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医生是当下高危职业之一。否则,医生也不会戴着头盔上班,而且还是10多年前。
之所以高危,是因为暴力伤医事件一再上演。
就在7月11日,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又发生了一起男子持刀劫持女护士的恶性事件,男子后被民警开枪击毙。据警方通报,该男子因不满医院对其患病母亲抢救方式,在砍伤两名医护人员后,持刀挟持值班女护士。
此事经媒体披露之后,引发了医护圈的一片欢呼,似乎医闹被当场击毙大快人心。医护的欢呼,或许隐含了至少两种意义的表达,一是男子在医院实施挟持犯罪行为被击毙死有余辜,一是医闹在医院扰乱医疗秩序被击毙咎由自取,倘是前者,无可厚非,倘是后者,则让人多少觉得如鲠在喉——医患关系从彼此存疑发展到水火不容甚至你死我活,难道真是归因于患者一方的胡搅蛮缠无事生非吗?
医患关系紧张的背后,是医疗资源的不平衡,是医疗技术发展跟不上患者的医疗诉求。现在的情形是,大城市大医院集中了最为优质的医疗资源,导致老百姓不论是大病小病,都要涌向大医院就诊,哪怕是做个阑尾,生个孩子,也有相当数量的人选择城市里的大医院而非农村的乡镇医院。反过来,农民的收入与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上跟城市还有差距,如果在城市大医院就医,特别是对农村低收入者而言,将难以承担城市大医院的高消费。如果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却得不到预期的医疗效果,那么,将会加剧患属对医院及医生医疗服务的不满。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乃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背后看病难看病贵的深层原因。
问题是,时至今日,这种情形并没有丝毫改观,好医生还是往医疗条件更好福利待遇更高的大医院去,医学院的学生,大多也不会选择条件较差和待遇较低的乡镇医院。
沟通失效,信任缺失,矛盾处置缺乏畅通渠道也是医闹滋事的重要原因。除却医生治疗方面的失误原因,很多病症,鉴于医疗科技的局限,并不能得到有效救治,但可能因为沟通不畅,加之以大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长期超负荷高强度工作造成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上的欠缺,以及病患自我保护维权意识方面的过度加强,都会使得医患矛盾在各方自以为是的状态下膨胀和加剧。医患矛盾一旦产生,在双方专业知识不对称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双方共同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解释、协调、沟通和解决,那将为医闹滋事埋下重大安全隐患。
当然,作为患者整体,那些不是主流但可能存在的自以为花了钱就可以对医护人员吆五喝六、凭着人脉关系就自以为可以做医院座上宾以及靠着蛮力和粗野就无视医院秩序插队就诊或呵斥医护人员的现象,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之一。
可是,有些人就是单纯看到了医闹暴力伤医,却对长期存在且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医患关系紧张视而不见。因此,采取的对策,也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是医院设立驻院警察效果不好,那就再换一套组合拳,譬如7月11日出台的严惩医闹行为的政策: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应急安保队伍,开展安检;遇有醉酒、精神或行为异常患者就诊,要安排保卫人员陪诊。对多次反映诉求、有过激行为或扬言伤医等有较高安全风险的人员,应当予以重点关注并及时向属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等等。
以往的安检,大概只有乘坐高铁或者参加大型活动的时候才会遇上,这倒好,到医院看个病,本来就身体难受,还要再额外进行安检,岂不更是心里添堵?
更主要的是,对所有到医院就诊的病患与陪护的家属进行安检,甚至对某些特殊情形给予格外“关照”,无疑是对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正式认同,并且,为保证这种非良性的医院医疗秩序正常运转而采取的安检措施,客观上又将所有的就医者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视为潜在的麻烦制造者——事实上,医闹毕竟是极少数,医闹暴力伤医更是极端个案。为应对个别医闹暴力伤医,在医患之间进行壁垒分明的戒备与防范,不仅无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而且反过来更加剧了医患之间的情绪对立和信任撕裂。
本来,现行的法律,比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都可以用来对医闹暴力伤医进行打击和惩治。在此之外再出一套组合拳,表面上是加高了医院的安全篱笆,加强了对医院诊疗的秩序保障,但因为没有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本症结,没有加固医患关系的信任基础,注定这一套组合拳不过是看上去很美,却并不能彻底根治和杜绝医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