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十卷四期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129
再现与感知
——身体史研究的 种取向
Charlotte Furth(费侠莉)*
蒋竹山译**
「身体史」目前成为显学,乃奠基於上一代 史学,人文学科和人
学的学术成果.虽然这股潮 是由象徵人 学所开 ,而后由傅柯
(Foucault)及其传人发扬光大, 性主义者其实亦扮演重要的角色.作
者综览近 身体史的研究概况及尝试将自己的著作置於此脉络下,进
而提出 种诠释 型:再现(representation)的 史和经验或感知
(perception)的 史.最后则以讨 认 的议题 总结,因为这正是
当我们将人体作为学术探询的主题时就会涉及的议题.
关键词:身体史 医学史 身体 再现 感知
* 美国南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 清华大学历史所博士班研究生
本文译自Charlotte Furth, "Doing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dy",该演
讲稿曾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群」发表
(1999/11/23),英文稿预计刊於《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8 (2000/8).在此
感谢游鉴明老师应允将此稿先译成中文,梁其姿老师,哈佛大学艺术与建
筑史系博士候选人曾蓝莹小姐的译文校订,以及李贞德老师,祝平一学长
的意见.
身体史近 已成为热门话题.我的作品亦受益於这股研究趋势.
它提供我思考中国史中医 与性别议题的头绪,同时也让我的研究有
多的 者.然而,十五 前当我开始研究传统中国的医 与妇
史时,人体有 史的概 是 常新颖的;人们对这样的概 但感
到奇怪,甚至难以接受.我一九八七 十八世纪中国分娩的 文,
是以社会史的主题与取向 形塑的(Furth, 1987);而当我以月经与 性
血液的文化建构为研究对象时,我几乎成为 折 扣的人 学家,在
人 学的 域中,所欲探 的身体本身,相对而言是 具 史性
的……我讨 的可能是唐代医家孙思邈对妇 的看法(我大 引用他的看
法);也可能是一九八五 与陈淑月共同访问台中妇人的 子(Furth,
1986).我觉得我已经目睹身体史概 自一九八○ 代中 以 的逐渐
常态化(normalization).作为一名身体 者,我已经投注相当多的时间
思考并设法趋近此一研究取向的目标,我也发现 一些问题及陷阱.
今天我首先想讨 身体史常态化的过程,然后再谈一些我认为身体史
家在具体研究中终究会面 的问题.
我将讨 种身体史研究的广泛取向:我称之为再现(representation)
的 史及感知(perception)或经验的 史.我的报告将从再现的 史到感
知的 史,再以一些哲学性的反思 总结.
一九七○ 代,身体透过再现的研究开始进入 史学中, 史学
家仿效人 学家的方法,将身体视为符号或象徵.一本讨 此一主题
的早期人 学的重要作品是玛 道格 斯(Mary Douglas, 1973)的《自然
符号》(Natural Symbols) .而首 我感到兴奋的 史著作之一是卡
华克 拜能(Caroline Walker Bynum, 1982)的《作为母亲形象的耶稣》
(Jesus as Mother: Studies in the Spirituality of the High Middle Ages),本书处 欧洲
中古盛期的天主教图像中的身体.Bynum问为何十二世纪晚期到十三
世纪其间,基督教徒喜欢作为乳母的基督形象.这种形象表现在绘画
再现与感知——身体史研究的两种取向 131
上,但 多是在僧侣及教士的文字作品中,他们描述忠诚的教徒是由
基督的乳汁所养育的.Bynum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足以开启基督教神
职演进史的问题:当展现天主教的人道主义任务变得重要时,神学家
将基督男性化的君王形象转变成 性化的保姆形象.Bynum的作品精
彩地呈现出性别如何作为符号地被运用,且其运用方式强化 而非挑
战 有关 性特质的传统观 .值此同时,她的研究挑战 二十世纪
者对於何种身体方足以再现男性的刻板印象.另一本是 欧 史坦
伯格 (Leo Steinberg, 1983) 的作品,他指出基督的人性特质再现於文艺
兴时期的圣母圣子像中,其视觉焦点则在耶稣孩童时的生殖器.1
作为再现的身体,开始被援引 讨 许多 史,特别是性别意
型态的 史.电影及广告,服饰及 ,建构 性作为欲望的形象;
男性商业西装与工业中产阶级的经济秩序同时出现在十九世纪初期;
可可 香 儿(Coco Chanel)的现代主义式服饰设计建构 织品的平面
性,宽松无腰身的服饰进而代表一九一九 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新 性的自由.就像游鉴明所研究的,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体育的
史与现代国族主义的 史有紧密关系(游鉴明,1996);十九世纪晚期及
二十世纪初期公共卫生运动的 想使得人体成为细菌 及现代化
的焦点.殖民式的种族关系,则以极 男性化(hyper-masculine)的非洲男
人作为强 者,或以极 性化(super-feminine)的亚洲妇 作为诱人的
蝴蝶夫人.
