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涯音评会 |
 |
博客信息
博客日历
栏目分类
博客登录
最新文章
最新评论
留言
友情博客
标签列表
博客搜索
博客音乐
日志存档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访问:3432832 次
今日访问:229次
日志:75篇
评论:402 个
留言:8 个
建站时间:2006-7-23
博客成员
最近访客
|
 |
 |
|
|
 |
|
|
★★匿名留言ID:音评会留言马甲/音评会 密码:123456☆☆ |
|
痞子作家王朔在回首其波澜壮阔而又杂七杂八的创作生涯时,没有因虚度光阴而咬牙切齿,也没有因碌碌无为而自扇耳光,他把主要的生命和精力都用在了人类最壮丽最辉煌的事业——对个人名利无止境的追求上了。王朔成功了,他把他的创作生涯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婊子想立大牌坊,初学乍练,成名心切,整天老琢磨着一夜之间弄出部《红楼梦》。第二阶段是大婊子想立小牌坊,稍微有点名气后明白自己弄不出《红楼梦》,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弄“痞子文学”上了。第三阶段是婊子向名妓的升华,混成名妓的话就不需要什么牌坊了,大的小的都不需要,史家会关注,最次一列传,整不好就一世家,“痞子文学”名垂青史。王朔先生不愧是一公共知识分子,他为国人喜闻乐道的“婊子牌坊说”引入了新的变量“名妓”,从而拓展了“婊子牌坊说”的内涵与外延,使之具有更强大的分析阐释功能。王朔的“大牌坊”、“小牌坊”、“无牌坊”的三阶段说堪比王国维《人间词话》“凋碧树”、“人憔悴”、“阑珊处”的三境界说。王朔先生的“新婊子牌坊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工具,可以用来探讨和分析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可以用这个新工具来审视一下不成器的华语歌坛,你会看到一个新的图景。由于这......
|
|
死星上的光芒 发表于 2012-05-03 13:16 |  |
分类:流行 | 评论: 1 | 浏览:26337 | 推荐指数:0 |
|
兜过圈,跌过跤,前年决定重返「华星」的杨千嬅,以自己的真实故事说明了什么叫「绝处逢生」。一如访问中她说:「没有路是冤枉」,失败也是浴火的考验,风雨交加的洗刷,让彩虹更弥足珍贵,批判抨击的烈焰,让《火鸟》得到再生。 这几年和杨千嬅一同经历低谷的陈辉阳,继续用琴音加温《火鸟》,林夕写下的「告別」大题目,但陈辉阳的曲编仍如此在「留恋过去」,你甚至可将他的《小星星》副歌部分驳到《火鸟》主歌之后,完全顺接流畅,「经典」与「固执」的感觉,於《火鸟》中便是一线之差,幸千嬅的演绎能系出情意之结,用进化的心境,唱出生命。第二派台的《白天鹅》有一样熟悉之人山人海班底,平整的、流顺的,虽然蔡德才的编曲带「动」,却动作温和,不会上下跌宕,如铅华的洗尽,平息休整,符合歌内中心所指,重头对自己的认识。 只用音乐角度作尺,《火鸟》与《白天鹅》两首实远未达精彩,疗愈的《知更》会更易选入我的收藏,王菀之作曲的《孔雀》,感受同为女性创作人温柔内心拥有的情感抒发与细腻婉约那一面,周耀辉贴合的词,写出了盛放自己漂亮、坚强的女人们背后的哀伤,配上Edward Chan/Randy Chow/黄兆铭不太浓妆的编,其实我个人觉得也很适合像梁咏琪这样背后有故事的女歌手去演绎。 ......
