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佛罗伦萨?”当我们在亚诺河边的一个小广场,等着导游时,我环顾四周,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小广场,石块铺就的路面,沿河护栏是用红砖砌成,河边的路灯也是根据大仲马、巴尔扎克作品改编的影视中见到的那种形状。这里确实很不现代,钟摆好像仍停留在古代的哪一天。
这就是佛罗伦萨!在700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可是意大利星罗棋布的小邦中最大和繁荣的手工业、商业、文化中心,据史载早在1115年这里就取得了自治权。马基雅维里,一位以著作《君主论》而闻名于世的政治家对佛罗伦萨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佛罗伦萨史》中把这个小镇描绘成“活的有机体”。
我搜寻记忆中最早得知佛罗伦萨的来源,是的,来自徐志摩的散文和诗歌,我读过徐志摩的散文《翡冷翠山居闲话》和诗歌《翡冷翠一夜》。有人认为,翡冷翠这个译名非常传神,远胜于现存的名字。
佛罗伦萨是以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而闻名于世,而我对文艺复兴的认识是从三位杰出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作品中开始的。他们的作品一反中世纪泯灭人性的做法,艺术表现由神向人转化。早在几十年前,我就购得介绍三大师的有关书籍,对他们的代表作也耳熟能详,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和《末日审判》,拉斐尔的《圣母》系列及《雅典学院》等等。
我们沿着石块小路穿街走巷来到了君主广场,这是这个小镇最有代表性的中心地带,周围有旧宫、兰吉凉廊和海神喷泉等,不远处还有主教座堂、乔托钟楼和洗礼殿等。来到广场,首先看到的是关在笼子里的《大卫》雕像,我们赶了过去,有人已经在调整焦距准备留影了。导游一句话就像盆冷水直浇下来:“这是仿制品!”“真倒兴致。”当然聊胜于无,就拍几张吧。
广场里的石雕铜雕不可谓不多,真像是一个露天雕塑博物馆。有些青铜雕像尽管铜锈斑斑,可艺术的魅力丝毫不减。我的眼睛突然一亮,那不是切里尼的雕塑《帕尔修斯》吗,在兰吉凉廊里。这个雕塑最早是在《艺术世界》杂志中看到的,当时就感觉美。这是一个取材于希腊神话的作品,说的是宙斯的儿子帕尔修斯在雅典娜的帮助下杀死蛇发女妖梅杜萨的故事。塑像选取帕尔修斯杀死梅杜萨后的瞬间,只见他左手高举着女妖的头颅,右手拿着刀,足踏女妖的尸体,一付洋洋自得的样子。我惊叹的是如此血淋淋的画面却被切里尼塑造的如此优美,化残忍为欣赏,就连滴下来的血珠都成了精美的装饰。我拍了几张照,就是取不好景,因为雕像在高高的座台上,很难用近景完美的表现。(在这里我再次深切的感到摄影艺术的魅力,当年在《艺术世界》杂志看到的那张图片拍的真好。)
在佛罗伦萨看到的雕塑,总的感觉是直追古希腊,不仅是刻意的模仿,而且是经验的超越,因为这些雕塑作品题材关注范围更广泛,表现手法更圆熟,传递的信息内涵更多样。稍有经验的人,谁也不会把两个时代的作品混淆,即便是非常单纯的作品,如米开朗琪罗的《奴隶》系列。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它不是简单的回归,它是带着对人性重新思考后的反映,它是人文意识觉醒的标志。可以说,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文明的基础,人性的光芒从此穿透中世纪的黑暗,指出走向理性的新路。
我联想起比文艺复兴早约500年在中国开始的古文运动,这场运动是唐朝韩愈起的头,完成于宋朝诗文革新运动。古文运动是对六朝以来骈文走向泛滥,形式主义甚嚣尘上的一种反动,提出要直追先秦散文传统。从表面看,似乎与文艺复兴有类似,其实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文艺复兴是回归人间,而古文运动则是要文以载道,为传扬儒学而服务。形式的变化更替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内在人文理念的变化,这个问题不解决,新瓶还会装旧酒。
更重要的是,文艺复兴是全方位的复兴,不仅仅是艺术的复兴,它还包括古学的复兴方面,使人们知道圣经以外还有大量希腊拉丁古学,阿拉伯文化。其代表人物彼特拉克也在佛罗伦萨人,他研究收集整理古书古文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方言文学的产生方面,其代表人物就更多,英国先是乔叟,后有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拉伯雷等等,但是最早的还是在佛罗伦萨,有但丁、薄伽丘、马基雅维里;还有科学的兴起和知识工具的进步等等方面。而中国的古文运动发展却是归万源于一统,最后并未有助社会的进步。
虽然文艺复兴包含了这么多方面,在这里我只能谈谈自己的艺术感受,因为我正在走的是一条艺术之旅。不过此行中有一个伟大的名字不能不提,他就是但丁。在我长知识的时期,我不知道三杰,不知道佛罗伦萨,可是我知道但丁,尽管那时我还没看过他的《神曲》。因为恩格斯曾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在那个时期伟大导师的话我们必须记住。
