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 Montessori对孩子的研究可谓细致入微,察觉这些细微处,也许对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有一些帮助。
物归原处,是对秩序的敏感
孩子的心灵是神秘莫测的,我们有时很难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很多情况下,婴儿会出人意料地哭泣,并且排斥大人们的安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多情况是因为,孩子发现原来的秩序感遭到破坏,于是会觉得身心不舒服,从而哭闹起来。
一位妈妈曾经讲过关于她女儿的一件事情。那是一个出生大约6个月的小女孩。有一天,小女孩的妈妈走进孩子的房间,把伞放在了桌子上。奇怪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小女孩对着那把伞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开始哭闹起来。妈妈以为孩子想要玩伞,就微笑着送到她面前。让妈妈奇怪的是,小女孩把伞推到了一边并继续哭喊。妈妈哄她,但是毫无用处,小孩子变得越发吵闹起来。
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妈妈想了想,就把伞拿到了另一个房间,谁料小孩子竟然立刻安静了下来。其实孩子的妈妈不知道,她在无意间破坏了孩子对房间的秩序感。大人无意间放了一把伞,结果没想到这种行为却严重扰乱了孩子对熟悉事物的有序的记忆方式。
当一件物品放错了位置时,孩子会最先发现,并把它放回原处,而成人往往注意不到这种细节问题,例如,当一只鞋子放在不恰当的地方或者毛巾没有放回卫生间,一个2岁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原处。
孩子对秩序的敏感是如此强烈,让大人们不得不为之叹服!而且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性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一个不到2岁的孩子在表现这种对秩序的敏感和不满时,用的不是语言而是他们唯一用来表达不满情绪的方式——哭闹。在这段特殊的时间,对他已经熟悉的秩序作出敏感反应成了指导他们行动的指南。
孩子对秩序的敏感,在他们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就能意识到。当他经常看到的东西总是放在恰当合适的地方时,他会高兴。一旦发现东西摆放的秩序混乱,他们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哭闹。这就是孩子所特有的对秩序的敏感表现。父母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很难理解孩子莫名其妙的行为。
一位妈妈刚下班回家感到不舒服,便从床上拿了两个枕头,躺在椅子上,打算好好休息一下。这时她年仅一岁半的女儿走过来,缠着妈妈给她讲故事。虽然这时候妈妈很累,但是看着孩子可爱的小脸,实在不忍心拒绝。但是,这位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实在很难受,讲故事的声音越来越小,旁边的保姆看到后,马上扶着妈妈进另一个房间去睡觉了。
结果,小女孩看到这种情况,失望地大哭起来。保姆以为她是因为妈妈突然离开而感到难过,就去安慰她,然后保姆打算把刚才妈妈用的垫子送到卧室时,小女孩居然大喊大叫起来:“不是垫子,不是垫子!”
小孩越闹越厉害,妈妈只好强忍着坐在床上继续讲故事。大家都以为这样孩子就会安心了,谁料这个小女孩仍然哭个不停,这时候她已经不再对故事感兴趣了,只是口中不住地喃喃道:“妈妈,椅子!”其实,孩子只是想告诉妈妈她应该坐在第一次讲故事时的那把椅子上,而不应该是床上。正是因为妈妈和枕头都改变了原来的位置,而让她觉得心烦意乱。
事实正是如此,孩子对混乱的事物会产生厌恶心理,说明孩子有秩序感存在。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存在一个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这种状态从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就会有,而且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当孩子们看到有些东西不在原来的位置上时,他就仿佛受到了强烈刺激,非常希望那个东西回到原来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当这种秩序感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有一次,一个老师不小心打翻了一个盒子,里面装着80种颜色不同的小方块。当时老师很窘迫,因为要把这么多颜色不同的小方块再重新排列起来很困难的。几个孩子看到后跑过来,迅速地把小方块按正确的颜色顺序排列起来。这种自由选择排列的能力让老师大为惊讶!