|
|
田小百合 发表于 2012-01-28 14:21 |  |
分类:流行 | 评论: 0 | 浏览:22231 | 推荐指数:0 |
|
记得香港回归之前听粤语音乐的人都有一种优越感,就像今天90后的小朋友听“兵马司”一样。时过境迁,如今在生人面前我绝口不提曾经多么热爱粤语音乐,生怕被当作上古时代的顽物供到香案之上享受老干部待遇。伦敦北郊,海格特公墓,马克思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过去的哲学家们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音乐能改变世界吗?如果哲学都不能改变世界你怎敢指望音乐去改变世界?音乐不能改变世界,但音乐可以和哲学一样“解释世界”,少年时代一长辈对我说:“音乐是认识世界的一条途径”,这句话对我影响深远,音乐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官娱乐和感官刺激,更是认知世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法。流行音乐是现代社会的“浮世绘”,这绝非妄语。柏林墙倒塌之际,德国重金属班霸“蝎子乐队”用一曲《wind of change》(风云变幻)诠释了中国史学家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97回归年Beyond的一曲《回家》听不出任何欣喜和憧憬,像是一首挽歌,似乎他们“回家”不是去过年而是去奔丧。北京文化中心论者看不起香港,常常诬指香港是“文化的沙......
|
|
死星上的光芒 发表于 2011-11-20 16:55 |  |
分类:流行 | 评论: 3 | 浏览:28927 | 推荐指数:0 |
|
看过娃娃魏如萱现场的朋友,一定会对她不太设防的真性情外露留下深刻记忆,其喜欢把舞台当作自己家的随意,于兴之所至时还能一边吃全家桶一边唱歌,顾不得喉咙被辣鸡腿呛到发不出声的危险。儘管只是表演,你也是可以感应得到娃娃非有心机所致的率真,像听她的音乐时,会突然按她性情转换的频道,深沉与甜美交织,忧伤与疯狂并进,这就是娃娃,即使成为怪兽也不失优雅。 喜欢善变的魏如萱,可以随时撒起野来,勐地翻卷骚动,凌厉锐进地戳人一剑;想听恬澹温馨的魏如萱,又有一张唱出柔情脉脉的EP《在哪裡》,用歌声的船桨划过平静湖水般的佳音,提前迎接春雨的细细浸润。她的新专辑《不允许哭泣的场合》,继续要强调《优雅的刺猬》中变幻莫测的调性,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股股叠叠的精神焕发,溷在一起的凌而不乱,肆无忌惮地,娃娃咬出了手上音乐波板糖的不同形状。 喜欢涌起急流的《三个字》,用催人起立的鼓拍、开阔嘹亮的器乐互飚,满塞直接不假修饰的能量;听魏如萱收了规矩的唱,愈来愈似喝醉般,展出了忘我的张狂。《脱光光》花香鸟语的揭幕,让泉水冒起了泡泡,整歌的好戏开始在鼓手忽然发力,把人从世外......
|
|
田小百合 发表于 2011-11-19 23:36 |  |
分类:流行 | 评论: 0 | 浏览:18229 | 推荐指数:0 |
|
拜科技之赐音乐出版早已无远弗届,在唱片、广播、电视之外,网络已成为时下音乐出版的温床,自由个体化的经营思维更将独立音乐出版推向另外一个新阶段,由07年Radiohead第七张录音专辑《In Rainbows》完全在网络上发行,允许歌迷自主选择下载价钱,标志着挑战唱片行业传统运营模式的时代开始,愈多独立歌手乐团选择把成品摊在网络任人接触,打破依赖唱片等实物介质的传播规则,节省了不少用作唱片制作和营销费用。出于对音乐载体下一步应走向何方的探索实践,王啸坤把自己新专辑命名为《唱片》,无须付费,任由乐迷随意下载,《唱片》没有唱片的实体,除了推出数字版本,也会有特殊限定USB包装,它的封面令人联想到了Pink Floyd《Dark Side of the Moon》等伟大唱片设计,其实亦像这些先行的唱片一样,从形式上,吹起了迎接数字时代冲击的革命性号角。 坚持十三首歌的固定篇幅,王啸坤再次将自己满满的个人创作倾倒在《唱片》内,舞曲、流行、摇滚、民谣,如《那些你们喜欢的不喜欢的我都喜欢的女孩》的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地排列在《唱片》的不同时段,延续上一张航行的深度。冷热兼容并......
