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旧电子文档,翻出一篇旧文,觉得有点意思,贴出来请大家批评。
《清中叶至民国北京地区俗曲研究》序
张鸣
大约在2004年前后,曾经有好几位学界同行或学生向我打听徐亮其人,他们从《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文科学士毕业论文精选•文学卷》中读到了徐亮研究清中叶至民国北京地区曲艺的论文的部分章节,希望找到论文的全文,并和作者交流研究心得。可见徐亮的研究成果很早就引起了学界同行的注意。前不久,徐亮突然来找我,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著作《清中叶至民国北京地区俗曲研究》写序。就学术领域而言,徐亮这本书的研究课题并不是我的本行,按说我并没有资格为徐亮写序,不过徐亮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他从事这个课题研究的前前后后,我多少有一些了解,他来找我,我想主要也是因为这一层关系。因此,我愿意借此机会谈谈我所了解的情况和我读徐亮这本书的肤浅体会。
徐亮于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随即在大一时,被选入“文科实验班”。这是当时北京大学为培养研究传统文化学术的专门人才而开办的实验班,从文、史、哲三个系选拔优秀学生,采取打通文、史、哲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个班曾经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徐亮就是其中之一。后来这个实验班因种种原因停办,这是后话。徐亮当时因个人爱好和气质,在实验班同学选择具体专业方向时,选择了比较艰深、也比较枯燥、也最为基础性的学科——古典文献专业,他一心想以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终生的目标,希望通过古典文献学的训练,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大概在他三年级时,我得知他的研究兴趣其实主要在曲艺和说唱文学等方面,而且曾经跟一些老艺人学习过,他之所以选择学习古典文献,是希望通过传统学术的扎实训练,以文献整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应用于俗曲的研究。这说明徐亮对通俗文学研究的特点以及前人研究的局限有自己的反思。为研究通俗曲艺而选择学习文献专业,这个路子可以说超出了常规,但后来的研究成果表明,这是很有远见的选择。
徐亮这部著作的基础,主要是他在北京大学念本科时所完成的科研课题的成果。1999年末,徐亮以《清中叶及民国时期北京地区俗曲研究》这一选题,申请了北京大学资助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泰兆奖助金,并在中文系曲艺专家汪景寿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具体的研究工作。在资料调查收集阶段,徐亮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查阅了《道咸以来朝野札记》等数十种清代笔记,调查了《立言画刊》等数十种民国时期报刊杂志,细读了北大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馆藏的“车王府曲本”等数十种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曲词抄本,做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资料分类抄录,并对曲本文献做了初步的目录学整理。二是充分利用自己在曲艺方面的专长,访问了曲艺界的老艺人、老票友、民俗学者、满文学者数十人,向他们请教俗曲演唱和曲本传承以及民俗学方面的问题,并从民间老曲艺家手中采录了不见于文献传承的曲词上千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我觉得,这两方面的工作,把文献整理和民俗调查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从研究思路上为俗曲研究做了一个有开拓意义的示范。实际上,这两方面的工作,把哪一方面做好都不容易,只要做好一方面就足以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而徐亮则同时把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出色,这为他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这部书的主体部分,徐亮主要探讨了清中叶至民国时期俗曲中的子弟书和岔曲,对象似乎并不全面,但涉及的问题却十分广泛,其间有所持论,皆新意迭出。除了文献梳理、曲目分类编目等基础工作之外,徐亮探讨了子弟书的形成、名称来历、形式特点等基本问题;进而对子弟书的兴起、作者群体构成、发展和没落的历程、创作心态和传播特点等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许多观点都很有启发意义,比如认为子弟书的兴起与戏曲的繁荣有关,子弟书并不是起源于满文说唱等等。关于子弟书消亡原因,徐亮也别辟蹊径,从分析子弟书的创作群体入手,指出八旗文人写作演唱子弟书,并不单是当作消遣,而是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文才和自我肯定的方式,把子弟书的创作演唱和具有某种独特社会身份的阶层、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来考察,进而指出,子弟书之所以在道光之后迅速消亡,并非简单地被单弦大鼓等新曲种取代,而是由于创作欣赏子弟书的阶层消亡了,子弟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消亡具有某种必然性。这一看法,虽然还有深入论证的余地,但基本的思路是很有启发性的。在讨论子弟书的创作群体的同时,徐亮还指出了满族八旗子弟中存在的“准文人”这一现象。关于“准文人”这一概念,是不是准确,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徐亮对这一群体的观察无疑非常敏锐,对这一群体的定位也很有见地。研究历史上某一种文学形式,无论雅文学还是俗文学,考察其创作、欣赏的主体,往往是决定研究能否深入的一个关键,徐亮对这一点把握得很好,运用在子弟书的研究上,成绩可喜。
