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后,大家重新聚集在酒店大堂门口,聆听导游的训示。他说:“今天的日程很紧张,上午要去烈士广场、爱情桥、参观附近的圣女修道院,然后去参观伊尔库茨克最大的喀山圣母大教堂,最后去看看‘欧洲角’,中午到中国城吃中饭,下午我们去贝加尔湖。大家一定觉得很累,我们有旅游大巴相随,每到一个景点,一定要严格按照我规定的时间去参观,不能拖延,因为我们今天必须赶到贝加尔湖,那里还有很多地方要去参观,千万记住,不能掉队!”
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什么时候去商业街啊?”导游说:“不用忙,我们自有安排。”我真没有想到,伊尔库茨克这么个小城市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竟然有那么多要看的地方,导游的话增强了我对这次旅行的期待,我原以为贝加尔湖应该是我们首选的目标,为什么增加如此之多的“小项目”来拖延我们的行程?我要快些去贝加尔湖!听完导游的一席话,我觉得跟着这位俄国导游走准没错。
我们坐上旅游大巴,很快来到烈士广场,下车后,我立刻为周围美丽的景致所陶醉,太美了,没有想到伊尔库茨克这么个小城市还有这么多深藏不露的美景。
在青松翠柏地簇拥下,我环顾四周,眼神几乎不够用了,只见无名烈士墓长明火的幽蓝火苗在微风中摇曳,正方形、暗红色大理石的墓基周围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鲜花,笼罩在肃穆凝重的气氛之中。长明火坛的正北方不远处就是有名的“爱情桥”,在“爱情桥”的右侧不远处则是“主显灵大教堂”,在长明火坛的东南侧,从林木茂密的甬道上则隐约可见斯帕斯卡娅教堂和波兰救世主大教堂的倩影。而这些景致全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风景如画的安加拉河畔附近。
导游开始依次给我们讲解这里各个景点的掌故,此时,我却另有打算,时间太紧,倘若听导游讲解,那显然就没有摄影的时间,我的要务是摄影,一句话,尽其所能地把旅途中的异国风光收入囊中,要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我独自离开队伍,选择我要拍摄的目标。
我先在无名烈士墓前驻留片刻,这里称之为“胜利广场”,顾名思义,它是为纪念“二战”而建的一个所在。二战期间,伊尔库茨克虽然远离血肉横飞、烽火连天的前线,但仍然有21万伊尔库人战死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前线。今天墓地上的银色的五角星形基座上的长明火昼夜燃烧着,似乎在时刻提醒我们:永远铭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
离开无名烈士墓,我来到“爱情桥”上。
爱情桥是最能够体现俄罗斯这个民族浪漫艺术特质的建筑。这座桥没有通常意义的交通功能。我从远处看,以为它是跨越安加拉河的一座公路大桥呢,走上桥面。才发现刚才的结论是个错觉,原来它是一座跨线桥,桥下是一条车来车往的河滨大道,站在桥上即可远眺安加拉河对岸苍茫辽阔的原野,也可俯瞰河滨大道附近的城市风光。然而说它是座通常意义的跨线桥也不准确,因为我们一般的跨线桥都建在交通要道,为了解决行人过道的问题。而这座桥则不然,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观光和庆典的便利。桥把胜利广场与河畔公园巧妙的连接在一起,当人们瞻仰完毕无名烈士墓后,可到桥上饱览远近的风光,然后沿着宽广的桥阶,缓缓下桥,直达美丽的安加拉河畔。
桥设计得宽阔而别致,对于哈尔滨人来说,见到这类纯粹的俄式桥梁很亲切,哈尔滨的“霁虹桥”就是俄国人修建的。俄式桥梁讲究桥的装饰,特别是桥头的雕塑和桥栏的花饰都突显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特质。爱情桥之所以称作是爱情桥,请看桥栏上密密麻麻的同心锁就一目了然了。俄国小导游告诉我们,伊尔库茨克的新婚夫妇必须到无名烈士墓和爱情桥上来,让它们见证他们那生死不渝的婚姻。听到这个掌故,我们团的老夫老妻们纷纷依桥留念,希望在效仿异国的浪漫情调中,也为自己晚年的婚姻增添无限的喜气。
大家走下桥,跟导游沿河往东走,越过人行道,去参观另一个景点。
我下了桥,真地不想走了,这里太美了!