|
|
田小百合 发表于 2011-10-02 11:25 |  |
分类:流行 | 评论: 0 | 浏览:17236 | 推荐指数:0 |
|
听完整张专辑《不孤独》,借用股票市场行话,大概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起码目前为止,严爵的音乐正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 凭借去年发行的《谢谢你的美好》入围第22届金曲奖最佳新人的严爵,与陶喆、王力宏一样,都属创作型的ABC歌手。严爵的第一张专辑《谢谢你的美好》,的确留给乐迷一个“美好”的印象。流畅生猛的旋律清新自然,爵士与节奏蓝调的主骨架比较讨好。虽然浅白通俗的歌词略为逊色,也掩饰不了严爵一手掌控曲、词、编、监的全能才华。严爵与近两三年台湾崛起的创作男歌手卢广仲、谢和弦、韦礼安一道,成为台湾乃至国语乐坛被寄予厚望的创作新兵。这几个创作歌手在其首张专辑中都透露出一定的共通点:音乐自然而不媚俗。芭乐音乐不可避免,却不刻意接轨主流音乐,有自己一定的特色。 可惜,严爵第一张专辑这些“美好”的因素,在这张《不孤独》中,于有意无意间被大大削弱。清新自然被匠气刻意所取代,芭乐味道大大冲淡了严爵首张专辑R&B/JAZZ的生猛劲道。《不孤独》甚至称不上一张之前标榜的爵士味浓的专辑,略嫌杂乱的风格还是暴露出严爵作为自己专辑制作人在平衡上的失控。 ......
|
|
慕容_小虫 发表于 2011-06-18 10:39 |  |
分类:流行 | 评论: 0 | 浏览:17394 | 推荐指数:0 |
|
李宇春《会跳舞的文艺青年》:一个字头的颠覆 引:无论你喜欢与否,从2005年选秀应运而生的李宇春,注定和世纪之交至今的周杰伦一样,是本世纪华语乐坛所缔造的两大流行符号。他们,最早都是原有流行文化秩序的颠覆者,区别只在于周杰伦是从音乐上颠覆主流,李宇春则是从形象上颠覆——把“中性审美”从梅艳芳和张国荣时代的小众精英辐射至大众舞台上,融入了大部分80后日常娱乐生活里。但自从这张《会跳舞的文艺青年》开始,宣告穿裙子的李宇春正式以“文艺青年”的面孔回归主流秩序,从前的颠覆告一段落。
------ 事实上,我想象不到李宇春会做《会跳舞的文艺青年》这样一种转变,就如我并不认为“文艺青年”符合李宇春的一贯路线。必须说,这张专辑有着非常协调的整体风格和清晰的市场定位,联合监制的宋予宾在专辑制作上对李宇春协助良多,而负责担纲专辑大部分编曲的薛林这次在慢歌上的编排也比之前专辑的单一套路有了新颖的变化,少了很多闷罐头包装,也没......
|
|
邮差100 发表于 2011-05-08 13:18 |  |
分类:流行 | 评论: 1 | 浏览:16484 | 推荐指数:0 |
|
【志明】余文乐《不是明星 N.A.S》:让我再次介绍我自己 (导语:WHO’S 余文乐? 在娱乐圈在影坛这都不算是个问题,然在今时今日的乐坛,这个六年没出过碟的名字还真是陌生得有点久远。不过在业界毫无期待之下,昔日乐坛花瓶的国语新碟却做出了自己的阳刚个性。) 众所周知,余文乐的唱功依旧五十年不变的平凡无奇,这张碟却偏要凸显他的平凡,主打歌就叫《不是明星》,连歌手自己的自白书也标榜自己就是个平凡的人,唱的是真实的我——简单的说,就是不装B。 可这年头的“不装B”就跟“不加V”一样,正好暗合这个世代流行曲听众对Pop Idol的期待。一次过在曲风上把嘻哈、电子、民谣、摇滚、舞曲等元素统统都试玩遍,这种自他唱歌以来绝无仅有的叛逆尝试却又可能是相当讨90后欢心的,而最重要的,是监制陈奂仁不仅在音乐上得到了相当大的自由度,且在题材上也像在做自己去年那张《买一送一》时一样,肆无忌惮的开八小人物心声——如《給我一杯》的苦逼打工仔,或《快疯了》的“咆哮体”好学生,这类人物的设定一来符合余文乐这次的“去明星化”定位,二来这些群体也正......
