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宗玉1972年生于湖南,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出版过散文集《村庄在南方之南》、《田垅上的婴儿》、《遍地药香》,长篇小说《末日解剖》《黑色往事》等9部书。2010年开始推出电影思想随笔专栏和两性情感专栏。
9月份以来,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与子书》在当当网、亚马逊、豆瓣等网站卖得很火。书中作家写给儿子的种种性与爱的经验,引发了很多读者、尤其是一些母亲对于儿子青春教育的讨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湖南作家谢宗玉。
新疆网讯 (记者赵剑尘)近日,记者见到谢宗玉时,这个外表很朴实的作家言语不多,显得很腼腆。但一谈到新书《与子书》,他开始滔滔不绝。儿童教育仿佛是两人交流的一个突破口,谢宗玉看似大胆前卫的观点,实则体现的是平等和尊重。
唤醒家长的自省
知道谢宗玉,是在两年前,朋友推荐他写的一本散文集《田垅上的婴儿》。2002 年写这本书的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文字间与故乡有关的种种人与事,特别是亲人包括逐渐老去的父亲,母亲的背影和那个在雨夜下茫然的少年,让读者不自觉地就沉浸在散文的语境中去,不由自主和主人公—那个少年一起去经历和感受,他灵魂深处的颤栗和无处躲藏的忧伤。
这次,因为家中也有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年,记者想看看这本书究竟写了些什么?是否对与儿子交流有所帮助。
未成想,书一经打开,就再也放不下。在这本书里,以前从谢宗玉散文和小说里读到的那种带有淡淡忧伤的文字,不知被扫到哪个角落里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精练而意趣十足的语言。仿佛站在儿子面前的,不是有着一家之主威严的父亲,而是一位可以促膝谈心的好友,谈家务谈初恋与爱情,谈生活谈家事与婆媳关系,真正是“嬉笑怒骂”随意而来,但其中却蕴含着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期望。
这时候,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记者心中不由震动:我们纠结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如何和孩子沟通关于性、关于爱情、关于身体最初的躁动,这些问题总觉得难以启齿。怎样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受到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对性与爱情有基本的认识,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总有些束手无策。
而《与子书》无疑是大胆而前卫的,同时也解决了我们纠结的问题。谢宗玉写给儿子的这本书,不同于周国平和龙应台写给孩子的书,这种给予孩子的平等和尊重,唤醒了很多读者作为家长的自省,可能是这本书最成功之处。
谈著作通过阅读此书,将自己变成一个内心干净的人
记者:一直以来,你的创作方向从散文到小说,无论哪种题材,在你笔下,都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次,怎么想到书信体的方式,以随笔、杂谈来写关于性与爱的主题?
谢宗玉:《今日女报》的刘兄是我多年的朋友,他一直怂恿我在他们报纸开专栏,由于没找到适合的题材,我没答应他。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儿子长大了,第二性征慢慢由隐性呈显性趋势,我突然有种时不我待的感觉,想起自己青春期一路泥泞一路雨地走来,实在是太懵懂。两性世界,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的少年来说,简直跟摸黑走在悬崖边的羊肠小道上没有区别。
老实说,青春期的性意识,对我一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我骨子里那些抹不掉的忧郁,全是青春期种下的。我不要儿子同我一样,我要告诉他两性的秘密、经验和常识,我要让他的花季里没有寒雨,我要让他阳光地懂得生理变化。可是,我怎么跟他说呢?