还有一次这位老师迟到了,到教室一看孩子们竟然自己拿挂在墙上的钥匙打开柜子,拿出了玩具,而且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在玩。
后来老师让他们自己去做,结果发现他们非常乐意去把自己的东西放置好,并且每件物品看上去都摆放得很整齐。
3~4岁的孩子,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把小东西放回到过去习惯放置的地方。他们在自己适应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掌握周围的事物,而且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他们会感到平静和快乐。
仔细想想,大人总是喜欢把一些东西搬来搬去,孩子们无法理解和判断这些举动,为什么眼前的东西总是这么混乱呢?在孩子们的这段秩序敏感期内,他所感知到的混乱很可能会成为他们成长的障碍和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
孩子对秩序的需要犹如鱼儿需要水,马需要陆地一样。就算闭着眼睛行走都能找到他熟悉的东西,这一点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秩序感使他们意识到每样物品都应该有自己合适的位置,而且他们也能记住每件东西原来的位置。这能让他们感觉到这个世界所带给他们的稳定和安全。
小心过度——使学步变得更加艰难
有一次,我和一个将近一岁的小男孩结伴到乡小去。由于他才刚刚学会走,所以当他们走在一条石头路上时,我不禁想要去牵他的手,但是我强迫自己打消了这一念头,改以口头提醒的方式告诉他:“走另外一边!”“小心这儿有块石头哦!”“这边要小心走!”小男孩非常认真地听着我的提醒,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路。他不但没有跌倒,还走的很好。我说一句,他走一步。我轻声地说,他注意地听。对他来说,这放佛是天底下最有意义的工作。
学会走路,对一个人来说是第二次出生。从依靠他人,到自己拥有行动的能力,这是怎样的一种跨越?所以说,儿童的第一步意味着对自己的征服——当时仿佛受到一种不可阻拦的力量推动,让他变得勇敢和对一切无所畏惧,就像一名真正的士兵一样,任何困难都打不倒他。他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的胜利冲刺。这时,父母对这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孩子所采取的任何阻拦和防范措施,都是一种障碍!
很多家长带孩子外出时,即使这个孩子会走路,但他们仍然不放心地把孩子放在手推车里。这些家长认为这个孩子即使会走路,但还没有耐力走远路,这样下去作为家长会不得不放慢脚步。还有的保姆带着孩子去公园散步,她会按照自己的步伐速度推着孩子去,完全忽视了孩子当时的心理。到了公园的草地上,她才会让孩子走一走,而且会十分小心地注意孩子,生怕他摔倒。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这个保姆的行为仅仅是为了避免意外发生而已。
许多动物都会本能地去适应比自己幼小的子女的步伐,而不是强迫他们跟上自己。在动物园我们会发现,当一只母象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象群里时,这些大象就会放慢自己的步伐以适应这头小象的步调,当小象感到疲劳突然停下来时,其他大象也会停下来,耐心地等小象慢慢走来。
然而,这个连动物都能做到的事情,很多大人却不明白。只有少数的一些人,他们真正做到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他们在孩子走路过程中所付出的耐心和抚爱,让人为之感动。
一天,我看到一位父亲模样的中年男子带着他可爱的、看上去大概有一岁半的儿子在公园散步。走了一段,那个孩子突然用双手抱住了父亲的腿。这位父亲立刻停了下来,什么也没说,就站在那里默默看着孩子缠着他的腿玩耍。孩子玩了一会,觉得没意思了,他们才开始往前走。没过多久,这个顽皮的孩子又跑到路边观察树叶和小动物,而这位慈爱而沉默的父亲就在旁边一边看报纸一边等他。
在这个散步过程中,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自然而和谐。这对父子的散步方式其实是最佳的,因为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孩子是在学习利用两条稚嫩的双腿动作协调地向前行走。他不仅锻炼了腿部肌肉,也随便学会了观察和认识眼前的世界。
在那不勒斯有一对夫妇,他们最小的孩子一岁半。每到夏天他们就去海边玩耍,但是到海边必须走大约一英里的路,而且陡峭的下坡路非常不适合小孩的手推车,如果把孩子抱在怀里又太累人了,最后,这个可爱的孩子为他的父母解决了难题。他自己慢慢走,还不时地停下来,看看路边的小花,或坐在草地上看一些小昆虫。有一次,他足足用了15分钟的时间站在路边看田野里的一头小牛。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这段艰难的路程中孩子并没有像大人们担心的那样产生疲倦感。
我们知道,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除了能走路外,还能爬斜坡和梯子。他们的这种行为与我们成人的目的截然不同。成人走路是为了某种明确的目的,他会用自己稳健的步子按照既定的目标方向径直地走去。而孩子恰恰相反,他们行走是为了完善自己的能力,其目的是实现他自身的某种创造性。走的时候,也还没有形成一种节奏。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试图去帮助他,那他也许会放弃自己的步速和他最终的目的地。
有些父母会为孩子在自己走路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举止感到担心,就像下面案例中的这个孩子的父母,她是多么提心吊胆啊!
