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9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24小時不打烊的三聯韜奮書店正式掛牌開業。「希望你們把24小時不打烊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讓不眠燈光陪護守夜讀者潛心前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寫給該書店全體員工的回信中說。
自中共十六大以來延續至今的全民閱讀正悄然融入民眾的生活。然而在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北京市政協委員劉明清看來,中國雖是圖書出版大國卻並非出版強國,由政府發起倡議、更多依靠民間力量設立「全民閱讀公益基金」,也許是真正實現全民閱讀的可行之路。在今年北京「兩會」前,他聯合新聞出版界政協委員,提交了《關於設立北京全民閱讀公益基金的提案》。■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王曉雪、王,實習記者 馬玉潔
「政府不能代替社會做事」
調查顯示,2013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而北歐國家國民每年讀書24本左右,幾乎是中國的6倍,美國人年均閱讀7本書,韓國人均11本,日本、法國人均則是8.4本左右。這些數據使中國作為文化大國的形象黯然失色。
但劉明清認為政府還是做了大量工作推動全民閱讀的。「今年克強總理把全民閱讀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有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把全民閱讀納入立法計劃。北京正在申辦世界閱讀之都,像深圳讀書月、北京閱讀季、上海書展等活動政府也在推動。」
民間發起 政府推動
然而具體到實踐上,他表示「政府不能代替社會來做事」,北京全民閱讀公益基金提案的提出也基於此。「我們提倡的基金,政府可以推動,但必須是民間發起。」
劉明清認為,鼓勵民間閱讀會,培訓「領讀者」,請專家學者推薦有價值的書目,表彰閱讀的公共推廣人、辦讀書版的媒體、社區民營特色書店等,是公益閱讀基金的主要作用。
冀「讀書券」遏腐敗
在劉明清看來,閱讀是兼具公共性與私人性的行為,既關乎整體國民素質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同時也是個人的事情。「如果誇大公共性,一味強調政府的推動,反而會挫傷公眾積極性。」他說,「人的素質需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而不能用公共性壓倒私人性。」
對於全國範圍內開展的「農家書屋」工程,劉明清擔憂的是政府包辦採購容易滋生腐敗。從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教育券」的構想出發,劉明清提出了「讀書券」的建議。「獎勵企業不如獎勵消費者。如果政府把權力交給農民,農民用貨幣『選票』投向他們愛讀的書,出版機構也不必整天想向有權機關『公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