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Ten Days In The Madhouse”——疯人院外,四面楚歌
作者:邮差365 提交日期:2008-12-30 22:12:00
![]()
“Ten Days In The Madhouse”——我们在疯人院里,一切都好 2008-12-19 12:51:35 三十年前,杰克·尼科尔森曾有过一部影史上不朽的杰作《飞跃疯人院》,讲述一个正常人如何在精神病院里被折腾至“白痴”。如今这段故事在何韵诗近乎过火的高音叙述底下,却变为了一个众人眼中的“精神病人”,在成功越出疯人院后所窥见的外面世界里,陷入一片更广的颠错与虚妄。 对比当年为性向颠错者发声的《梁祝下世传奇》,这张《Ten Days In The Madhouse》里的野心明显更大。疯人院外的十日,不仅仅是主角“青山黛玛”成功越狱后的系列狂人梦呓,而是对“正常”社会语境下的系列荒诞投射。《杨子经书》的“自我中心”和《丹赖斯队》里的“羊群效应”在嘈杂的电音密鼓中浓缩,现世的吊诡落在那些孩子身上,是“网游族”的《堂吉柯德》幻想和“御宅族”《少年维特》之烦恼。 世界只是一个扩大的“疯人院”,我们在“疯人院”里,一切都好。 香港音乐人向来对动荡的现实时局有着自己的敏感。同为从小众红至大众的港乐代表,如果说农夫对社会的关注在于承袭许冠杰、软硬的鬼马戏谑,身具华星与青山大乐队血统的何韵诗则显与“进念”“号外”等知识分子精英更有共鸣。阿伦·金斯堡在《嚎叫》里“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饥肠辘辘赤身裸体歇斯底里”,身为知识分子一员的黄伟文、周耀辉、林若寧等词人又何尝不知“疯人院”只是向主流体制借题发挥的隐喻,角色正是创作者本人的投影。眼见一代精英被疯狂毁灭的现实,作为体制隔离下的清醒者,《风见志郎》里身处一隅仍坚守自我的蒙面青年,也可视为他们的心迹。 何韵诗与监制之一何秉舜兄妹当然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只是暂别王双骏等青山老班底而引入陈奂仁的尝试固然疯狂,却未及厚重剖刻。他们如乐途中的上访者,不自觉地被主题拘入另一个囚笼,概念下的真象依然在大众眼中一片迷蒙。其实这张碟更像透过“安妮宝贝”这些孩子的眼旁观一个城市的分化疏离。引经据典的符号碎片,不过是《爱德蒙多》所不能体制化教育的“迷惘又一代”,于海啸后的严冬离群独白。 如今这一代人重新审视回三十年前,自会觉得当时的义正词严有多么的荒诞和不可思议;只把流行音乐视作快餐消费的K歌一代们,也很难在目前这个年龄理解《Ten Days In The Madhouse》这张不为奖项也不为市场的专辑背后的苦心。但正若宫崎骏的《Animal Farm》固不止于致敬奥威尔,《美空云雀》也不止于致敬十九年前辞世的一代歌后。在其末尾OUTRO漫长的电吉他SOLO里,每个人对“快乐”的回应采样,自有人渐能明白歌者冲破心灵铁幕的梦想——音乐只是手段,自由才是目的。这是成长的必然。 这次,她似乎比上一次,更能说一句“OUT TIME HAS COME”。其实,时代是突然来临,而非事先预告的。 http://www.hinscn.com/bbs/thread-3246-1-1.html 评论人:winky9988 评论日期:2009-1-18 22:22
更能说一句“OUT TIME HAS COME”。
应该是“OUR TIME HAS COME”吧。 本文所属博客:天涯音评会 引用地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