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今天正好是立秋,也是二〇一八年之秋,我就想起来一九一八年秋天的时候,黑格尔在柏林大学有一个演讲,他演讲的时候讲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不如回到内心,回到自身,徜徉自己原有的家园中。这句话非常精彩,我觉得在物质丰富之后,我们今天尤其应思考我们心灵归宿的问题,我们的家园问题。我读了鲍广丽编辑所作的《茶经:煎茶滋味长》,解决了心灵归宿问题:人要多饮茶,多读书,少喝酒,少干无用之事,做一个品高趣雅之人。
鲍广丽编辑笔名鱼丽,我是从萧乾先生遗孀文洁若阿姨处得知其人的。知她不仅编书严谨,选题有道,而且能书善画,亦会作文,写得一手好文章。她谋职于上海文汇出版社,然其生活状态却颇与古代名门望族之大家闺秀相类。工作之余,以书画相伴,时或闲步书店,时或静坐为文,在中规中矩中,自有一种高古清雅之气流溢于字里行间。隐约之间还从中透出大丈夫气。俨然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慨。如此人物,便不由得使人产生结识之愿望。于是,我冒然修书到其工作单位,她收信后,先慨然赠《胭脂聊斋》,今又赠《茶经:煎茶滋味长》,皆为其专著。
她是复旦大学硕士,研究古典文学。她爱茶,故下功夫写出这本书。因她爱得执著,才写出常人难以企及之高度,才会有高格调、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
她的写作,有自己明确思路、方法、审美指向。用心研究原文自然不在话下,关键是有自己侧重所在。《茶经》为一代圣贤陆羽所著,光炳千秋。他之所以成为茶圣,皆因他著《茶经》,是爱茶人个人心性真情流露,千载以下无不敬仰。虽七千字,但是爱茶人之“圣经”。
鱼丽经意于此,苦心造诣如今已然渐入佳境。所作之文细致入微,纤毫皆现,无一字苟且,行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又有韵律感。整部作品气势连贯,浑然一体,给人很强的视觉美感,从中体现出她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娴熟的语言技巧。特别是有心者可从中领略一种诗画一般优美意境,可谓“静澄典雅满目春”。
因家中的特殊情况,我利用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她的《茶经:煎茶滋味长》,十分好,我甚是喜爱,她用自己的智慧沏成一壶香茗,奉献给知音。
她对《茶经》颇有会心,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去感悟这部古代经典,引领我品味了茶文化,追寻古代雅致的生活。
此时正值秋季,读至“九之略·文人茶道”,深有感触。陆羽不图浮华,只追茶之真谛,他实是一个不拘于器,只求茶之真味的妙人。茶而饮之,自己喜欢就好,繁文缛节不要也罢。于是,我也静坐茶房,点上一炷檀香,烧上一炉净水,沏上秋天应饮的乌龙茶,理一理愁绪,给自己内心洗一次澡,慢慢饮,额头出了汗,心头也不用那么紧了。
她这本书使我了解喝茶,并非单纯地喝茶,而是为了领略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自然意境,否则,便是辜负了这般好景致。
我不饮酒,只喜茶,读《茶经》一书,使我在焦虑的世界觅一处清凉,让劳顿的身心得到安顿。我端起一杯茶,此间茶味若禅意,在茶中寻到一份清静,与自己相遇、相知。我明白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在今天喧闹之都市里,即使寻找不到生命中的陆羽,也可做一个自在饮茶人。
创作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她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因此,在她的写作中多有情感融入,故能寓情于法,所作生动而不失法度。
她的创作不追求视觉刺激,而是体现一种轻拂徐振、轻拢慢捻的曼妙情境,这与她本身所经历的优雅的现实生活是互为表里的。
易安居士在宋南渡之前亦是如此这般,赋诗填词、琴棋书画,营造出来的全然是一番夫妻恩爱、花前月下之美好图景,而人生境遇一变,则词风凄切,感慨万端,使人读其词如见其人,虽隔百代亦无不为之动容,如今我辈生逢盛世,生活安逸却也不能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丧失自我。当下之世,有的男人玩世不恭、沉迷于声色犬,有的女人涂脂抹粉、招蜂引蝶,不知今夕何夕。
鱼丽在身处滚滚红尘中,却能清静自处,淡泊自守,以一种传统文士的情怀来修炼自身。一个书房就是一个世界,她通常把更多休闲时间留在书房里,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人,就是一个拔尘脱俗之人。
读她的《茶经》,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心灵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升华,是何等的美好与惬意。而这种古典情怀与人文精神的回归,恰恰是当下社会所尤为缺少的。很多人富而不贵,富而不雅,骄且横,骄且媚,已经与上下五千年之民族精魂渐行渐远。而只有把根留住,固执地坚守住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才更有可能在文学上有真正作为,也才更有可能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之人,用文学来服务人民。
放眼海上文坛,女性作家众多,李小林(巴金之女)、王安忆、秦文君等,她们做出了榜样,而鱼丽追随其后,潜心学习,有自家之面目,令人欣慰。最后我附上自己写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结尾,祝愿鱼丽女史千里极目层楼更上:琴棋书画诗茶花,人生有涯学无涯。巾帼何曾让须眉?圣贤名著堪品咂。
戊戌孟秋,好友华丰作于近日楼
《茶经:煎茶滋味长》,鱼丽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8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