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凌晨6点,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垮塌,河道堵塞2公里,40余户(一说60多户)一百多人被掩埋。
叠溪镇位于成都经茂县前往九寨沟的213国道两侧,溯岷江旁213国道而上,到了阿坝州茂县较场乡,80多年前的叠溪大地震就发生在这儿,当年的整个镇淹入了水底,6800人丧生,形成了著名的叠溪海子。
站在213国道上,俯身就可看到下面湖面海拔2258米的一大片蓝汪汪的叠溪海子,1985年夏我路经此地时,就被这片海子吸引住,站在路边眺望很久,下面的湖面上,漂浮着数不清的原木,由于公路距湖面还很高,那些原木望上去就像一根根火柴棍一样。
叠溪海子的对面,直线距离过去三四公里左右,就是新磨村,但不往213国道顺着走,而是在快到叠溪海子时,就左拐上另外一条公路,穿过海子旁边的金枪岩隧道,再经叠溪松坪沟景区,过去800米就是新磨村,算上拐弯拐角,从213国道去那里大约有6公里吧。
以前,往九寨沟经叠溪海子时,好多人都未必知道新磨村的名字,这些年,越来越多城市退休老人夏天都喜欢来这一带避暑,发生垮塌的新磨村位于松坪沟沟口不远,是外地游客聚集居住最多的地方。
那么,头天除了住松坪沟的142名旅客外,难道就没有漏网的个别游客住在新磨村的旅馆?遇难的“40余户”人数不包括游人吧?……
叠溪海子虽海拔2258米,但从公路上望下去,它就像躺在深山峡谷之中,波光闪烁,绿如碧玉,全长10余公里,最宽处一公里多,最深处98米。海子出口是一个狭窄的石山嘴,它急流滔滔,紧连着银带一般的千里岷江,非常壮观美丽……
据《茂州志》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即在此置蚕陵县,唐初为冀州,明为叠溪千户所,清改为卫,民国隶茂县。而叠溪城为“贞观时筑,明洪武十一年御使大夫丁玉讨复故地,命指挥童胜复筑。高一丈,围三百几十丈,门四。成化间重修。”
叠溪城扼松茂要道之冲,即是军事重镇,也是商留集散地。民国时属茂县所辖叠溪区,城内商票云集颇为繁华。人们很难相信,就是这样一个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边塞重镇,竟是如此在那白色地光闪过的一瞬……
1933年8月25日下午近4时,白色地光一闪,发生了7.5级大地震,叠溪城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内,笔直陷落,下滑距离达500-600米;而叠溪城附近的21个羌寨全部覆灭,四周山峰崩塌,沿岷江两岸的银瓶崖、大桥、叠溪三处崩下的岩石将岷江堵塞……
据当地周围幸存者讲:叠溪地震前,曾持续干旱40多天,震前曾有白色地光产生,人们称为“天门开”;前一天牦牛惨叫,天气闷热,地震发生时,叠溪镇城居民忽闻霹雳一声,接着地面剧烈簸动,地下发生低沉吼声,与地面上山岩崩塌、房屋倒塌的隆隆声相和,霎时飞沙走石,烟尘四起,天昏地暗……
地面到处张开大缝,忽开忽闭。不过一两分钟,全镇倾没。当天入夜天气骤变,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晚间又发生大震,地下隆隆声不止,山坡岩石飞滚。直到次日早晨,一夜之间发生地震5次之多。
此后数日,余震几乎每天都有,还夹有几次大震,地面上下簸荡,砂石飞扬,地声不息,有感范围北至西安,南达昭通,东到万县,西抵阿坝。叠溪全城除一个在山上放羊的孩子外,无一幸免。
岷江主流断流,银瓶崖、埝坝以上的江水被迫回激北流,挟沙石倒涌,两小时后即淹至沙弯、猴儿寨。两天后淹到普安,四天后湖水倒注至泉水崖,淹没了观音庙,水位上升300余米。
地震后的第45天,岷江上游阴雨绵绵,白腊寨公棚地震湖崩溃,江水猛增。傍晚,高160多米的叠溪坝崩溃,积水倾湖而出,夹带泥沙巨石,沿江而下,江中浪头高达20丈许,吼声震天,10里之外皆闻。
沿江村镇、田园一扫而光,数万亩农田庄稼被毁。人畜逃避不及者,尽被卷人水中,又有2500多人丧生,造成了中国地震史上罕见的次生水灾。
从此,高山峡谷中出现一片平湖,逶迤达10多公里,最宽约一两公里,同时松平沟、水磨沟、鱼儿寨沟等地山崩数处,形成大小海子11个,淹没了大量的田地和房屋,这个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川西北叠溪羌城,这个自古就地处兵家必争之地的叠溪重镇中心,随着巨大颤动的一瞬间,陷落500米,从地图上彻底抹掉……
现在从213国道上叠溪海子南边起,往里行8公里左右,就是“叠溪大地震博物馆”,坐落在叠溪海子的北(偏东)边,里面应该有更加详细的历史记录,感兴趣的童鞋以后可以去参观。
叠溪海子及周边: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人生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