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牧青的扯淡
名博
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是我的观点;我想的不一定对,但是我的思维。若扯淡不自由,则吹捧无意义。
博主:毛牧青
关注
站内短信
个人主页
RSS
博文分类
全部博文
(734)
人之情
(34)
近视眼
(306)
辣椒面
(178)
陶醉吧
(76)
顺口溜
(34)
忆往昔
(83)
日志存档
2019年
12月
(1)
11月
(5)
10月
(1)
9月
(3)
7月
(5)
6月
(4)
5月
(8)
4月
(3)
3月
(2)
2月
(3)
2018年
12月
(1)
9月
(1)
8月
(2)
7月
(1)
6月
(3)
5月
(5)
4月
(2)
2月
(1)
1月
(4)
2017年
12月
(1)
11月
(2)
9月
(1)
8月
(1)
7月
(2)
6月
(1)
4月
(5)
3月
(1)
2016年
12月
(1)
11月
(1)
2015年
11月
(2)
10月
(5)
9月
(4)
8月
(8)
7月
(4)
6月
(6)
5月
(8)
4月
(7)
3月
(4)
2月
(7)
1月
(9)
2014年
12月
(10)
11月
(4)
10月
(18)
9月
(18)
8月
(16)
7月
(16)
6月
(16)
5月
(18)
4月
(18)
3月
(15)
2月
(14)
1月
(11)
2013年
12月
(11)
11月
(4)
10月
(10)
9月
(24)
8月
(32)
7月
(24)
6月
(30)
5月
(20)
4月
(29)
3月
(23)
2月
(22)
1月
(35)
2012年
12月
(13)
11月
(9)
10月
(14)
9月
(22)
8月
(27)
7月
(31)
6月
(38)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CMS平台推荐]
[
编辑
][
仅博主可见
][
删除
][
限制评论
][
关闭博客
][
轨迹清理
][
缓存清除
]
想起《甲午风云》和李默然
标签:
社会
2012-11-13 10:14 星期二
想起《甲午风云》和李默然
毛牧青
/
文
11
月
8
日
傍晚,
85
岁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在北京病逝。李老先生早年因出演电影《甲午风云》主角、大清帝国北洋舰队“致远号”铁甲舰管带(舰长)邓世昌而闻名。如今,伴随那位忠义的爱国者“邓大人”光辉形象,成了驾鹤西去的李老成了留给人间的定格绝唱。这让我如同那个时代过来的、曾伴随着默然先生音容笑貌印记的中老年人,感到一种难以言状的伤感。
1962
年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如同其它当年的其它电影并非很上乘,开始也并未让人所太看好,更没有后来在“爱国主义”浪潮中被追捧的那样高调,只是作为一部改编的历史事件题材的电影放映。但“邓大人”的形象,却让许多人记住了李默然。那时我还是个刚上初中的毛孩子,学校包场
5
分钱的学生票看了这场电影。在当年国产现代战争片中,这部反映近代史的战争片并未引起像我这样的孩子们太“感冒”,原因是它半古半今的没有解放军打坏蛋、八路军灭鬼子的片子好看。但对“邓大人”扮演者,我颇有印象的是他满脸疙瘩,而且很有硬汉味让我崇敬。至于他叫什么名字不知道那年头也不想知道。
两年后看了那部国产《兵临城下》片,发现那位深入敌后谈判的满脸疙瘩我东北民主联军姜部长好熟悉,立马惊呼“那不是邓大人么”,终于知道他叫李默然,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一话剧演员。多年后有人撰文回忆说
《甲午风云》让李默然获得当年的电影“百花奖
”
,因为“文革”原因当年的奖项被取消了。我觉得这是不是记错了时间,因为“文革”是三四年后才发生的
事。
“文革”后,除了“二战”(《地道战》和《地雷战》)外,绝大多数国产电影都被划为美化、宣传“封资修”的“毒草”、“有严重政治问题”惨遭批判或被入库封存。《甲午风云》自然也没幸免,罪名是美化“帝王将相”,美化腐朽的满清官吏邓世昌是“反帝英雄”丑化人民是群氓,被打入冷宫。