前面一道雕栏将行人与奔流的河水隔开,骋目远眺,让人想到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那句唐诗,如今虽然不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虽然乌云铺满天空,然而那种寥廓悠远的意境却何其吻合!公园里几乎无人,听不到一般城市的喧嚣声,唯有江上之清风,翱翔之鸥鸟与我相伴。我和妻子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合影,记录下我们这独享天地之美的难得时刻。
我们的队伍已经走远,唯独我们夫妻二人依然忙于摄影。那座高耸在河边的纪念碑怎么能够让镜头放过,我将其纳入镜头之后,跑到碑前一看究竟,原来此碑叫做“西伯利亚开拓者”纪念碑,建于2011年9月14日,为的是纪念伊尔库茨克建城的350周年。碑端雄赳赳地站立着一位全身戎装、持枪而立的拓荒者,他正用凝重而坚毅的目光永恒地雄视着伊尔库茨克这片广袤的大地。我头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我们的国土为什么日益萎缩?我们祖先的开拓精神被我们丢到哪里去了?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起点在哪里?我以为离开“开拓精神”这些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
与“西伯利亚开拓者”纪念碑一道之隔的是历史悠久、美仑美焕的“主显节大教堂”。最早的主显教堂是木制的,修建于1693年,之后教堂在1716年的城市大火中被焚毁。1718年在伊尔库茨克的城市历史中心,安哥拉河沿岸重新修建了这座石质建筑。说它美仑美焕,那是因为与其说它是一座教堂,不如说它是童话世界里白雪公主居住的美丽城堡。教堂布局别出心裁,多个塔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散开,没有一点单调乏味的感觉,其中两个塔楼鹤立鸡群般地耸入苍穹,让那熠熠生辉的金顶光芒四射。教堂的塔身尤为奇特新颖,一般的俄国教堂的墙身都是圆柱形的,而“主显灵大教堂”的墙身却仿佛是用一层层长方形、圆柱形、三角锥形的积木块巧妙组合成的一件艺术品。教堂的墙身涂成雪白,然后饰以咖啡色的边框,在雪白的墙面上,点缀着诸多雕花的小窗户。妻子边看边喊:“太漂亮了,我要留影!”当然,我们不能错过这个好地方!
正玩得兴起,忽然听到俄国小导游地呼喊声:“快走啊,不要掉队!”
我们气喘吁吁地跑过去,总算跟上了队伍,可是经过“斯帕斯卡娅”这座建于1706年的古老教堂时,大家不由自主地又停下了脚步,它位于伊尔库茨克的市中心,也是城市的历史中心。小导游说:“我们还要参观很多地方,在这里就不要久留了。”他指着教堂说:“在教堂的外墙有一幅巨大的圣像画,这种风格在西伯利亚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大家可以看看。”
我们把目光很快移开那幅中国人难以理解的圣像画之后,快步跟上小导游,赶去“兹纳缅斯基修道院”参观。“兹纳缅斯基修道院”又叫“圣女修道院”,是西伯利亚最为古老的修道院之一,站在安加拉河边的“开拓者雕像”就能看到它。修道院位于一座与世隔绝、绿树成荫的花园中,修道院外仍然被层层树木所包围,唯有一条绿树掩映的路径通往修道院前的一个不大的广场。修道院被雪白的砖围墙所包围,你看不到里面的情景,围墙上开出一大两小的门洞,中间大门洞之上装饰着东正教塔楼尖顶式的饰物。而修道院的主体建筑则从围墙后面伸向天空。
我和妻子走得实在太累了,决定先不随队伍进去,而是选择一处林阴下的长椅坐下来休息。我们刚落座,一群鸽子就纷纷飞来,竟然落在我们的身上,我想,它们是来觅食的,可惜我们什么食品也没有带,这让我们很为难。不过,这一场景是个难得的镜头,我拿起相机,让妻子安坐在长椅上,拍下这个体现天人合一的镜头。
修道院建于1762年,是俄罗斯东部最大的修道院。修道院里有很多名人的墓地。修道院内有着壮观的壁画穹顶、高大的圣帏和一具金棺。棺内放着西伯利亚传教士St Inokent的遗骸,此不朽之身被东正教视为圣物,很多教徒不远万里前来,只为一瞬间的瞻仰。我们走进修道院,被告知,进入教堂必须脱帽,而且不许拍照。我无奈地走进教堂,啊,教堂内确实金碧辉煌,夺目的灯光下映出四壁上面的壁画。要想了解俄罗斯文化,教堂是最好的课堂。我在里面稍留片刻,便走到外面的花园里,去寻找我要寻找的目标。
修道院里有许多名人的墓地。期间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十二月党人”的墓葬。这些我年轻时代最为崇拜的英雄原来竟埋葬在这里!他们在我的心目中所以是真正的英雄,就在于他们身为贵族,有地位、有财产,完全可以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然而他们为了全民族的解放,毅然决然放弃尊贵的身份和优越的生活,在1825年12月14日,于圣彼得堡高举义旗,向专制的沙皇制度开火。但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残酷镇压下,起义失败,其中1271人被杀,其余的121位十二月党人被流放到荒无人烟、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最令人感动的是党人的妻子,并没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冒着种种艰难险阻,从彼得堡追赶到遥远的西伯利亚,与自己的丈夫相濡以沫,休戚与共。今天,在中国国内也在侈谈“贵族精神”,那么,什么是“贵族精神”?当我们站在十二月党人墓前追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才能够深刻了解“贵族精神”的内涵。
在修道院前门外有一片绿地,绿地中间树立着一尊雕像引起我的注意,这是谁的纪念像?我上前查看碑文,原来是“白匪首领”高尔察克的雕像。这太意外了!今天的年轻人百分之百不知道高尔察克是何许人也。可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这可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记得当年在中学上历史课时,讲到“十月革命”这段历史,正是高尔察克、弗兰格尔、邓尼金这三个反动分子,带领“白匪”帮负隅顽抗,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新政权做殊死的较量。最后高尔察克兵败被俘, 1920年2月7日的清晨,就在安加拉河畔,红军战士把高尔察克等人枪毙后,抛尸于冰窟中。在国内,前些年得知俄罗斯新政权曾为邓尼金举行过隆重的国葬,却没有听到关于高尔察克的任何消息,今天,我站在他的纪念碑前,总算寻觅到他的消息。我问导游:“你们为什么要为高尔察克树碑立传,这不是苏维埃政权的死敌吗?”小导游说:“他是大英雄啊。你知道吗,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呢。他是军事家、北极探险家、‘一战’时的英雄,他在西伯利亚时,对老百姓很好,不像红军烧杀抢掠,所以这里的人民很怀念他。”历史真是个很难琢磨的怪物,昔日的“匪”,今天成为英雄,昔日的英雄,今天却成了“匪”,真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啊!
