系列艺术讲。比如,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汇豪社画廊,曾经举办过“兰亭争辨——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公案”、“米兰•昆德拉与中国”、“《三岔口》的舞台时空运用”等艺术讲座。我曾经去听过“米兰•昆德拉与中国”的讲座,那种感觉,真是充满了一种文化的冲击感。
当然,画廊也并不是一味的精英,前几天,广州汇豪社画廊就举办了《古穗倩影暨粤港澳老照片展》,这是一个属于公益性质、完全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展览。300余张以广州、粤港澳为题材的珍贵老照片,最早拍摄于1860年,为19世纪后半期起生活在广州及珠三角的中外摄影师的作品,生动记录了当时广州及粤港澳的城乡风貌、发展轨迹和居民生活。“一日阅尽150年古穗倩影”——很多广州市民都说,这个展览,让我们在记忆中寻找到我们城市的脉络。这时候的画廊,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已经完全演变成了一种享受感动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