一位年轻妈妈的孩子刚学会走路,但奇怪的是这个小女孩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一看到梯子就会尖叫。如果有人抱她上下楼梯,她几乎会激动得发疯,甚至眼泪汪汪。大人们实在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这种心理紊乱也许只是暂时的。其实很简单,小孩只是想自己爬上爬下,她不需要大人小心翼翼地抱着她。对于她来说,楼梯要比公园里的平整的草地有趣多了,在草地里她的双脚都被草掩盖着,也找不到搁手的地方,而台阶不一样,她可以随时把手搁在台阶上,或坐在台阶上。
爬楼梯是3岁之前的孩子的一大爱好,他们乐此不疲地做爬楼梯游戏。去幼儿园你会发现,好像孩子们天生喜欢行走和到处跑动。滑梯上总是挤满了孩子,他们乐此不疲地跑上跑下、爬来爬去。还有的孩子会爬到汽车的窗柜上。
通过这种做法,他们不仅协调了自己的腿部运动,也大大开发着大脑的智力。尽管这样很危险,但至少他们的行动不会变迟钝,孩子也会变得活泼而且充满活力。要知道,唯有配合孩子的精神发展,才能使他们得到最大的助益。
动手——总也得不到满足的欲望
我们一般都会有这种心理,当看到刚学会走路不久的孩子尝试着去拿杯子或者搬东西时,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想去阻止或者帮助他。面对孩子的举止,我们成人本应怀着赞美的心态去鼓励孩子。而现实中父母却爆发一声呵斥:“不要碰!”孩子想自己来梳头或者穿衣服、系鞋带,父母们不但不鼓励,反而横加指责。我们知道孩子是不可能迅速把鞋带系好,但如果让我们来帮他来系,那肯定又快又好。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孩子并不感恩,我们的做法甚至还引起孩子的愤怒和哭闹。
有一天,一位妈妈看到儿子想把一只装满水的水罐拿到客厅里去。孩子的表情有些紧张,还小声地说:“小心点,小心点。”她看到后就忍不住跑过去帮孩子把罐子拿到客厅,结果孩子一脸的委屈和失望。事后,这位妈妈觉得有些难过,但她还是觉得孩子做那些事情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成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想帮助孩子,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孩子的吝啬,成人们都有要保护自己财产的欲望。然而,他们不知道,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等于破坏了孩子锻炼手部关节的工作。孩子通过拿杯子或搬东西,使自己手部关节更灵活,更应运自如。孩子只是想进行一次快乐的尝试,一次前所未有过的锻炼而已。
双手是开发智慧的起点,是人成为万物灵长的理由。人类最早使用石器,通过双手运用工具,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说人靠双手征服了这个变化多端的复杂世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们靠着勤劳的双手不断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改造。正是通过这样手关节的锻炼,不知不觉中,孩子才成为了一个心灵手巧有能力的人。
手看上去那么精巧、复杂,它不仅能展示人类的心灵,还使人与环境建立了特殊的关系。手还有传递感情的作用。当一对男女恋爱时,他们会拉起手许下誓言;当男人向女人求婚时,他也会拉起她的手向她许诺。
孩子们通过手的运动发展自己的心智,所以他们总是在周围试图找一些能够用来拿握的东西。只有通过这样反复的接触和锻炼,他们才会变得灵活和聪明。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这种需要却被忽视了,周围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禁止动用的。就算侥幸抓到了什么东西,他也会像饥饿的小狗发现了骨头一样,躲到角落里去啃,而且还时刻担心有人会随时把它夺走。
如何判断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健康?我们可以看他的语言表达和对手的运用能力。所以,我们更应该热切地期待我们的孩子向外界伸出他稚嫩的小手。
孩子们通常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会有强烈的亲自动手的欲望。一个一岁半的孩子看到了一叠刚刚熨好的毛巾整齐地叠放在一起,他拿出其中的一块非常小心地捧在手里,转过身放到沙发上,然后又用同样的方式拿起第二块毛巾,放在第一块毛巾的上面。他不断地重复着这项工作,直到把所有的毛巾都放到沙发上。更有意思的是,后来他把这个过程倒过来,又把所有的毛巾一块一块地放回原先的地方。虽然这些毛巾不像最初放置的那样完美,但看上去还是比较整齐。
这个聪明的孩子很幸运,在这个大人看来有些无聊的调换过程中,没有人去打扰他,他很快乐、知足地完成了这个在他看来非常有意思的活动。不幸的是有很多孩子在类似这样的行为中不知会有多少次被大人们呵斥,有的孩子甚至会挨打。