我们走出修道院,坐上旅游大巴,去完成今天上午的最后旅程:到“喀山圣母大教堂”参观。
听导游介绍,这座教堂原来建在市中心的“基洛夫广场”州政府大楼的位置,“十月革命”后,被无神论的“革命者”拆毁,今天的“喀山圣母大教堂”是苏联解体后的1993年按照原样重建的。原来的教堂建于1882年,完工于1892年。是座典型的拜占庭风格的大教堂,为了建造这座教堂,召集了许多当时著名的圣像画家,银匠,镀金将和雕刻家,历时10年的努力完成的一桩宗教艺术杰作。“十月革命”前,喀山圣母教堂在俄罗斯教堂中排名第三(排名第一的是位于莫斯科红场的瓦西里大教堂,第二位的是圣彼得堡的滴血大教堂),可见其规模之大,造型和装饰之美的惊世程度。
现在,这座教堂已经远离市中心,建在城市的边缘。即便如此,当我第一眼见到这座红色大教堂后,仍然为其气势超凡、金碧辉煌的造型而瞠目结舌,赞叹不已。尽管它不过是个复制品,它依然让每个参观者震撼!来过伊尔库茨克的游客说,到伊尔库茨克而不参观喀山圣母大教堂那是个永久的遗憾,此言非虚也。
这座教堂与哈尔滨的“圣索非亚”教堂相似,教堂的数个穹顶拱卫着一个巨大的洋葱头穹顶,只不过“圣索非亚”教堂的穹顶是绿色的,而“喀山圣母大教堂”的穹顶是天蓝色的。这种类似3D的设计的妙处在于,你无论从哪个方向去看,教堂都会给与你同样的震撼力——上帝无处不在的感觉。与“圣索非亚”教堂相比,“喀山圣母”教堂在结构上更为繁缛复杂,其墙体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充分体现出拜占廷艺术那种张扬华美的风格。至于教堂里外的装饰,今天哈尔滨“圣索非亚”教堂那就得甘拜下风了。教堂外面那些美不胜收的巨大雕像,件件都是艺术珍品,教堂两侧的护法女神栩栩如生,特别是庭院中那处坐在青铜华盖之下,由猛兽和雄禽护卫,抱着小天使的雪白圣母像,简直是呼之欲出的生动。至于教堂内部的金碧辉煌、豪华神秘程度就更叫人叹为观止了。
这是座开放的教堂,所以我有幸第一次在教堂支起三角架来拍摄!
教堂内部的装饰难以用语言形容,只能由我拍摄的照片来说话了。
东正教的教堂内与天主教的教堂不同,不为前来祈祷的信徒设置坐位,来到这里的信徒只能垂立于神龛之前,默默的祷告。我把镜头对准那些虔诚祷告对信徒,他们并不在意,这同样出乎我的预料之外,我很为他们这种宽容精神感动。
这时,妻子突然问我:“东正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天主教,又是基督教的……”我说:“简单说,东正教和天主教,还有新教,全都可以称为基督教。公元359年之后,把基督教作为国教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从此,基督教也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在中世纪后期,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于是从基督教中又产生了‘新教’,东正教地处东方,以希腊为中心,它是东罗马帝国的国教,全称是‘希腊东方正教’,后来,东正教传到俄罗斯,成为俄罗斯的国教,直到今天。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没有本质区别,都以《圣经》为信仰的根据,说到不同,无非是些仪式上的区别而已。”
从教堂出来,已是正午十分,我们该去吃午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