我是一个容易脸红的人,关于性爱,不管身边的男人们如何聊得唾液横飞,我都三缄其口。性在我心中太神圣了,仿佛我一开口,它就变俗气了。面对儿子,我又如何开得了口?何况,我该在他什么年纪与他交流两性中的什么话题,也把握不准。这时,我就想起以书信的形式,一个话题一封信地写出来,然后结集成书,作为儿子十六岁或十八岁时的生日礼物。至于何时给他,就看他到什么年纪开始为异性坐立不安,茶饭不思了。
记者:看到《与子书》这个书名,马上会想起周国平、龙应台曾写给孩子的书,但读其内容,却发现你的表现手法和内容却与前两者完全不同。在这本书里,你最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谢宗玉:《与子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写我青少年时的隐秘情爱史,我希望儿子能吸取经验,避开教训。其次是我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两性关系进行剖析,希望能培养儿子平和包容的两性观念。再次是我从人类学、生物社会学以及哲学的层面,梳理和思考两性关系的渊源。
我要让我的儿子小谢子明白,两性之所以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它的历史成因是什么?两性关系又将朝着哪个方向去发展。知道了来处和去处,作为个体的人,在碰到具体的感情问题时,才不会那么迷茫。
其实不单是这本书,我从写散文开始,就是为儿子写作的,我只想告诉儿子以及儿子的儿子们,他们父辈曾经的农耕生活与他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不同。说句不好意思的话,自儿子出生以后,整个家庭就以他为中心了,我把自己变成了他者,变成了儿子的附庸。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爱?或者只是身体内的生物性在起作用。
记者:从你的每篇书信中可以看出,你将自己定位是儿子的朋友,平等地与之对话,这种叙述是否让你不可避免地重温了自己青春期对性与爱的憧憬和渴望?从而由你自身的感情经历延展开去,对青少年,甚至每个读者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谢宗玉:是的,前面我已经说过,书里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讲叙自己在青春期的性爱经验和教训。我相信,凡拥有过青春的人,在读到这些书信的时候,都会产生强烈共鸣,往日情怀会再次在内心翻涌,阅读此书的过程,也算是心灵清水洗尘的过程吧,通过阅读,将自己变成一个内心干净的人。可以说,这本书,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主要靠我内心的真实和灵魂的裸露。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青少年看的,更是写给家长、老师,以及对性爱一直懵懂的人看的。
说教育智商和情商同时提高,才是个体幸福的最佳保障
记者:这本书的写作历时两年之久,甚至可以看出你写作的心境亦是从容的。这本书诞生的过程,是否也是你对性爱重新追溯、整理和认识的过程?你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谢宗玉:的确是这样的。因为年轻时曾经受过爱的伤害,一直也没有仔细梳理和思考。直到现在要与儿子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才把它翻出来,加以细细揣摩,才发现年轻时的种种疼痛,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我们只是某个环境和时代的产物,我们所有的悲喜,几乎都可以与我们生长的大背景挂钩。
写完这本书,我发觉,自己其实有更广泛的职业选择潜力。我不仅仅只适合做警察,当作家,我也可以成为一个两性情感专家。
记者:你书中,爱情并不是唯一主题,甚至延伸到婚姻、家庭、婆媳关系的处理,慎重交友的重要,除了小谢子,你希望读者真正从中受益的养分是什么?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决定着千差万别的情感世界,你的经验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可获取的帮助点在哪里?
谢宗玉:我书上很多观念,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我希望读者根据我提供给他们的、而他们又能认可的新观念。让他们给正在成长的少年指引一条较为正确的情爱道路。婚姻、家庭、婆媳关系,其实都是两性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
与这个时代的青少年相比,我与他们虽说是两个时代的人,但我们的年龄差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人类潜伏在基因里的性爱体验应该差不多。我想透过种种事物的表面,告诉他们性爱的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拥有成熟性爱观的人们,才会在付出时不犹豫,在得到时不茫然。或者说,在得到时不那么理直气壮,在付出时不那么死心塌地。
记者:你将读者介定为18岁至50岁之间,其中中学老师也是第一读者?是否你也觉得中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只倾向于孩子们的智力教育,而你在影响中学老师的同时,也提升他们对于孩子们情商教育,甚至是性爱教育,你觉得这样的作用有多大?
谢宗玉:是的,智商和情商的同时提高,才是个体幸福的最佳保障。这方面,我在书中作了很多论述。
我国的教育学是反对早恋。反对早恋当然没错,但为什么反?如何反?反的力度是百分之百好,还是百分之六十好?反的方式是围追堵截好,还是疏导利诱好?看了这本书后,对早恋问题及两性关系的来龙去脉,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时应对每位早恋的同学,都会有一种成竹在胸的感觉。
方法得当的老师,甚至可以以身说“法”,把自己的性经验讲出来,让孩子们有借鉴作用。
我国对孩子们的性启蒙和性教育实在少得可怜。我的中篇小说《异性》,写的就是在高考和性萌动双重“压迫”下的一对青年,如何如悬崖边的盲兽,侥幸闯关的。其中种种,实在是太惊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