在用双手操作某一个东西的时候,孩子们并不是漫无目的的,他是从成人的活动中得到了启发,想通过亲手操作努力地模仿成人使用或处理物品。所以,孩子们的这些行为还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试着扫地、洗衣服、倒水、洗澡、梳头、穿衣等等。这种对成人的有意识的模仿本质上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父母在看到孩子行动缓慢时,就不由自主会有干预的欲望,想替孩子把事做完。一些任性的孩子也许还会声嘶力竭地哭闹反抗,不让大人们洗澡或者穿衣服。而有些反抗精神弱的孩子就开始习惯了被大人的意志控制。而父母阻挠孩子自由行动,是影响他们成长的最大障碍。时间一长,还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
对待父母种种阻碍孩子成长的不合理行为,我曾给一个母亲提过这样的建议——让孩子拿一个轻巧的瓷器(注意,一定要用瓷的,不要用塑料或铁的代替),像小杯子等。没过多久,她高兴地告诉我,她的孩子十分小心地拿着杯子,每走一步都要停一停,最后安全地把杯子放到了目的地。她说,在整个过程中,她一会儿为孩子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自己的事情而高兴,一会儿又为那个杯子担心。
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喜欢动手的真正原因,那他就无法体会到孩子劳累之后满足而又愉悦的心情。这种快乐比吃美食更要有效。为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成人就必须做出牺牲,抛弃他的谨慎心理。即使孩子在拿东西过程中真的打碎了什么,也不要大惊小怪,问问自己——难道孩子双手的锻炼和智力的成长还没有一只杯子重要吗?
重复练习——专注力培养
一个大约3岁的小女孩,在玩积木的时候,不停地把一些圆柱体放进不同的容器中,然后又把它们取出来。这些圆柱体大小不同,正好可以放进那些容器相应的孔里,就像用软木塞盖住瓶子一样。一切过程看上去缓慢而有节奏。
出于好奇,一直在教室外观察她的老师便数了数她这种重复的动作,结果是42遍。所幸的是,周围都很安静,没有人去打扰她,她每完成一个动作的时候,脸上总是不自觉地微笑。到最后她好像累了,环顾了四周后感觉像刚从梦中醒来似的。
这个女孩如此专注地反复做一件事,以至于感觉不到有人在一边看着她。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孩子身上也出现过,我们称之为“重复练习”。每次完成那种体验之后,他们就像完成某种重大的任务一样,脸上充满了喜悦和快乐的表情。
这个小女孩正处于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年龄,通常这个时期孩子的注意力会不停地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然而,孩子一旦碰到吸引他们的事物,就会忘我地投身其中,并一再地重复训练,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十分惊人。
孩子的手脏了,妈妈就要求他去洗干净。后来发现他的手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但他还在不停地洗。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去再洗一遍。过了几天妈妈发现,她的孩子现在会自觉地洗手了,孩子见人就会自豪地伸出于净的小手给他们看。
其实孩子们的这种重复练习,正是其锻炼和学习的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得以完善,智力也因此得到发展。只要一开始教得仔细,甚至细致到每个细节,那孩子们就会不断地重复这个练习。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乐趣和满足,这些动作根本无需大人强迫,他们自己会完成得很好。
正是通过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重复练习,孩子的能力才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这一重复练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一直处于忘我的境地,这样对孩子智力的培养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大人的虚伪和小孩的绝望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说谎”这个问题。我完全同意哲学家罗素的说法:“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许多心理学家也认为:孩子说谎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出于无奈。撒谎有时是家长逼的——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想到的。
一个和我熟悉的妈妈为了教导她的小女儿绝对不能说谎,向小女孩讲了许多说谎的坏处,她努力让孩子相信,一次小小的谎言到最后会让人犯下一连串错误,好比一句谚语所言:“说谎会让人失去理智。”
然而这位妈妈自身又是怎样做的呢?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邀请她去参加音乐会,她委婉地推脱说:“啊!真不好意思,我头疼得厉害,实在没办法去。”谁知,电话还没讲完的时刻,就听到隔壁房间里传来一声尖叫。她赶紧冲过去,只见女儿双手捂脸,整个人痛苦地跌坐在地。“宝贝,发生什么事了?”小女儿连看都不看她,只是哭着回答:“妈妈说谎!”