我的记忆感觉,《甲午风云》电影和李默然的真正名声鹊起,应该还得归功于“文革”后的拨乱反正、
80
年代初的“文艺复苏”和随后几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上。
1982
年后几年举国搞青工轮训,主要通过专门编写的政治教材(主要是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三热爱”等)和文化教材(主要通过再考试达到初中以上的毕业并发证)教育,达到上级规划的几年部署。我是单位的宣传干事和教育干事,青工轮训自然是我分内的工作。我记得较清楚的是,《甲午风云》等“爱国主义”电影,在我们那里也成了“活生生的历史教材”,去组织年轻一代职工观看。那时对《甲午风云》这部以真实历史题材的影片再次上演,其轰动效应我感觉远比
62
年初演时要大得多,配合抗日教育引发爱国热潮。
但对这部电影存在的问题也曾引起学术舆论界的不大不小争议,我也是有看法的。譬如这部电影受当年政治气候影响,注重“非黑即白”机械评价历史人物,正反人物“脸谱化”十分严重;不顾许多历史事实的篡改、虚构和穿帮细节令人惨不忍睹;把派系斗争上升到“主战”和“主降”的不恰当高度上划分“爱国”和“卖国”;等等。尤其是把那位清政府少有西方培养出的将才和开明人才、兑现自己
“
苟丧舰,将自裁
”
诺言且
更有民族气节的
北洋水师右翼总兵、
“定远号”管带
刘步蟾,描绘成一个贪生怕死的奸佞小人和卖国贼子。而电影里故意编造挂错旗导致战事失利,似乎他成了“甲午战争”全盘失败的最主要祸首之一,这让我根本不能接受直骂无耻、是颠倒黑白陷害忠良的不负责任栽赃,是对历史人物的公然亵渎。我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上,还曾引起一位比较欣赏我的“旁听”领导事后“善意劝阻”。我一直认为,这部悲壮的电影当做故事去看还是不错的,但把这部拔高、美化和篡改历史的电影当做历史事实,去向饱受“文革”欺骗、不谙历史和真相年青一代灌输,绝非是件睿智妥当的聪明之举。不过看法归看法屁用没有,谁也无法阻挡当年历史条件下的这种潮流。由此《甲午风云》一直到今,始终是当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教材,一代代地继承发扬光大下去。而我省威海的刘公岛,也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基地”,
1986
年
9
月,邓世昌的巍然正气铜像,也面对大海屹立在威海市的环翠楼公园大门前。在那个爱国浪潮时段,大凡与邓世昌沾亲带故的地方,都修建了他的雕像。
那时,李默然也通过国人对“邓大人”光辉形象的崇敬和敬佩,爱屋及乌成了现代活着的邓世昌为人所推崇和关注。这与当时的百花待发环境和拨乱反正时期的大好转机有关,当然更与
李默然
先生的
那敦厚伟岸的外表、刚毅深沉的气质及纯熟而富于激情的演技有关。
李老
从艺
60
多年,共演出话剧
60
多部,拍电影六七部和为数不多的电视剧。除了电影《甲午风云》、《兵临城下》外,
70
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中期,
李默然
先生先后主要饰演了《熊迹》、《走在战争前面》、《检察官》、《乔厂长上任记》等影视剧的主角和配角。那时应该算是他身富力强的黄金时段,只可惜这些影视成就和影响并不是很大,远没有历史和后来对《甲午风云》造势的影响。
客观说,默然先生的成就和特色主要表现在话剧舞台艺术上。我认为,李老的表演极富激情气度恢宏,感情真挚底气充沛,一身凛然正气。他的话剧、朗诵很具有爆发力,善于在关键时刻用一连串的排山倒海气势展示人物(或作品)的内涵,所以也最富感染力和震撼力,形成了他的舞台艺术中的独特人物鲜明个性。但相比话剧,他并不太适合影视的演出。
凭我个人孤陋寡闻的喜好,现今话剧演员圈内男演员里,除了李老的“好声音”,也只有后来的濮存昕可以打动我了。
或许因上述原因,或许急流勇退,或许事务缠身,
李默然
先生在
1995
年带领话剧《夕照》参加全国小剧场话剧调演并获最高奖
“
终生荣誉奖
”
,随后宣布
“
封箱
”