但丁所处那个时代,佛罗伦萨长期陷于党派斗争,但丁也卷入其中。1302年但丁被放逐后再也没有返回过自己的故乡,他的大多数重要作品都是在流亡中写成的。但丁去世后,佛罗伦萨一些名人联合签名,要求把他的墓迁回故乡,因当政者不同意而作罢。据说这份签名书还保留着,上面有米开朗琪罗的名字。我去看了但丁的故居,正在维修。传记中曾提到但丁出身低微,但我看到其故居很大,有三层楼。在故居附近还有但丁的塑像,可我没看到,不过我感到有没有纪念物毫无意思,因为这座城镇竟然有眼无珠,把一个伟大的人物,自己的儿女驱逐出城。说句偏激的话,它还有什么脸面去用但丁的故居来为自己遮羞呢!当然世上这样的城市也不仅仅是佛罗伦萨一个。
正是有了但丁,正是但丁的《神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对后来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始我读的《神曲》是王维克的散文译本,(王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老师),后来读的是朱维基诗体译本,这两个译本中都有插图,比如多雷、波提切利的。那些美术作品对我了解但丁,了解《神曲》帮助很大。要知道《神曲》诞生至今,根据其创作的艺术作品何止这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神曲》插图集就收了400多幅作品,有素描、木刻、铜版画、油画和各种雕塑等等。其故乡的艺术家中,米开朗琪罗的《末日审判》就明显受到《神曲》的影响,波提切利更是为《神曲》配了100多幅图画。
我所崇敬的两位艺术大家德拉克洛瓦和罗丹,根据但丁的《神曲》创作出传世经典。如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被格罗称为:“连鲁本斯也为之失色”的大型油画《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还有罗丹的巨型雕塑《地狱之门》,其中的著名雕塑《思想者》就位于《地狱之门》上方,有人说那就是但丁,我没有查证过。还有一位给但丁配过画的著名画家就是乔托,他与但丁同时代,是他在艺术中率先革新,虽然他的画作基本都是宗教题材,但已经从对神性的辉煌的渲染,转向人性的情感体现,注意人的意识,反映人的理念,成为文艺复兴中艺术兴盛的先驱者。乔托的代表作《犹大之吻》是圣经历史画杰作之一,但丁对他的评介甚高,在《神曲》中专门提到乔托的成就。虽然乔托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艺术表现的形式,但以三杰为代表的艺术家们继承和光大了乔托的理念和技艺,走出了一条人文艺术的新路。可惜这次我们只能远远遥望乔托设计建造的乔托钟楼,而没有看到近在咫尺的乌菲奇博物馆里的乔托原作。
在佛罗伦萨没看到的艺术品岂止乔托一人,我们好像碰到一个怪圈,你想看的,你在经验中熟悉的,就是看不到,好像满街跑的都是叫不出名字的认识人,好生尴尬,虽然有些意外之喜也是你事先不曾预料的。除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在卢浮宫里看到外,三杰的其它代表作几乎都没看到,还有其它这个时期的艺术大家作品,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春》等。资料表明作品就在佛罗伦萨,就是没有看到,因为我们没有参观任何一个博物馆,或是博物馆没开门,或是没有时间,或是导游自己也不甚明了。尤其是藏有三杰原创和波提切利等人作品的乌菲奇博物馆(Offce,亦称为公务大厦博物馆),真是可惜,都到门口了,而且还有很多时间。
在佛罗伦萨一个被称为米开朗琪罗广场的高地上,矗立着《大卫》的青铜雕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熙熙攘攘,或留影,或购物。山坡边可以俯视整个佛罗伦萨,放眼望去只见红黄色基调的房屋重重叠叠,亚诺河从中蜿蜒而过,那些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著名建筑点缀其间,这其中就有但丁、乔托、薄伽丘等人的故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故居可是原汁原味的,不像我们这里很多都是推倒重来的仿制品。我想是否正是由于这里保存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的原生态,所以她至今仍充满了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魅力。真的不能用通过破坏古迹遗存而搞所谓现代化来认识“现代”二字。
我读过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写的《从塞纳河到翡冷翠》一书,书中有两幅他自己画的在米开朗琪罗广场上俯瞰佛罗伦萨全景的插图,看过后一直印象很深。我感到,精美的艺术所传递的感受有时是文字难以启达的,更何况就我来说,有黄永玉的画在前,我对佛罗伦萨真的不知道怎样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