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大局不容破坏
一、孟晚舟事件与中美贸易谈判
中美两国国家元首在阿根廷举行的G20峰会期间举行的会议上,同意暂时停止关税和贸易战,在接下来的90天里,双方将就广泛的贸易和安全相关问题进行谈判。
这次会面,增加了国际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乐观情绪,国际社会普遍给予高度评价,称这次“极重要的交易”将有助于克服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结构性差异。
然后,孟晚舟事件发生了。
孟晚舟事件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包括中美股市在内的全球股市都应声下跌。这倒不是说孟女士个人在全球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而是众多投资者担心的这一事件会对未来中美贸易谈判造成冲击,最终影响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从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中美双边关系对全球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不稳定性。
令人寻味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罕见表态,说如果有利于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他将考虑用行政手段干涉孟晚舟事件,这当然是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考量。很显然,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于孟晚舟事件和中美贸易谈判释放了非常积极友善的信号。与此同时,主要负责谈判的中国商务部方面也表态说孟晚舟事件不会对中美谈判造成负面影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和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似乎对90天内达成协议抱有信心。
孟晚舟事件是否可能成为一个转折点,改变中国民众,尤其是传统上比较亲美的精英阶层对美国的态度?反美情绪的高涨,是否会伤害伤害中国国内支持改革和亲西方的力量,并阻碍美中达成贸易协定?值得关注。
二、从历史视角看中美关系
尽管高层有这样的话,有一千条理由与美国搞好关系,没有一条不与美国搞好关系。但放眼历史和现实,中美之间似乎一直都在疙疙瘩瘩、起起伏伏。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的独特性,可以回顾一下历史上的美中关系。
美中关系的第一阶段是冷战敌对阶段。大约从1949年到1970年,其特点是双方相互反感和持久对抗。朝鲜战争在其后20年间影响了中美各自对对方的看法和判断。
第二阶段从1971年到1989年是和解,始于1971年亨利?基辛格通过巴基斯坦秘密前往中国,这为理查德?尼克松总统1972年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奠定了基础,双方签署了第一个联合公报《上海公报》。
没有苏联这个共同的外部威胁,美国和中国发现他们的安全关系开始飘忽不定。随着美中经贸关系变得更加强大,安全和军事关系变得更加令人担忧。因此,美国和中国进入了第三阶段,经济和军事分岔阶段(1990-2011)。
自2012年美国发布《国防战略指南》起,美中关系走向第四阶段,对抗阶段,目前仍处于这个阶段当中。
最近的趋势表明,美中关系的第四阶段可能是最困难的。随着各种问题的对抗,紧张局势将以惊人的,有时令人震惊的方式出现。
三、中美贸易谈判的极端重要性
回到孟晚舟事件,令人感到吊轨的是,中国政府某些机构表现的一反常态,咄咄逼人,几乎每一个决策都是为了让孟晚舟事件政治升级,甚至不惜挑起网路的狂热民族情绪,让现实版“战狼3”上演。
与此同时,任正非的“狼性精神”论也再现网路,似乎是在为某种“羊性”提供对照物。
美国和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南中国海、台湾、贸易等,两者的目标和利益不相兼容。在这种背景下,美中经贸关系、经贸往来就显得格外重要,成为美中保持某种程度交流和互动的“圧舱石”。
如果中美贸易谈判彻底谈崩,彻底翻脸,对两国的长远利益又意味着什么? 中美达成协议,对两国的长远利益又意味着什么?
当前中国在努力试图避免落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人均收入在国家变富裕之前便停止增长。中等收入陷阱现象通常发生在工资增长和生产成本增长导致生产衣服或家具之类的工厂利润下降而经济又没有跃上更高价值的产业和服务业的时候。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提高单位生产效益和效率;进一步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使产业升级换代。
这种背景下,保持良好的中美关系,维持正当的中美经贸往来,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对外开放的三种抉择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四十年间,中国一方面对内实现改革,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全方位对外开放,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逐步适应、接受国际经济规则。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中国改变了某些国内经济运行方式和结构,一方面利用国际经济规则充实发展自己,使中国迅速成长为国际经济体中的重要成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毋庸讳言,现行国际经济秩序,是以美国为主导。中国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就在在某种程度上接受这个客观现实。我们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国家利益。现在,问题来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壮大崛起表示了普遍的担忧,具体表现就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表面上看是由于贸易逆差引发的,但实质上体现的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对中国经济的接纳程度。世界市场的规模可以容纳10年前的中国,却难以容纳现今的中国,有点“消化不良”。
在这中条件下,我们还能否继续坚持对外开放?
在这个问题上,有三种选择:
一种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继续在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框架内寻找适合中国的位置和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第二种是“退群”,退出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另起炉灶;
再一种就是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中国何去何从?
结论:最高层一锤定音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稳定和繁荣的两个主要全球支柱。如果没有两国的积极参与,包括核扩散、气候变化、大流行病和恐怖主义等这一时代的巨大挑战都不会得到管理或解决。只要双方承认危险的现实,并表现出积极外交和偶尔妥协的意愿,灾难性的局面可被避免。前行的道路并不容易,世界和平与全球繁荣的命运取决于建设性的美中关系。
在今天举行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最高层铿锵有力地表示:
“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
最高层一锤定音。
个人微信公众号:逆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