就这样,小女孩对妈妈的信任轻而易举地被摧毁了,一道隔离的高墙横亘在成人和小孩之间。这种隔膜日积月累,越来越厚,直至代沟形成,从此孩子把父母的教训当作耳旁风,因为他们看到了大人在生活中言行不一的“真相”。
事实上,那些总是不厌其烦教导孩子一定要养成诚实习惯的父母们,都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孩子包裹在层层的谎言之中。这些谎言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可以看作是大人故意编织的“谎言圈套”,其作用就是迷惑和欺骗自己的孩子。比如许多父母总是告诉孩子圣诞老人和妖魔是存在的,天上有神仙和小天使等。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不仅没有任何促进,反而有很大的阻碍。
一个小女孩的爸爸是一名牧师,她每个礼拜天都会到教堂里听爸爸布道。牧师说:“我们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穷人和受苦难者也是上帝的子民,如果我们希望获得永生,对穷人和苦难之人就必须呵护。”小女孩被牧师爸爸的布道感动得泪流满面。
然而,当离开教堂在回家的路上,牧师的女儿看见路边有一个乞讨的小女孩,可怜的小女孩身上有许多伤口。牧师的小女儿跑过去,爱怜地拥抱和亲吻了这个小女孩。这时,牧师和他的太太简直吓坏了,一把抓回了他们穿戴整洁的漂亮女儿,一边急急忙忙走开,一边责骂孩子的行为。回到家,牧师太太赶紧帮小女孩洗了个澡,全身的衣服也重新换了个遍。其结果呢?事情过后,小女孩再听她爸爸布道时,就像听其他故事一样,已不再有任何感动。
孩子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大人自以为是的态度以及那些错误不当的行为,孩子其实都看在眼里。大人是虚伪的,这种虚伪让孩子感到了绝望。这些隐藏的冲突和矛盾,总有一天会引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父母在赢得胜利的同时,也失去了孩子对他们原有的信任,并且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也一道消失。
在这种和大人的对立冲突中,孩子的心灵首先会受到伤害,然而许多父母仍然把对孩子的压迫误认为是爱的表现,因此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如今许多医生开始了解,孩子情绪失调的首要原因,源于幼儿时期受到的压抑。孩子在幼儿期的一些征兆,例如失眠、做噩梦、消化不良和口吃等,通常都是情绪失调的结果,而这些伤害将伴随孩子进入成年期。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受压制的精神重获自由,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和身体一样茁壮成长。
错误及改正方法
过去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和老师会揪“笨孩子”的耳朵,或者狠狠地敲打不听话孩子的手。这样的惩罚方式是残酷的,而且可以想见,即使大人将孩子的耳朵揪红了、手指打肿了也很难让孩子变得真正“听话”。孩子并不能因此而聪明起来,实际上孩子只有借助不断的锻炼与汲取操作的经验,能力才能增强。
我们处处可见那些批评或奖赏孩子的做法。这样做的老师和父母都觉得这才是促使孩子进步的动力和健康成长的保障。在学习和生活中,孩子多拿了几分会得到糖块,少拿了分数就会受到惩罚,父母和老师一般都采取着这种做法。甚至,他们固执地认为,教育孩子主要依靠两个手段——夸奖和惩罚,这才是对付孩子的有效武器。
然而,经过大量的教育实验证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那就是以夸奖、惩罚或打着改正孩子错误的旗号对孩子进行干涉。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你不以夸奖和惩罚的手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又如何才能让他们走上正道呢?
