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姗姗来迟,七月了,妈妈家才开始换季,整理中无意发现了几本旧杂志,包括这一本大众电影,1982年3月的,好久远的年代啊。
“这不是龚雪和周晓兰吗?”妈妈和我眼前一亮。弯弯也凑过来说是要看看过去的美人是怎么样的。
怎么样?她的结论准确独到——左边这一个很顺,右边这一个很飒。在那个没有P图的年代,这是两种真实健康的美丽。
顺,是中国女性勤劳隐忍美丽善良的传统形象,在当时新时期蓬勃发展的电影中不断被展现被讴歌被喜爱,据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小战士兜里不止一次发现有龚雪的照片。
飒,是英姿勃发顽强拼搏的女排姑娘的形象。之后的几年,女排连续五次获得冠军,“女排精神”从那时开始被人们口口相传,那个豪迈的战斗口号随之被唱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982年啊。随手百度1982年的大事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阐述中国对香港问题立场……都太过重要了,每一件都决定了今天的中国为什么会是今天的样子。这对于当时未成年的我甚是模糊,反而是1982年的热词很亲切,“个体户”、“五讲四美三热爱”、“迪斯科”、“美学”、“走穴”“打工妹”……
妈妈说,对于我们家来讲,还有一个特别的词叫做“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现在回忆起来,在这本杂志发行的1982年3月,我的父母正在收拾家当打包行李,准备返回到下放前的城市。
每天在紧张忙碌之中,父母一直反复讨论,是把即将面临中考的我留下来住宿还是随他们回城里走读高中,毕竟当时我只有14岁。我呢,优哉游哉以复习的理由躲避着家务劳动,和所有被父母管教甚严的14岁孩子一样,渴望独立留下来。
弟弟从奶奶家回来不久,刚刚交上几个疯玩儿的狐朋狗友又面临着分开,所以整天闷闷不乐。父亲已经于两年前先期返城,两边奔波着整理旧居装修新家。母亲应付日常琐事之余,一直在复习日语,因为当时的职称评定增加了外语,母亲是学俄语出身的,可实验室一直在引进日本的仪器,对日语也熟悉起来,考职称索性选择日语,至今记得四十出头的母亲对着录音机认真地读着“阿姨无爱偶”的样子。
和妈妈谈很久,那些故人,那些旧事,令人感慨不已。那是一个充满变数充满无限可能的年代,一切都是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对于国家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也一样。我们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