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之298:小学生敬仁的姐姐
一苇 述
有个小学生名叫敬仁,他在明德书塾上学堂。一天早上,书塾的王先生给他出了一个对子:
有客敲门惊午梦;
敬仁想呀想,整整一个上午,想破脑袋也没有对出来。好不容易散学了,王先生对他说:“敬仁,你先回家吧,走路吃饭都不要忘记这个对课,下午把卷子交上来。”
敬仁闷闷不乐走回家,喝茶吃饭总皱着眉头,一声也不吭。他的姐姐惠敏是个聪慧的姑娘,见弟弟无精打采,就问他:“敬仁,想什么呢?”
“先生出了个对子,我想呀想总对不上。”敬仁说着,把上联一字一顿念了出来。姐姐听后,略一思索,对出来了:
无人傍枕动春心。
敬仁到了学堂,就把对子工工整整写下来,交上去给先生。先生接过一看,吃了一惊,问他:“这个……谁给你对的?”
敬仁不敢撒谎,就照直说了:“是我姐姐对的。”
惠敏正当青春妙龄,模样儿明媚美丽。听说是她对的,王先生心里一动:“她未必有这样的才学吧?我得再试她一试。”傍晚散学前,王先生把敬仁唤到身边,又出了一个对子:
六尺丝绦,三尺缠身,三尺坠。
敬仁回家,马上告诉给姐姐。那会儿,姐姐正在阳台收被子,随口说,这个不难,她很快对出了下联:
一床布被,半幅遮体,半幅闲。
王先生读了这一句,心里痒痒的,念头儿越转越曲折:“她正当花儿一样的年纪,真是有才华又多情呀!莫非她看上了我的才学,不嫌我年纪老大么?”他越想越激动,隔了一天,实在按捺不住,又再写了一个上联,教敬仁拿去给姐姐:
竹本无心,节外另生枝叶。
惠敏拿到这个上联,听说是先生专门让她对的,心想他一定误会了。想不对呢,又怕他笑话,以为她才思不足,斗不过他。于是她思量片刻,端端正正写了一幅字,表明自己的态度:
莲实有孔,藕中不染泥尘。
先生把这副对子看了又看,心里明白人家对他根本没有情意,但他不肯死心。“她只是表明她的人品纯洁端正而已,并没有说不爱我呀!说不定她的意思是为了对我说:她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只忠贞专一地爱着我呢!”你瞧,陷入单相思的老先生,简直像烈火焚烧的老房子,真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啊!
王先生想得美滋滋,于是又再出一联,直截了当询问她:
树大根深,叫樵夫如何下手?
因为这段时间王先生对敬仁另眼相看,敬仁十分快活,乐呵呵把这上句带回家,交给惠敏:“姐姐,先生说,这对子只能给你看,你快对出来吧!”
惠敏看了,不由得生起气来,心想这回无论如何要让他消退这念想,就对道:
水清石现,叹渔翁枉自劳心。
先生读完,知道再也没有希望。可是,过了两天,他又想:“她把我比作渔翁,说我枉自劳心,这分明怨我只会劳心,没有实际行动呀!”这么一想,他又再鼓起勇气,大着胆子,写了一句:
竹、兰、菊、梅,看群花如何结果?
写好,封上,打了同心结,洒了香水,郑重交给敬仁,叮嘱他务必亲手交给姐姐,绝不能给外人看到。第二天,敬仁来上学,交给王先生最后一幅字,先生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稻、粱、麦、黍,问杂种哪样先生?
先生读了,顿时全身颤抖,禁不住当着全班孩子,呜呜哭了起来。他哭什么呢?他悲泣他已失去的黄金一样的青春时光,如今一把年纪,就算学问再好,也再不能惹起妙龄女郎对他的爱恋了啊!
后记:读完整本《巧舌妇的故事》,总念念不忘这一则。先掀过道德评判那一页,不说其间有情无情的试探,也不说最近火得很的性骚扰的话题。我想说古中国文学对普罗大众的浸润。不论王先生还是敬仁的姐姐惠敏,都说得上如假包换的文学爱好者啊!惠敏为弟弟敬仁作的前两联,是少女春心无意的自然流露。先生再用对子传情达意,惠敏却用回联拒绝、嘲弄他——文字在他们手里,运用得真个炉火纯青。他们的文学水准,相比今日的段子手,不知高超了多少筹。
本故事从林兰《巧舌妇的故事》之《教书先生的故事》录下,细微处有所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