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讲一个东西,你要思考一下,不要一下子就接受过来,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一个类似的体验,就表示认同,而要想到并去看其他人是否有不同的看法。
“哲学很难”就是一个例子。是否真的很难?哲学的难在于思辨的过程。首先即是澄清概念。例如:你看到老人家要不要让座?你就要问了,老人家的定义是什么?让座是什么情况下应该让?说不定老人家比你还健康,因为年轻不代表你就很健康。坐跟不坐到底是什么含义?
像这些一步一步都要去思考,所以很多人觉得这很繁琐。说哲学难,因为我们很少用到它,而且平常也不太以这个方式来思考问题。但在你慢慢习惯之后,对很多问题想得稍微深刻一点就不难了。
例如我走在街上,前面有一个人摔跤,我要不要扶他呢?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扶他。第二个,我不管他。你扶他的时候是什么理由?哲学就是要让你思考理由是什么,你为什么做一件事,或者为什么不做一件事。
好,我把他扶起来,你说第一是由于压力,别人都看着我,我要做一件好事。第二个,是我很真诚,良心不安,如果有人摔跤我不扶,我心里过不去。第三的话,就是我想将来我老的话,别人也会扶我。
另外一个方面,这个人摔跤,你没有扶他,也有三个考虑。第一,我自己很忙,怎么可能扶他呢?先顾好自己。第二个是我扶他的话,可能让他养成依赖心,让他将来每一次摔跤都以为有人扶他,那就更危险了,干脆让他自己面对考验。第三,要有心理准备了,将来我老了摔跤可能也没有人扶我,怎么办?我就要锻炼身体,让自己更健康,活得更好。
所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你不思考就这样晃过去了,今天心情好,我就扶他,明天心情不好,我就不扶他。请问你到底是不是自己在生活呢?你所做的选择有没有经过自己本身的一个思考跟抉择呢?你做的事情是不是属于你呢?还是说你完全是受外面的或者是特定因素的影响,而去做一件事呢?
人活在世界上,你怎么知道你活得很踏实呢?就是你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经过你自己的思考。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那个生命的密度就比较高,就觉得活得很踏实。
所以哲学就是爱智慧。智慧与信息、知识都不同。知识分而不合,在大学里分五六个系,每个系之间隔行如隔山。一个完整的生命,你有身心灵三个层次,你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怎么可能说我把我的专业知识拿来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哲学是西方的吗?不是的,每个人都要有哲学的倾向,这种倾向是要寻根探源,正好把知识的分门别类加以超越了。所以,智慧是完整而根本的理解。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希望把人类的问题做完整。
学哲人后,别人会觉得你好像很有深度,好像是学者了,很高一样。而学哲学以后,你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都会不一样。所以施特劳斯就说萨特本人,你以为你是可以自由抉择,有完全的自由吗?事实上你今天所表现的,根本是被决定的。被谁决定?被你自己出身的家庭背景,那个结构所决定,这是一个很致命的要害,因为存在主义强调完全的自由,你要选择成为自己,你不能受别人的干扰影响。这一来的话,你根本就是不知不觉中,被你生命的结构、社会的结构、阶级的结构所决定。
读一本书,有四个层次。1、原文究竟说什么,他想要说什么。2、但往往意在言外,他没有说的才重要,代表当时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共同的问题。他不用说,因为你生活在那个环境里面。所以你不能只看他讲的什么,还要问他为什么这样讲。3、诠释的空间。即他能够说什么,就是后代的各种解释。像《论语》,我要看四百家注解。4、他应该是说什么。应该只有一种解释的合理而到位的。
哲学上有2+1的结构, 2就是自然界和人类。自然界跟人类充满变化,本身没有存在着保障,它必须有来源与归宿。那个1就是归宿, 这个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只能说人生如梦,或者好一点,人生如戏。戏演完了也要散场了。
我曾经长期练习什么呢?在1997、1998年我在欧洲教书,在荷兰。那时候我就提醒自己我要开始练习,我说话的时候要听自己说话,看自己做事。我要想,我说这个话,别人听到会有什么反应。他听到之后有这个反应之后,我后面要怎么继续说。一年下来,我觉得我的生命是透明的,我跟任何人来往,一眼就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可以成为朋友,他是不是友善的。
尼采说得好,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医生知道了正常问题和情况,他才能诊断,但是哲学家一定要记得,首先诊断自己,让自己过一个正常平凡但是很充实的生活。人活在世界上不必希望太多高潮迭起的事情,你只要平凡过日子,爱护自己的生命,但是每一步都很踏实,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
作业:
傅先生没有留作业,我自己布置的作业是:
1. 每日考虑两次自己的行为,思考其中的原因?理由是否充分?持续练习1周。并写下其中两个你觉得满意的内容。
2. 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的言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写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