本书关于岔曲的研究,同样创获颇多。岔曲是清代中叶到民国时期流行时间最长、形式最为完善、最具有独立艺术特色的重要曲种,曾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后起的新曲种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其形式演变复杂、资料收集困难等原因,对岔曲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研究专著更是付诸阙如。徐亮在这部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对岔曲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论述,从岔曲概念形成到岔曲兴起和发展,从岔曲文本格式到文学艺术风格,从岔曲演唱形式到与牌子曲的关系等等,可以说是做了全方位的论述。其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看作是俗曲研究的新创获。比如作者把岔曲的发展划分为“承明阶段”、“启清阶段”、“繁荣阶段”,分别讨论不同阶段的特点,对繁荣时期岔曲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作了深入的论述,使学界对岔曲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徐亮通晓许多曲种的演唱,具有演唱的感性经验,因此对于岔曲的某些疑难问题,解决起来颇有得心应手之感。比如对岔曲文本的异文问题的辨析,由于通晓曲艺的演唱规律,因此能够得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研究思路,不仅对认识岔曲的异文问题有帮助,而且对于通俗文艺文本传播特点的研究,都有普遍的启发意义。又如对岔曲文本格式的辨析、对岔曲演唱形式问题的提出,都充分运用了作者对曲艺演唱方面的专门知识,而这些方面的问题,如果不结合演唱的实际来考察,只从文本阅读来认识的话,无论如何是讲不到位的。
徐亮在北大学习的专业是古典文献学,他的这部书,充分体现了他在文献学方面的专业修养,而且也体现了他把文献学与民俗调查结合起来的努力。比如关于岔曲的原始资料的调查,做了非常扎实的文献整理工作,书中提供的岔曲分类编目,为后人继续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方便的津梁。此外还应该提到的是,由于具有良好的文献学修养,又通晓多种曲艺的演唱,这部书中许多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关于单弦的形成,一般研究者和曲艺从业人员都众口一辞地说是由岔曲加上各种曲牌联缀形成的,但徐亮通过历史文献的调查和演唱特点发展的论证,得出了各种曲牌联缀在前,加入岔曲反到在后的观点。这个观点也许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论证,但这种以历史文献学结合实际演唱调查进行研究的思路,无疑都具有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
当然,这部书中也有一些问题讨论还不是很充分,有的问题见仁见智,还会有斟酌的余地,有的问题如果眼界更宽一些可能还会有更精彩的论述。比如关于岔曲改写古人诗赋的问题,其实宋元词曲都有这样的改写,这也是古代音乐文学和通俗说唱文学共有的现象,其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觉得在这个可以有所生发的点上,本书的处理稍嫌简化,没有结合历史上的类似现象作更深入的考察,因而失去了一个可以出彩的机会,不无遗憾。不过这样的小问题,瑕不掩瑜,并不影响本书的学术成就。
据我所知,徐亮当初做这个课题的研究,涉及的俗曲曲种还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论文章节设计还将讨论“清门儿鼓词中所反映的人文精神”、“从混门儿鼓词看清末民初的社会”、“是鼓词影响了新文化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影响了鼓词”、“从京韵大鼓对子弟书的修改谈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谈清代到民国时期民众的审美的转向”、“鼓词里的鸳鸯蝴蝶派”等等令人耳目一新的问题,而且为讨论这些问题作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可惜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来得及展开。不过所完成的讨论子弟书、岔曲和腰截的部分,已经达到十多万字,研究的成果已经相当可观。论文提交之后,受到各方的好评,获得了当年的北京大学泰兆基金优秀论文奖。后来徐亮又对论文作了补充和修改,增加了部分材料,改写了部分章节,作为本科毕业论文提交,被评为中文系优秀毕业论文,其中关于“岔曲的兴起与发展”一节被收入2002年西苑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文科学士毕业论文精选•文学卷》,由此在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后来一些高校中文系专门研究曲艺方向的研究生论文和一些以收集民间资料为主的出版物如《古调今谈》等,都受过这篇论文的启发。如今这部书能够正式出版,对学界而言,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事。多年以来,这样真正有功于学术积累的著作,出版很难,因此我也要对出版这部书的出版社,表示敬意。
关于徐亮的研究,我还有一些题外的想法。如今即将出版的这部书毕竟只是徐亮关于该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他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文字的那些内容,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些论题,我个人觉得更为有趣,更加好玩,如果放弃掉,实在可惜。我希望徐亮不要放弃,虽然目前因种种原因不能专心从事学术研究,但不妨把这些题目放在心上,随着自己对这些问题认识的深入,结合自己演艺经验的积累,今后找机会把这些内容逐步形成文字,以飨读者。不知徐亮以为如何?
徐亮当年的研究,是在汪景寿教授的具体指导之下进行的。本来这篇序应该由汪景寿老师来写,但汪老师已于2006年仙逝。他指导了这么优秀的论文,却没能看到本书的出版。如今我答应为徐亮写序,也是想借此寄托我对汪老师的怀念,我想徐亮一定会同意我的这个动机吧。最后我想抄录汪景寿教授对徐亮毕业论文的评语,作为这篇序的结尾,也作为对汪景寿教授的纪念:
“徐亮同学的论文《清中叶至民国北京地区俗曲研究》致力探讨子弟书、岔曲,兼及腰截这三种北京地区的俗曲品种。选题新颖,论点明确。能在珍贵文献中寻得第一手材料,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资料整理与史实考证上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进而得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纠正了过去研究界的一些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界的空白。该文历时一年完成,且所作多为研究中的繁难琐屑的基础工作,解答了一些疑难问题,在一个本科生而言,实属不易。而思路清晰、论证严谨、语言简洁,也值得赞许。”
2007年5月4日草于北京西郊博雅西园
注:徐亮即后来在德云社说相声的徐德亮是也。
个人信息
博文分类
- 全部博文(34)
博文正文
一篇旧文 给徐亮的书写的序
2009-10-01 22:05 星期四
返回顶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