事实上,如果我们总是习惯于对孩子进行夸奖和惩罚的话,孩子就很容易丧失自我约束的能力,他无法拥有自动自发的做事激情,一切的动力和细节约束都必须依靠父母和老师来提供,否则他们就不喜欢自己在做的工作,就会百无聊赖。这是一种有害孩子性格的做法,可以想象一下:当孩子豪情万丈地投入自己热爱的游戏和工作中时,父母和老师不停地提供奖励或惩罚,这很容易影响孩子工作的纯粹性和积极性,最终会扰乱孩子工作时的专注力和精神创造的自由。
孩子一旦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中,就会忘记一切。这时任何的奖励和惩罚都不能与他们手里的“工作”相比,父母和老师的所有表扬和批评都只能打消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假设一个父母为了惩罚孩子,愤怒地指责他是多么调皮和愚蠢,并用戒尺打他的脑袋。这不仅会在肉体上伤害他,更会在心灵上造成创伤。这样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本人不会有任何提高,即使孩子犯有错误,也不能因此而得到改正。要想让一个孩子改掉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在“工作”中反复练习,直到应用自如、炉火纯青,光是靠呵斥和奖励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父母和老师的指责并不是对孩子错误的修正,只是在重复陈述连孩子自己都明白的缺点。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帮助孩子进行主动训练并加以纠正。要知道,孩子完善自己的渴望甚至比我们的期待更要强烈,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及时为孩子提供训练的工具和环境。
在具体的做法上,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故意安排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以此锻炼孩子敏锐的观察力,锻炼他们发现错误的能力,从而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渐渐地让自己越来越完美。错误,对孩子而言,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会成为孩子的兴趣所在。
一个小女孩在做“按命令行事”的游戏时,读到手中纸条上写着的这样的话:“到外面去,关上门,然后回来。”这个小女孩仔细研究了这句话,然后依照命令行动起来,但是还没有完全完成动作,她就跑到老师面前问:“如果我把门关上了,我怎样才能回来呢?”
“你说得对,”老师说,“这是我的错”,于是老师改写了作为“命令”的句子。“好,”女孩说,“现在我可以完成了。”
错误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可怕的。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可能犯错误,不仅孩子,即使父母和老师也经常如此。正是由于错误的存在,孩子才变得越来熟练,在做事情的时候才变得越来越准确无误。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错误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孩子在跌跌撞撞学习走路的时候,不免会犯下无数个小错误,然而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力量克服了,并因此更健壮、更灵活。可以说,孩子正是通过改正一个个错误得以成长和进步的。
一个孩子能否在成长过程中能力增强,主要由其自身改正错误的能力决定。一个孩子缺乏改正错误的能力,他将很容易变得自卑和软弱。如果父母和老师总是尝试代替孩子改正错误,自以为是孩子一生的“校对师”,将剥夺和破坏孩子自身的修正能力。
“我只是想吻你们一下”
有的孩子喜欢每天清晨早早起来,跑过去唤醒自己的父母。父母也许会抱怨说:“我们已经跟你讲过多少次了!不要天一亮就来打扰我!”孩子这时委屈地回答:“我不想打扰你们,我只是想吻你们一下。”
孩子天生就有一种爱的本能。这种爱是如此炽热,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父母,都是敏感而细腻的。而大人对这美好的一切却麻木了。大人们需要孩子的拯救。“天使”一样的孩子正唤醒我们。每天都会热诚地呼唤我们:“新的一天开始了,学会更好地生活吧。”是的,响应孩子的号召,醒来吧,感受爱的气息。
孩子拥有一双独特的眼睛,能看到日常生活中大人视而不见的东西,这正是因为孩子对生活本身的热爱,才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而不是像大人那样漠不关心。
孩子爱的另一个特殊对象就是父母。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吃穿用等物品,并且只有从父母那里,他们才能得到自我发展的东西。同时,在孩子看来,父母的嘴唇仿佛是一个喷泉,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他们学习语言所需要的词汇。
