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川天涯名博

http://zhengyuchuan.blog.tianya.cn [RSS订阅]
转载、刊用本博文字请致信zhengyuchuan@vip.163.com
个人信息
郑渝川
  •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 总访问量:27295124
  • 开博时间:2007-07-22
  • 博客排名:18
博文分类
  • 全部博文(6893)
  • 科学艺术脚步(164)
  • 域外文化历史(360)
  • 中国文化历史(107)
  • 岭南观察(812)
  • 每月书单(61)
  • 生活笔记(197)
  • 改革论政(128)
  • 经济杂谈(700)
  • 社会杂谈(615)
  • 文化杂谈(317)
  • 金融史与互联网(55)
日志存档
2018年
  • 4月(43)
  • 3月(45)
  • 2月(35)
  • 1月(49)
2017年
  • 12月(50)
  • 11月(48)
  • 10月(32)
  • 9月(49)
  • 8月(50)
  • 7月(56)
  • 6月(50)
  • 5月(41)
  • 4月(40)
  • 3月(45)
  • 2月(32)
  • 1月(37)
2016年
  • 12月(45)
  • 11月(41)
  • 10月(40)
  • 9月(25)
  • 8月(39)
  • 7月(51)
  • 6月(39)
  • 5月(37)
  • 4月(54)
  • 3月(67)
  • 2月(58)
  • 1月(74)
2015年
  • 12月(75)
  • 11月(76)
  • 10月(70)
  • 9月(82)
  • 8月(78)
  • 7月(86)
  • 6月(83)
  • 5月(65)
  • 4月(82)
  • 3月(82)
  • 2月(59)
  • 1月(80)
2014年
  • 12月(100)
  • 11月(84)
  • 10月(77)
  • 9月(83)
  • 8月(77)
  • 7月(76)
  • 6月(83)
  • 5月(71)
  • 4月(75)
  • 3月(70)
  • 2月(42)
  • 1月(66)
2013年
  • 12月(88)
  • 11月(82)
  • 10月(75)
  • 9月(56)
  • 8月(63)
  • 7月(67)
  • 6月(61)
  • 5月(82)
  • 4月(69)
  • 3月(81)
  • 2月(52)
  • 1月(80)
2012年
  • 12月(66)
  • 11月(66)
  • 10月(75)
  • 9月(65)
  • 8月(80)
  • 7月(71)
  • 6月(68)
  • 5月(78)
  • 4月(75)
  • 3月(64)
  • 2月(56)
  • 1月(53)
2011年
  • 12月(81)
  • 11月(69)
  • 10月(49)
  • 9月(57)
  • 8月(56)
  • 7月(59)
  • 6月(60)
  • 5月(50)
  • 4月(60)
  • 3月(72)
  • 2月(44)
  • 1月(68)
2010年
  • 12月(76)
  • 11月(80)
  • 10月(51)
  • 9月(54)
  • 8月(70)
  • 7月(81)
  • 6月(65)
  • 5月(67)
  • 4月(63)
  • 3月(53)
  • 2月(52)
  • 1月(76)
2009年
  • 12月(54)
  • 11月(52)
  • 10月(64)
  • 9月(30)
2008年
  • 4月(36)
  • 3月(55)
  • 2月(52)
  • 1月(46)
2007年
  • 12月(40)
  • 11月(36)
  • 10月(32)
  • 9月(26)
  • 8月(36)
  • 7月(9)
博文正文 [CMS平台推荐][编辑][仅博主可见][删除][限制评论][关闭博客][轨迹清理][缓存清除]

不断激荡的互联网治理博弈

   标签:金融史与互联 书评 互联网治理 2017-03-15 14:23 星期三
             不断激荡的互联网治理博弈

                        文/郑渝川

所评图书:

书名:《互联网治理全球博弈》

作者:(美)劳拉·德拉迪斯

译者:覃庆玲、陈慧慧 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月

 不断激荡的互联网治理博弈

互联网治理全球博弈的背后,是技术霸权与反霸权之争以及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之争。这种博弈带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美国在全球互联网管理协调的机构设置、互联网基础资源中的权力配置中占有先天优势,这与倡导互联网治理更为多元、符合各国安全和稳定利益的多边主义产生了矛盾。而在美国国内,围绕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等焦点问题,互联网业界与其他一些行业的利益集团也存在激烈矛盾,并表现为美国立法和行政领域的代言人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的互联网治理,还存在超国家、超政府的特性。互联网业多个细分领域的巨头企业,均掌握着全球主要市场或部分市场的大量重要信息,以及电子商务、信息交流等的出入口。这些企业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操作手册,而不是分别根据各国法律和政府法规展开把关。各国的互联网治理很大程度上需要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与这些巨头企业进行协商,之后才能顺利推行。由此产生的主要问题是,互联网领域的大企业很多情况下不会考虑自己行使的治理、审查方式,是否有利于维护所在国的安全和稳定,对于一些被许多人指控为谣言或具有社会煽动性、有所夸大的言论,则以“言论自由”为由拒绝删除或屏蔽——但这种选择,往往也会根据提出用户言论管制要求的国家在互联网治理领域的权限(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各国对于相关大企业的“合法伤害”能力),而灵活作出。例如,美国、德国等国提出的要求,一般会被很快采纳,而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申请,则只能换来格式统一的预设回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互联网治理全球博弈》,出自互联网治理领域全球顶级学者、美国大学顶级教授劳拉·德拉迪斯。这本书开篇就指出,尽管互联网上信息内容显而易见,但互联网治理却显得颇为隐蔽,其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执行体系也基本不为大众所了解。

