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在阅读时,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象对方。而另一个选择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阅读这本书。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理解这本书。因此,“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同样适用于阅读。不这样做,就会对作者所说的产生隔膜。对于阅读《老子》来说,就是这样。
《老子》说:“不自是,故彰;不自矜,故长。”为什么这样说?因此处在老子那样的位置了,非常容易自是,非常容易自矜,才所以要这样去讲。这样才能体会到说这话的心情和必要性。
正确的是非观:是非是否正确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群众说了算。但有人说,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也的确是这样。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问题也没有那么简单。牛顿定律被检验了三百年,发现一直是对的,直到相对论出来了,才发现是低速世界的一种近似。
《礼记-大学》将“对错”判别的标准放在了“诚意”上。意,最接近西方的意志主义。良知和明德是“诚意”后做出正确选择的保证。“诚意”是一种习惯,可以具有深度。
念头、行为的对错,被化解为吉凶,或者是健康与疾病。那么个人行为的对错和组织的对错,也表现为社会的病理。
社会病理表现在哪里?一是社会的形态。即形态是否正常。二是否有不通或不舒服的症状,如红肿热痛。三是机能是否健全。四是是否有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在社会那里表现为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现代多言大城市病。最多是存在第二类问题。许多问题常常是隐形的,到一定触发点才表现出来,所以苏轼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又曰:“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田表圣奏议叙》)
领袖最值得学的是他的思维模式。
《战国策》影响了苏轼、魏禧,最大的特点就是说辩的有力。你要想说服别人或者说服自己,就可以拿出《战国策》的风格。
西方人发现,意志力是一种资源,这用多了,别处留给的就少了。抵抗诱惑也要消耗人的意志力资源。
中国传统不太看重方法。而西方比较看重方法。中国的非理性思维向来比较发达。文学的发达就是非理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而西方哲学再怎么表达非理性,也仍然只占全部的一小部分。
乾嘉汉学是理性思维的一种表现。程朱理学表现上看是理性思维,辨析条缕,实际上是非理性,是圣贤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