孩子是时刻爱着我们的,尽管有时他们发脾气或拼命反抗,甚至对我们大爆粗口。孩子之所以会发脾气或反抗,这只是因为他们想发挥自己创造的潜能,然而他们所热爱的父母却一直不能理解他们的需要,一味地忽视和漠不关心。他们终于忍无可忍,于是就大发脾气。我们一定要明白,当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并不是孩子不爱我们了,而是孩子对自己内心潜能的一种声嘶力竭的自我保护。
这时,父母必须警醒——自己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就像用刀子刻在石板上那样。正因如此,父母一定要仔细斟酌自己所要对孩子说的话,要知道,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对孩子来说,都可能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那些所谓的教育家们,手持教鞭教育孩子要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小朋友,然而,成人并不具备教导小孩的资格,这种教育可以说是大人小丑一样的闹剧。因为小孩根本无需教育,他们天生就有一种爱的本能,与之相比,那些教导他们的大人们却丢失了。
小孩经常会弄出一些小的响动,来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更有时候,孩子无理取闹:“看着我!跟我呆在一块!”然而,孩子是真的无理取闹吗?不!这只是他们爱我们的体现。作为父母,请你想一下——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像孩子那样对父母怀有如此深沉的爱。这种爱甚至等孩子长大后,就会消失不见。到了那时,还有谁会在睡觉前呼喊我们,并充满深情地说:“不要走,和我在一起!”相反,那个时候,他们只会礼貌而无关痛痒地对我们道一声:“晚安。”
可以想象,没有孩子对我们的召唤,大人们都将萎靡不振,他好像在提醒我们:“如果不努力超越自我,你的心就会慢慢长出硬茧,最终变得麻木冷漠。”
被生活抛弃的大人们习惯抱怨上帝:“你为何不爱我们,让我们沦落至此!”这时上帝回答:“我爱你们。每天早晨我都前来唤醒你们,但你们却拒绝我!”“神啊!我们什么时候拒绝过你?”“当孩子来喊你们时,他就是我!”
爱让孩子以一种敏感的热情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内心那种不可抑制的冲动,促使孩子去认识、去感受,孩子因此而得到智力的发展。这一点对大人来说也同样重要,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失去爱和激情的人将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失去活力,无精打采,如同行尸走肉……
孩子就是上帝派给我们的天使,他们要让我们感觉到爱。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爱,有了爱的力量,我们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活。正因如此,先知才这样告诫世人:“如果你们不变成如同小孩子一样,你们决不能进入天国。”
3岁孩子的需求
我的教育方式就是通过提供适合孩子力量、尺寸的用具,比如小香皂、小毛巾以及小自行车等,以此引起他的兴趣。就好像成人在家或在田间工作的方式一样,孩子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小乐园。不用给他玩具,他需要的是一个家。不用给他洋娃娃,而是给他一群同伴,让他们一起去体验生活,一起健康成长。
一旦给孩子真实的东西,孩子的反应可能出乎意料。孩子会拒绝大人的帮助,清楚地表示要独立做事。父母、保姆、老师都会感到惊讶,这时候成人只能在一旁作观察者,因为现在孩子已经成了环境的主人。
在我们所进行的早期教育实验中,发现三个有利因素能促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第一,参加试验的家庭位于贫穷且生活比较艰难的城区边缘,那些孩子们虽然出身贫穷,但他们却因此得到了自由的自然天地,从而能够使内心的潜能得到发挥和锻炼。
第二,参加试验的孩子的父母大都是文盲,这些家长虽然不能给予孩子知识上的指导,但至少也减少了用自以为是的教育理念“毒害”孩子心灵的可能。
第三,试验中所任用的老师不是所谓的“专业教师”,所以他们在思想上是自由的,不曾抱有传统教育的偏见,更能顺利地实施这种教育法。
如果在几十年前的美国,其结果可能相反,当时传统的教育法就是要找最好的老师,而所谓的“好”老师只不过是扼杀孩子天性的刽子手,他们自己也承认在师范学校学了太多对孩子没有帮助的东西,而且满脑子都是与孩子天性相反的理念。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一味地把错误的教育理念强横地加在孩子身上,禁锢孩子的心灵,阻碍孩子的成长。
可以说,一个自由的小孩,能够跟随自然的引导走向完善。他往往会把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做得很彻底。例如,我们原本只期望他能擦桌面,但让人意外的是,他连桌脚、桌边、底面和缝隙都擦得干干净净。
3岁的孩子具有一种自我成长的本能,他们的内心天生就有一位老师,始终无误地引导他。父母和老师所做的努力就是提供他们需要的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