 

按照书作者的阐释,互联网治理要纳入政治框架进行相应的理解,其重要议题就在于对全球信息流动进行控制和审查,这其中,除了传统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部门扮演控制审查者之外,互联网金融企业、搜索引擎公司、互联网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域名解析机构、互联网交换中心、互联网路由和寻址设施运营公司都承担着互联网的实际内容控制者角色。应当看到,传统的主导权力机构尤其是国家政府,都在互联网信息流动中丧失了一定的控制权,而信息内容供应商在信息供给丰富化的背景下“也逐步丧失对其内容货币化趋势的控制”。在实际的互联网运行和控制秩序中,私营企业和非政府机构制定了大多数治理规则,并根据自己的利益偏好和观点倾向进行内容控制,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维基解密被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多次关停服务,而新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就被媒体工业和互联网企业协力抹黑。

 

互联网技术和商业应用模式的加快演化,导致互联网架构和治理规则、标准的不稳定性,在不断的协商下进行变化。书作者指出,最棘手的互联网问题之一是全球价值体系的冲突,包括前面提到的言论自由与法律实施的冲突;知识获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个人隐私与基于数据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冲突等。要应对这些棘手问题,需要同时改善互联网治理涉及到的技术设计决策、私营企业政策、全球性的非政府机构、国家法律和政策,并以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方式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框架。

 

《互联网治理全球博弈》一书内容丰富,囊括了互联网治理及利益主体博弈的各个重要问题。书作者深入分析了全球领域内关键互联网资源和资源分配权,以及相关的底层技术,指出了美国是如何利用这方面的技术霸权和政治霸权形成主导控制地位,以及相关的利益分配规则。接下来,书作者阐述了与互联网协议相关的政治问题,对保护互联网关键基础设施的政府与企业联动关系及责任分配作了解读。一个很显著的问题是,因为互联网协议与标准,是由私营企业推动建立的,从一开始用户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是缺失的,这才使得基于数据收集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广泛可行,而今本着保护用户隐私知情权和决定权而对互联网协议进行调整,私营企业并不乐意配合,公共部门也面临如何兼顾维持互联网信息流动自由、技术与商业创新活力的艰难抉择。

 

书中在谈到互联网安全政治时坦承,拒绝服务攻击等政治威胁手段仍被高频使用,这也使得互联网安全治理与国家安全产生了密切联系,各国应当采用更有力手段来确保互联网以及相关的污水处理、交通运输、医疗、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的安全。

书作者为读者解析了互联网骨干网基础设施、网络互连系统、网络交换节点的地缘政治问题,这也是新兴市场国家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一大挑战;而就互联网接入和网络中立性,书作者叙述了网络管理需求和网络中立性之间紧张关系的多项实例,指出网络中立性仍是服从于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的。

 

全书第7、8章分别探讨了互联网治理的两大核心敏感问题,即信息中介机构(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引擎、互联网金融企业等)扮演的公共政策角色,如何在维护言论自由、保护个人隐私、在网络欺凌及仇恨言论等声誉问题上制定治理规则;互联网治理架构和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网络审查的私有化,以及投资者、广告商借助资金实施的审查操控,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就具体事例的处理往往会产生高度的争议性和场景依赖性。而信息中介机构运用所谓的公共政策代理权,对于知识产权问题采取了一种微妙的双重标准,也因此经常引发争议。

 

这本书强调指出,在全球范围内,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都是受到管制的,管制的广泛性甚至远远超过互联网之前的信息载体,即管制不仅来源于政府部门,而且还因为网络审查的私有化,使得许多企业、工程师、公关经理都拥有了审查舆论的权限。近年来,对互联网互连实施公共治理的国际压力步步增大,尤其是过去在互联网治理博弈中居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强烈呼吁实现互联网治理的广泛化、透明化、多利益相关方治理。书作者展望未来认为,互联网治理博弈将逐步触及并挑战互联网企业收集数据的商业模式,而政府监管的主动性和权限相比过去会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互联网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参与,保证互联网自由,仍将需要前述多方面的利益主体通过博弈协商达成新的共识。

 

本文刊于“经略网刊”公号

不断激荡的互联网治理博弈不断激荡的互联网治理博弈不断激荡的互联网治理博弈不断激荡的互联网治理博弈不断激荡的互联网治理博弈

分类:金融史与互联网 | 评论:1 | 浏览: | 收藏 | 给他打赏
上一篇:难以模仿但可学习的巴菲特投资哲学
下一篇:爱吃的意大利人为什么长不胖?
  • 天涯“2016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博客”评选
  • 浙江公安违法办案,谁来管?
  • 桂林,谁该为安全事故负责?
  • 如何实现医疗纠纷降级减量?
  • 大义灭亲的南阳公主为何拒绝与丈夫和好
  • 浅议李清照的再嫁与离异风波
网友评论:全选  我要评论
回复 黑名单 删除 他的评论集 2017-03-15 14:23
郑渝川[清理]
本文刊于“经略网刊”公号
返回顶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