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是一边呻吟一边自嗨?
作者:秦智勇
这,的确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你,光埋头苦干,的确不行,还得思考选择。一个人,一辈子的光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光阴里,做选择,一样存在机会成本的问题。
你选择坚守和传承,就得守住寂寞和清贫,一直与自己比较,达到“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境界;你选择适应和追赶,就得抓住趋势和快速学习,一直与别人竞争,达成“领先哪怕一小步”的优势。
(一)山里的白总
昨天,与山上的柏总,深聊。
他,愿意守住这座山——蒙顶山,愿意做好这种茶——蒙顶黄茶。
这些年,即使女儿去了长沙,即使成都的、西藏的、广东的投资来找他,他都婉言拒绝。呆在蒙顶山,上山发现茶、采茶,下山制茶、品茶。
每次出去,带着自己手工做的茶,与人分享、共同交流,都是好评,自然也就多了全国各地的朋友。时间长了,与外界的交流也恢复了。
如今,待在山里的他,思想一点儿也不落后。反而,他坚守的品格、坚持的行为,更能获得外面来的朋友的认同、敬佩。这样的感觉与经历,又反哺过来激励着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与坚守。
他说,自己看准的路,以前同行们不听,现在全部都在变成现实。与他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自己就这样坚持下去,任凭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怎么诱惑。
匠人,匠心。
(二)城里的杨总
前天,远在贵阳的杨总,电话粥。
他,放弃了原来的学校监控系统项目,参加了MBA培训班。
这几年,生活条件维持原状,事业方面越来越迷茫。朋友多了,听到与看到的项目,也多了;被劝说或被吸引想冲动的项目投资,多了;可真正投钱下去的,却很少。一是钱不够,二主要还是担心投错了。
经过多个可行性实地调研后,结合MBA班上学到的知识点,他与我深入聊了聊“选择的问题”。
他说,“以前我想做个中间者,把需求双方给对接起来,后来发现根本行不通,小的对接赚不到钱,大的对接需求双方自己下面就操作了。现在我体会到,想做成点儿事,自己在上游或下游总要有一个端头的优势,才好去整合与延伸,不然更是寸步难行。
“加之自己这些年积累的资本有限,基本干不成平台型的事儿,只有老老实实干点实业的事儿。我也想过想联合你们这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一起合作干点儿什么,可总是未找到拿得出手或者说让你们动心的项目。”
杨总的言语中,听得出,他既有收获,又有无可奈何。收获,都是拿钱买回来的;无可奈何,又是期望与实际的差距。他有合作或合伙儿的胸襟,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或者说没有判断和选择项目的方法论,但是他愿意学习与交流,技能型的困难肯定会迎刃而解的。
市场,我进他退。
(三)自循环系统
今天看到一句话,“谁不是,一边呻吟,一边自嗨”?生活,其实都不容易,你看得到的是结果,却看不到背后的过程。我想我们,都得好好地活着,一是快乐地活着,一是有意义地活着。
首先,自己建立一个“自循环系统”。比如自己呻吟、自己自嗨,自己可以化解喜怒哀乐,让情绪类的东西在自己体内循环中消化。你可以运动,你可以冥想,你可以写作,你可以听音乐,你更可以阅读,让自己有空与自己沟通。我们办公室里的海燕夫妇两口儿,就经常打坐、冥想,就一个问题深度剖析与交换意见,并始终坚持找到正能量的方式方法,他们管这个叫“正念”。
其次,多做一些“与自己比较”。所有的动力,来自相互比较;但所有的杀伤力,也来自相互攀比。最好的方法是,多做一些与自己比较,今天比昨天增长或提升了什么,今年比去年进步或收获了什么。只有心态恰当,所有的方法和技能才能释放效能,否则会成为伤害自己的“武器”。
自循环系统,从效能上讲,是一种重复利用和能量积累;从心理上讲,是一种自我修复和自我坚定。不管是对修身养性,还是对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很显著的效果,我们都可以尝试用“自我循环系统”来训练与提升自己和推进日常运营管理的各项工作。
“大秦笔记”2018年7月6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