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陆沉”,“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知识分子中间有着相当激烈的民族敌忾情绪,所以对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控制极严,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
清代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有名的如庄廷珑案、戴名世案、方孝标案、吕留良案、汪景祺案、查嗣庭案、陆生柟案、谢济世案等,除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寻章摘句,罗织构陷,捕风捉影,纯属冤杀。清朝皇帝对文人十分严苛,一旦罪名坐实,当事人处死,查抄家财,家属充军发配,且广事株连,牵扯者常常数以万计。
但雍正朝一桩文字狱,处理的却一反常态,这就是“钱名世名教罪人案”,清朝最著名的文字狱之一。
钱名世,字亮工,江苏武进人,以探花及第,有才名,和权臣年羹尧是乡试同年。二人交情很好,经常往来,在年羹尧如日中天的时候,钱名世作为文人骚客经常写诗吹捧年羹尧。
后来年羹尧事发被抄没家财,发现钱名世赠给年的诗,诗中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车”之句,雍正阅读之后大为震怒,革了钱名世的职,驱逐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分陕旌旗周召伯”,沿用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分陕而治的典故,意喻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的业绩;“从天鼓角汉将车”,用的是西汉大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故事,比喻年羹尧担任大将军,大破罗布藏丹津的胜利。
等到钱名世离京返乡时,雍正命京官自大学士、九卿以下都作讽刺诗为钱名世“赠行”,结果一共有385名官员写诗声讨钱名世的“劣迹罪行”。写得不好的,雍正还要打回去重写。每篇诗文全由雍正亲自审核通过后,交付钱名世辑成专集,题为《名教罪人诗》(《御制钱名世》),用上好的宣纸刻印,刊行全国。
这还不解气,雍正又亲自书写了“名教罪人”四个字,制成牌匾,令钱名世捧回,悬挂在大厅正门上方;每月初一十五,常州知府、武进知县都要亲自去检查。如果没有悬挂,就要上报总督巡抚,奏明皇上,严加治罪。
为什么雍正要采取这样独特的处理手法?那是因为雍正明白,钱名世只不过是一个风流才子,在年大将军官运亨通时投诗献媚,属于一般的吹捧,还不能说是年羹尧的党羽,遂挖空心思想出了这个奇特的处理方法,除了让钱名世到死都脱不了精神重压外,更重要的是借钱名世一案,打击、消除中原士人、江南才子们的傲气、正气,压制汉族知识分子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以达到毁灭文人学子的人格和尊严,在学统与法统方面为确立清朝统治地位扫清障碍的目的。
这是雍正的“诛心”之举。“杀人”,影响到的是一个人最多几个人;“诛心”,影响到的是全社会,是一代人。
钱名世触犯了皇帝,没被杀头却被挂牌羞辱;自己掏钱,将同僚们訾骂自己的诗汇编成诗集,用上好宣纸印制后,到社会上散发。这些做法,和后世的戴高帽、大批判以及自我检讨、自我批判、自我羞辱,何其相似奈尔。
雍正皇帝搞的这场文化大批判运动,为后来统治者掌控人心、消除异端思想开了一个恶例。
个人公众号:夜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