|
|
邮差100 发表于 2011-05-08 13:08 |  |
分类:流行 | 评论: 0 | 浏览:9521 | 推荐指数:0 |
|
【春娇】杨千嬅《Ready Or Not》:如果可磊落做人你会更吸引 PS:由于原文是用作供应月初南都娱乐周刊之专栏流水,故格式上用了注释体的文体。本文行货难登大雅,仅供方家同好拍砖,冀抛砖引玉。 即便是与一代港乐天王陈奕迅于同年新秀出道,同时成为近十年以来粤语歌迷最重要的集体回忆,杨千嬅在国语乐坛上的建树不仅相形见绌,甚至几无地位可言。《Ready Or Not》于她个人而言其实只是第三张国语专辑[注1] ,但对于浴火重生的新华星唱片[注2] ,这不仅是他们重出江湖后签下的第一位歌手发国语碟,也是这间“老招牌 新公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张大碟。故而在同名主打歌里忽而呈现出与A-music里完全不同的新思维,玩起向Lady Gaga致敬的重拍电子舞曲,“雷”点多多却正好反映了新华星希望以一个全新“御姐”形象的杨千嬅来突入大中华市场的急进野心。 然而,过往杨千嬅在港乐江湖上,被林夕们塑造出来的一代职场女性代言人标帜实在太过深入民心,哪怕这张专辑的“夕爷”新作减到了一首《哭出来》,但监制......
|
|
邮差100 发表于 2011-05-08 13:05 |  |
分类:流行 | 评论: 0 | 浏览:9699 | 推荐指数:0 |
|
十年前的一个上午,我拿到了一张叫《孙燕姿》的唱片,据说是一个新人。午餐时把它放进CD机,打算吃午饭的时候有点声音,随便听一下,然后把它塞到CD架的某个边角旮旯,直到永远。从头到尾听了将近一个小时,午餐都吃完了,预期中的口水歌居然一首都没有来,心中不禁疑惑:孙燕姿,这丫谁啊?第一张唱片居然敢不唱口水歌,怎么可能呢?怎么可以呢?!于是对这个叫孙燕姿的女歌手产生了兴趣。当时的网络并不发达,要看一个人的照片需要费点周折,当我看到她的清晰组照之后,大失所望,噢,丫一平胸啊!对这个叫孙燕姿的女歌手顿时失去了兴趣。当时没有想到她会红,一个姿色平平的平胸的不唱口水歌的女歌手怎么可能红嘛?没有这个先例嘛。没想到她红了,红得一塌糊涂。当然,在红的同时,口水歌也开始上场了,什么《遇见》、《绿光》、《年轻无极限》,有一段时间满大街都在放,让人听得头皮发麻。但我始终对她没有什么兴趣,对她也没怎么关注,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和我聊起流行女歌手的长相,他说,你没发觉孙燕姿长得像松岛枫吗?我说,呵呵,凤姐的照片还可以PS成蔡依林呢。他说,照片可以作假,演唱会现场真人表演,作不了假吧?不信,你去看演唱会——“2005飞跃红馆演唱会”。处于好奇心,我还真就找来了孙燕姿2005年香港演唱会的DVD,一看,嗨!还真就是那么回事儿,孙燕姿染了头红发,化了个冷妆,眼角眉梢,面部线条,整体气质果然和松岛枫有八分的相似!我所敬仰的痞子作家王朔老师不是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吗——“出来混,还得靠长相啊!”我沿着王老师的思路拓展了一下他的经典断言——“女人,还得靠化妆造型啊!”自从看了DVD之后,我对孙燕姿重拾信心,把她所有的唱片都找来听了一遍。 ......