正式告别话剧舞台,只是偶尔应邀在大型舞台上露面或朗诵。据说这些年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心系我国的话剧艺术。他的名言是“话剧特质之一是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群众”;“与民族同心、与时代同步和与观众共同创作”。我曾在
80
年代一部电影(名字忘了)看他一个儿子(好像是李龙吟)露脸继承父业,活生生一个年轻的“邓大人”复制模样。所以后来一提李默然,第一印象就是邓世昌造型,李老其余的角色,对现今中老年人而言已经淡出了;对年青一代尤其对“哈
X
族”而言,更是个陌生的名字了。
李默然后来再次引起社会关注的不是“邓大人”的正面效应,却是有负面转为正面的“广告效应”。
1989
年底,电视上出现李默然为
“
三九胃泰
”
打广告的画面,并传闻获取
20
万巨额广告费,让人们吃了一惊。那时,影视圈内明打商业广告几乎凤毛麟角,而德高望重的名人更是没有,况且当时正是个极为敏感的收缩时期。于是李默然成为了国内首位做广告的影视界名人,被斥为见利忘义而备遭社会舆论龃龉。
后来才知道,李老那是为帮助陷入低谷的戏剧事业,利用自身的名气和影响为戏协“戏剧节”拉赞助的举动,并未纳入自己囊中私用。即便如此李老也向厂家提出必须加句 “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应该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台词,以示自己对消费者负责的严肃态度。
不管怎么说,“广告门”对德高望重的社会公众人物李默然冲击依然很大,客观损害了李默然在部分人心目中的正气形象,也让李老很伤心很自责发誓不再做广告:“我就悟到了一个道理,我什么权利都有,我就是没有权利伤害广大观众群众。我就从那下定决心,今后广告一次不谈。
”
打那以后他说到做到,拒绝了百万酬劳广告,又成为国内第一个不再做广告的名人,一个在金钱面前“默然”的艺术家。
如今我们已习惯了各界明星大腕名流充斥屏幕和眼球的各类天文数字酬劳的广告,也见识了诸多“公众人物“见利忘义做假冒伪劣产品广告欺诈消费者的丑闻。人们或许认为李老过于呆板不入流的观点陈旧,但我认为,他的做法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老一代艺术家的“为人”优良秉性和品德。而这些,正是今天渐行渐远正在失去的最宝贵财富。
李默然老先生原名叫
李绍诚。我不知道他早年何以更名为“默然”。这如同那位年轻的诺奖获得者
管谟业叫“
莫言”一样,总会给人以遐想回味的无限空间。大约背后
有着常人不解的社会和历史沧桑、难以表述欲言又止的彷徨、对世态有着与众不同的体会等等。或许是巧合罢。当我们面对如今这个混沌和喧嚣的时代,但愿“默然”与“莫言”名字更多的是诗意和追忆,而不是一种沉重和世故。
李老走了。这位斐名的老艺术家,如同
10
号去世的播音泰斗、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创立者和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
张颂老
先生,成为一代高风亮节“中国好声音”艺术家的追忆句号,宣告了老一代以其理想、信念和无怨无悔,为艺术而奋斗献身的老艺人时代的基本结束。
是喜是悲、抑或悲喜交集?我不知道!
2012
年
11
月
11
日
中午
分类:
忆往昔
|
评论:3
| 浏览:
|
收藏
|
给TA打赏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Ctrl+Enter发表
艺外Evaad
2012-11-13 18:20
早期的电影哦~
祝你好运001
2012-11-13 20:18
治冻疮用开水趁热浸泡患处。 冻疮刚开始可以用电吹风做理疗。冻疮已溃破者,将患处洗净后,涂抹冻疮霸王水。硬结部位涂抹后可以用yi用胶布保护, 保暖是最好的措施,
C4185198
2012-11-13 21:55
李老在年青一代的观众里或许很陌生、但我是熟悉的,眼看着上一辈的老艺术家一个个的离我们而去,心里有一种伤感的情绪。祝他们一路走好!也希望年轻一代能继承前辈的优良品质,认真演戏清白做人,不要忘记一个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