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赵成杰《朱文藻学术交游与清中叶金石学的繁荣》,朱文藻(1735-1806),字映漘,号朗斋,又号碧溪居士,浙江仁和人。诸生,少嗜学,精六书,尤好《说文》及金石之学,著有《说文系传考异》《济宁金石志》《碧溪文集》《校订存疑》《碑录》《金石补编》等,著作大多未予刊行,以稿抄本传世。
朱文藻是编纂金石书的重要人物,王杰曾延请文藻至京师,助校《续西清古鉴》,后与阮元商讨金石,成《山左金石志》,又受王昶之聘,纂《金石萃编》,“属以搜采题跋,商榷考证。其后书成,又与钱同人共任校写,盖始终其事也”。
王昶《蒲褐山房诗话新编》称朱文藻:“自《说文系传》《佩觹》《汗简》及《钟鼎款识》《博古图》诸书,无不贯串源流,会其旨要。手亲摹写,非徒以形声点画,自名小学者可比”。
朱文藻是吴颖芳的入室弟子,其学出自吴氏。吴颖芳,字西林,号临江乡人,仁和人。朱文藻家曾失火,后移居吴颖芳家。朱文藻《崇福寺志自序》:“文藻移家临江乡二十余年”,后“西林逝世,朗斋尽收遗稿”。时吴颖芳以《说文》闻名,朱文藻《说文》之学源自吴氏。朱文藻《重校说文系传考异跋》:“是岁吴丈西林亦来共晨夕,主人比部鱼亭先生(汪宪)精研六书,吴丈则专攻《说文》……余从旁窃闻绪论,许氏之学亦由是究心焉”
朱文藻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馆汪氏振绮堂,协助同乡汪宪编纂《说文系传考异》,“己卯自浦城还,授徒里中,馆振绮堂汪氏任校雠之役。汪氏富藏书,主人鱼亭比部,风雅好客,方唱吟社,耆宿踵至,君亦得藉兹发挥蕴蓄,自是学益富,文名日盛”。朱文藻在汪宪幕中校勘、讲学长达三十年,朱文藻《宋刊汉书残本跋》有“余馆武林汪氏者垂三十年”语。
乾隆五十八年(1793),朱文藻入黄易幕府,协助编纂《济宁金石录》。朱文藻《与邵二云书》:“今岁应兖州运河司马黄小松之聘,就馆济宁,课读其子。司马富于金石,属纂《济宁金石录》,响拓其文,摹绘其画,备采诸家题跋,附以管见考证”。《金石萃编跋》:“时文藻尚留黄小松司马署中,获侍仗履至州学,摩挲汉碑,留连竟日,互相唱和而别。”
朱文藻《校订存疑》十八卷,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凡四册,各卷卷首钤“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印”。
《金石萃编》将乾嘉时期重要的金石著作搜罗殆尽。
朱文藻〈榕城詩話跋〉言:[杭氏]罷歸後,尤勤於著書,年七十餘,讀書日以寸計。余生雖晚,猶幸得親老成,備聞緒論。著述之富,撮其大者,若《史、漢疏證》、《三國志補注》、《金史補缺》、《歷代藝文志》……。每讀一書,必有考證,零星墨瀋,散見簡編,若悉加裒輯,皆為後學津梁。諸書間為藏弆家傳鈔,惟詩文集近已梓行。吾友鮑君以文,留意鄉先輩論著,亟取余所錄,刻入《叢書》。詩話自《榕城》而外,尚有《桂堂詩話》,家居所作,當更為校錄,以成以文之美舉也。转自陈鸿森先生《被遮蔽的学者——朱文藻其人其学述要》
胡敬《先友記》說朱文藻「博覽群書,勤於手錄,竟晨夕筆不停綴,無倦容」。转自上文所引胡敬《葑唐府君年譜》。
据赵成杰《《金石萃编》校订考》,罗尔纲在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七年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考古室整理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拓本,期间利用艺风堂拓本对《金石萃编》中的隋、唐部分石刻进行校勘,一九三六年访得清张敦仁藏本《金石萃编》,从中辑录张氏校补文字,连同自己的考证校勘,辑为《金石萃编校补》四卷。
许梿的外曾孙严曾铨(1858—1891)亦通《说文》之学,著有《说文解字汇纂》,存稿本,藏南京博物院,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即在此基础上成书。严曾铨时时向谭献请教说文,见《谭献日记》2013年版第154页。
潘志万《金石补编》(1880年)有稿本传世。毛凤枝《金石苹编补遗》(1895年)亦存。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序》:“ 余自少时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犹不甚解,及读欧阳公《集古录》乃知其事,多与史书相证明,可以阐幽表微,补阙正误。”
况澄(1799—1866),字少吴,广西桂林人。道光壬午(公元1822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户部主事,河南按察使。后还乡归里。著作有《西舍诗钞》、《西舍文集》、《粤西胜迹诗钞》等。其侄况周颐是清末著名的词坛大师。其父亲况祥麟,字皆知。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精篆籀六书之说。著有《六书管见》二十卷,对文字学,音韵学都有精深的研究。
据章琦、赵成杰《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说文解字》批校本三种初考》:“吾吴惠半农先生及其子松厓先生,博极群书,多 著述。曩游大梁,于秋帆先生所获交于惠雅南先生。雅南半农先生之孙也。善饮酒,笃于友谊,有长者之风。其绪论本诸先人,颇得要领。行箧中犹有半农先生《尚书疏读本》、手批《山海经》等书,丹黄甚精,因录其《山海经》语以归。次年,闻雅南客死于坂,余既伤悼之,至其家,问其遗书,巳尽散佚,为可惜也。辛亥之秋客绍兴,遇陈拭斗泉, 出半农先生父子所批《说文解字》,因借录之。其于六书之学未甚精到,所考证面多发明也。今其门弟子江君声盖过之。江君在秋帆先生门久余得闻其说甚详。乾隆壬子三月幼度氏朱叔鸿记。”
冯世澂(1850-1917)),字伯渊, 吴县附贡生,冯桂芬孙。覃精小学,研求形义,于许氏之书,类能校释辨证,校定冯桂芬《说文部首歌》,并《读段注说文解字日记》(1896)。俞樾《春在堂杂文六编补遗》有《冯伯渊考定文字议疏证序》。
据《清末民初文人江翰研究》,1885-1888,江瀚在易佩绅幕府,与易氏父子十分要好。
江庸《趋庭随笔》第29页:“余十歲時侍父母居蘇州藩署,極蒙易順鼎實父、順豫由甫、朱銘盤曼君、費念慈屺懷、張祥齡子馥、文焯小坡諸丈憐愛, 每出游, 必携余同往一時(疑當爲“日”) ?滄浪亭,家父與諸丈談藝正酣,余潛出至亭下石橋畔,高唱唐人‘水邊楊柳石欄橋一絶’,爲實父丈所聞,大爲欣賞。”
光绪24年江瀚与皮锡瑞在长沙有会面,皮锡瑞日记云:“江叔海以所著《吴門銷夏記》見示,隨手雜拾,罕有獨得之見,經學並無師承。此人以布衣到掌教,而所學止此,恐未足饜湘人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