|
|
死星上的光芒 发表于 2011-03-13 16:28 |  |
分类:流行 | 评论: 17 | 浏览:37810 | 推荐指数:0 |
|
经过四年的半退隐状态,孙燕姿也终于按捺不住发片了。看看新碟的推出时间选择于惊蛰后的3月8日,便知道是对Stefanie复苏惊醒、独立自主的一种意义象徵,而唱片取题的《是时候》,更在有意地明示,这位被时间洗涤过的耳边老朋友,将会再重新提起自己的脚步,以延续或变换的姿态向着我们走来。 翻阅网上的评论文章,读到了歌迷们期盼得实现的美言洋溢,感受了他们几年间情绪累积的引爆,感性战胜理性,回忆高于所唱,可见专辑蓄势待发的企划成功。但平心而论,《是时候》的孙燕姿并没有比以前踩出更远的界线,幕后的新血输入,也在特意之间透出她往日的熟悉气息,例如最典型的《当冬夜渐暖》、《空口言》,我们都能够从Stefanie之前的旧唱片中找到对应的歌曲名称,这种继承的接应固然有值得褒奖的一面,不过另一刃的问题是,原来让新血带来更多突破口的初衷想法,却因跷跷板对边放置着抬高了的情怀主线,而遗憾地被有所压低。 可最吊诡的结果,是新班底打出记忆牌的几首创作,都未能如参与度大幅减少的李氏兄弟那般,充分地发挥到Stefanie的魅力共振,好似李伟菘的《时光小偷》,虽然在音乐套路上......
|
|
田小百合 发表于 2011-03-13 10:53 |  |
分类:流行 | 评论: 9 | 浏览:28668 | 推荐指数:0 |
|
她,是白月光下飞舞的一粒银色灰尘。 她,是青金石里燃烧的一团幽蓝火焰。 她是柳公权笔下的一个字。 她是李商隐诗中的一个谜。 她的名字叫——许美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台湾的上华唱片异军突起,成为能和滚石唱片分庭抗礼的大型唱片公司。上华唱片的崛起,为华语流行音乐贡献了两位顶级歌姬,人称“上华二许”的许茹芸与许美静。“上华二许”如同古龙武侠世界中的那些无根无基、无门无派、亦侠亦盗、亦正亦邪的传奇高手,凭着天赋异禀,自创绝学而称霸一时。许茹芸的“芸氏唱腔”空灵飘渺,变幻无方,将声音虚无主义美学推到了新的境界。许美静的“静电唱腔”低沉沙哑,黯然销魂,将声音颓废主义美学发挥到了极致。“芸氏唱腔”的高妙之处,以后单独作品评,在这里暂且不表,我们重点探讨一下许美静的“静电唱腔”。 许美静的嗓音略带沙哑,略有鼻音,她的音乐伙伴陈佳明为她打造的歌曲,一般旋律线条较长,她演绎的方式懒散,随意,漫不经心,一首歌从头到尾几乎不作任何情绪上的起落与变化。长线条的旋律+无波动的演绎......
