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第七章 大卫与所罗门
7.4b 大卫击败巨人的传说与考证
图七十六: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桥(Caragaggio,公元1571-1610年)笔下,拎着歌利亚首级的年轻大卫。刚刚完成英雄壮举的大卫,宁静的表情之中甚至带着几丝悲伤,死去的歌利亚却是一脸杀气。
=========
取大位者,自然不能只靠弹弹唱唱。以伽南当时群雄争霸、无法无天的局面,哪里是可以产生宋微宗的环境。大卫称王的基础,也得是英雄壮举,由此产生一段在西方妇孺皆知的故事,大卫击败巨人歌利亚[5]。Goliath翻成“歌利亚”却是有些不幸,这几个字串在一起容易让一般中文读者产生错误的联想。其实,歌利亚既不是歌手,也不是女子,而是一位身高三米,膀大腰圆的非利士莽汉。当时,扫罗王领兵,与非利士人在犹大山区的一条山谷的两边,各占一块山坡两相对峙。在非利士一方有这位穿盔带甲、力大无比的哥利亚,每天出来骂阵,找人跟他玩单挑。扫罗与手下人,看着这位高大凶猛的非利士武士,都不敢应战,任凭他羞辱咒骂了四十天。
这一日,平时外出放羊的大卫奉父亲耶西所命,来到营中给跟随在扫罗帐下的三个哥哥送食物,正好遇上歌利亚出来骂阵。以色列人看见歌利亚,都吓得往后退缩。混在阵中的大卫,听见大家议论说,有哪位勇士敢上去应战,国王扫罗必有重赏:会奖励许多钱财,会将公主嫁给他,还会免去他家的赋税劳役。大卫听后不禁心动,正在向人进一步核实的时候,被他大哥撞见。大哥怕他不自量力,会惹出麻烦,大声斥责他,还不快回去放羊!哥俩一阵喧哗,反倒被人报到扫罗那里,大卫也被招至扫罗跟前。大卫自告奋勇,请缨出战,与歌利亚拼个死活。扫罗担心他太年轻,没经验,不是歌利亚的对手。大卫说,他放羊的时候,打死过狮子,也打死过熊,有耶和华保佑,什么都不怕。扫罗大喜,当即脱下自己身上的盔甲给大卫穿上。大卫试穿之后,觉得不习惯,又脱了下来,拿着根木棍,拣几粒石子放在袋子里,手上再带上一个投石器。(这是一种古代兵器。将一块小布条两边各拴在一条绳子上,布条包着石子;用手抓住两条绳子的另一端,甩起来打转转,达到一定速度后放开其中一根绳子即可将布条中的石子发射出去。)
歌利亚看着从以色列阵营中走出来的年轻大卫,没太把他放在眼里。两人开打之前,先来一轮骂战。歌利亚说大卫是来送死的,要拿他的肉去喂鸟,喂野兽。大卫回嘴,说了一大段像是牧师布道的话,大意是他有耶和华保佑,一定可以获胜。开场白过后,真正的动手过程却非常简短。大卫拿出石子,放入投石器的小袋之中,用力一甩,飞出去的石子击中歌利亚前额,嵌入脑门,立时倒地毙命。大卫冲上前,取下歌利亚随身携带的利剑,将他首级割下。被惊呆的非利士人阵脚大乱,以色列人乘机发起进攻,大获全胜。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国王扫罗,惊奇地问手下,那位少年是谁的儿子?手下人竟然答不上来。要等大卫提着歌利亚首级回营的时候,扫罗亲自问大卫,才得知他是“伯利恒人耶西的儿子”。
在西方,不管你有没有读过圣经,都一定知道大卫击败歌利亚的故事,内中包含一个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主题,奠定了大卫的英雄地位。但是这种故事被当成历史,拿来考证一番,总不免会找出许多问题与毛病。首先最为明显的是,撒母耳记(上)第十六章结尾才讲到大卫给扫罗当乐师,可是到了紧接其后的下一章击败歌利亚的时候,扫罗竟然完全不知道大卫是何许人。这应该又是圣经作者把不同故事编在一起的时候,考虑不周。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撒母耳记下第二十一章,有一个被以色列杀死的非利士巨人的名单,其中有一条:“伯利恒人雅雷俄珥金的儿子伊勒哈难杀了迦特人歌利亚”[6]。这里竟然又冒出一位名为歌利亚的非利士人(迦特是非利士城邦之一),而将他杀死的也是一位伯利恒人,但却不是耶西的儿子大卫。因此有学者怀疑,击败歌利亚者另有其人,只是后来为大卫歌功颂德,申命史者才将整个故事套在大卫身上。
歌利亚的盔甲,在故事中有一番详尽的描述,明白讲到他头戴铜盔。可是如果带着铜盔,大卫的石子怎么可能击中歌利亚的脑门?歌利亚那一身的盔甲,跟古埃及壁画之中的海上流民勇士们的装束,也对不上。比如说,海上流民时常戴着的不是铜盔,而是插着羽毛的帽子。歌利亚的盔甲,兵器,不属于他那个时代,是后来才有的,而且是个大杂烩,来自中东不同地区[7]。作者的意思很明显,歌利亚身上什么装备都有,大卫身上连把刀都没带,只有上帝的保佑,两相对比,正好突出作者的神学意图。但是这样的描述,从历史角度来说靠不住。在现存圣经旧约的不同版本之中,可以看到这段故事不断地被夸大。在现存最早的希腊文七十士版旧约之中,故事最为简练。到死海古卷,及后来的希伯来圣经(也就是现在旧约),逐渐添油加醋,变得神乎其神:大卫越变越年轻,变成跑腿的放羊娃来旁观战役;歌利亚则越变越高大,从一米九变到三米;大卫请缨求战,动手前还表现一通以上帝名义出战的慷慨正气,等等[7]。凡此种种,将一则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变成一系列圣经考证上的难题。
=======
7.4节注释
[1] 参见撒母耳记上16:1-13
[2] 参见3.3节
[3] 撒母耳记下2:1-4;5:1-5。
[4] 撒母耳记上16:14-23
[5] 撒母耳记第17章
[6] 撒母耳记下21:19
[7] 参见Steven L. McKenzie, “King David A Biography”, p. 74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