|
|
死星上的光芒 发表于 2011-01-14 19:51 |  |
分类:流行 | 评论: 1 | 浏览:10024 | 推荐指数:0 |
|
《范特西》说白了就是周杰伦用音乐书写的一部“穿越小说”,但《范特西》不是百分之百的完全“穿越”。《范特西》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是基于“魔幻”的,包括——《爱在西元前》、《上海1943》、《威廉古堡》、《忍者》和《双截棍》;另一部分是基于“现实”的,包括《爸,我回来了》、《安静》、《简单爱》、《开不了口》和《对不起》。如果《范特西》的十首歌全部是“魔幻”题材的,那么《范特西》将会是一张斑斓而怪诞,承载的意象与符号令人目不暇接的唱片,从传播心理学来说,受众面对过于繁杂的信息是厌恶和抵触的,所以市场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果《范特西》的十首歌全部是“现实”题材的,那么《范特西》将不值一提,充其量也就是台湾唱片工业流水线上一件合格的产品而已,和“创世纪”、“划时代”之类的词永远也搭不上边。《范特西》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在“魔幻”与“现实”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现实”的题材如同“稳定器”,“魔幻”的题材如同“加速器”。《安静》、《简单爱》和《开不了口》比起上一张唱片里的《可爱女人》、《龙卷风》和《星晴》要略逊一筹,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它们只是绿叶,不是红花。周杰伦如同一个做国宴的大厨,他深深的......
|
|
死星上的光芒 发表于 2010-12-27 12:44 |  |
分类:流行 | 评论: 2 | 浏览:10853 | 推荐指数:0 |
|
有人说,没有希区柯克就没有法国的“新浪潮”电影。“新浪潮”导演特吕弗对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说:“我一直以为爱情戏和谋杀戏是两码事,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反复观摩希区柯克的电影,终于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原来爱情戏和谋杀戏是一码事啊”! 是的,爱情戏和谋杀戏的确是一码事。它们有共同的内在驱动力——靠一种危险的吸引力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共同的终极目标——从情感上操控观众;共同的实现手段——使日常平淡无奇的事物陌生化,通过渲染神秘性的氛围来催眠观众。好的谋杀戏需要些什么?“宏大的谜面”,“华丽的诡计”,“深不见底的人心”——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谋杀戏绝对是一场好戏!“宏大的谜面”,即要使一种悬念贯穿始终,希区柯克指出“观众完全能想到的恐怖不吓人,观众完全想不到的恐怖也不吓人”,“悬念”就是在“想得到”和“想不到”之间做文章,让观众隐隐约约感到要发生什么。“华丽的诡计”就是使炫耀性的假象和功能性的策略完美结合,使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峰回路转,结局出人意料。“深不见底的人心”即刻画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希区柯克有句名言:“在戏中,恶棍越成功,电影就越精彩”。很多年......
|
|
死星上的光芒 发表于 2010-12-20 21:26 |  |
分类:流行 | 评论: 6 | 浏览:17973 | 推荐指数:0 |
|
莫文蔚《宝贝》 也许不止我一个人怀疑张亚东自王菲之后,把他最好的作品都给了莫文蔚。确实,从《回蔚》到他自己的《潜流》专辑里,莫文蔚和他的作品总是格外契合。冰冷的英伦气息和意大利海归的疏离几乎不需天生磨合即已魔幻地融汇之后,莫文蔚不变的后现代都市情愫主流化最新成果,就是这张《宝贝》。 张亚东监制下的她一举跨跃《拉活》和《如果没有你》的时空,跳回《I》时期的平衡有术。快慢有致的专辑减少了以往KAREN钟爱的实验元素,耐听性增加的同时,广大白领群众所钟爱的夕爷也回来了。不过,就算没有他,李焯雄、崔恕、王海涛等词人构筑的都市单身一族世界也足够完整——王海涛的《饮食男女》有点象《单人房双人床》续篇的味道,而电声乐队的基本配置下,可以听出典型英伦氛围的扫弦,浓重的贝斯半杂其中,述说着激情后的空虚期——蒋勋说,情欲孤独其实是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所以宣泄之后紧接的是《完美孤独》:林夕的词有如夫子自道,希望覺悟又害怕麻木,略带点Funk Jazz的编曲本质上还是一首Adult Alternative Pop。当然,你可以认为《艾美丽爱美丽......
|
|
邮差365 发表于 2010-10-30 11:42 |  |
分类:流行 | 评论: 0 | 浏览:7681 | 推荐指数: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