我们看到人体在许多层面上作为隐喻(metaphor)的强大 .在这
些 史中,身体成为符号,阐明 原 隐晦及 的宗教,政治,性别 史的特点.一九 ○ 代晚期马克思主义危机后,身体史受到
人文科学文化转向(the cultural turn)的强 影响,2米歇尔 傅柯(Michel
Foucault)显然是主要的革新者,他将医学,精神病学,犯罪法解释为是
种透过规训身体而运作的权 制 .但我认为 性主义在推动这种
史的发展上,独 扮演 重要的角色. 性主义在一九七○到一九八○
代所设定的目标,是为 了解并 一些潜藏的性别意 型态,这
些意 型态就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中被实践与再现.那是因为
作为二十世纪晚期的现代人,我们 性主义者依旧相信使 人 同於
男人的地方根源於身体方面.性别差 的讨 倾向以生物学的性为起
点. 性主义者的目的即在去除这种看法,以及推翻男性与 性间的
社会差 根源於自然的生物差 的看法,这个看法将男 之别正当化
.
身体的 史在这这裏 结 具有主观性的再现与图像,也就是
把文化当作经验.即使从上述 散的 子中,我们看到 仅生物科
学,还有包括服装, ,健康,运动,仪式,空间及建筑,艺术,
宗教等等,都 仅仅止於建 陈规及形象.我们认为它们有 大的
.它们 当形塑 主观性.这是文化研究的基本宣称之一,它提供
身体史的 基础.
有些身体史的作品,像高彦颐(Dorothy Ko,1999)的缠足研究,认为
可能超越图像或再现而远到任何真实的 史经验.高彦颐 我们无法
透过缠足这个在 史记载中未曾 下痕迹的 默的实践, 想像明代
妇 如何看待她们的三寸 ,或她们如何感觉或经验身体.我们所
能还原的,只是一些缠足式微 史所代表的意义,即十九至二十世纪
当人们突然之间 停谈 它的时候.但其它作品,包括我自己的著作
在内,都认为过去身体的经验至少能够部分还原.人 在 同时空中
与其身体共存的 同体验能够被显示出 .这也就是为 麼研究身体
史的学者认为在再现的相关议题之外,身体有其 史.
此处我们所讨 的身体的 史—— 是意 型态或再现的
史,而是感知的 史.对我而言,最早开始此研究取向的是芭芭
杜登(Barbara Duden, 1987),她是《肤下的 人:十八世纪德国一位医生
的病患》(Women Beneath the Skin: A Doctor's Patients in Eighteenth Century Germany)
的作者.她厘清 身体有其 史的想法之所以引起争议的原因是,它
的著作挑战 自十八世纪以 对人体的科学解释,这些解释因其强而
有 而被公认为属「自然」的.她指出我们今日都寓居於生物性的身
体之中,我们相信科学证实 这个身体.我们从健康的 述,学校课
程,描述细胞,解剖组织,骨头,血管系统及肌肉等图表之中认 身
体.我们将身体的感觉 系至神经及贺尔蒙,将健康和营养 系至卡
,维他命和矿物质的吸收.如果这样的身体有 史的话,它是达
尔文式的(Darwinian),那意指我们作为物种演化的自然史.或许身体也
有一个人口和疾病的现代史——即传染病学和人口学.最后,对身体
的现代史 解是一部发现史——是科学进步的胜 标帜之一.
身为一位身体史家,Duden的工作是为 使 者想像前人如何寓
居於前启蒙,前生物学时期的身体之中.在过程中,她希望她的 者
了解创造现代身体背后的社会因素——一些为现代科学信仰体系所
掩盖 的因素.她认为现代生物学的身体是在单身而拥有的 况下被
想像的.我们「拥有」一个身体,而我们具有它先於我们有关系.它
是我们与自然 系的一部份,是在社会与文化 为产生之前就已存
在.它也是表达个人主义式的自我感的一个载体.这个身体区分为肉体与精神自我,及男性与 性.你可能猜到,它是「布尔乔亚式」
(bourgeois)的身体.Duden在这的确提出 许多相当广泛的的二元
(dualisms).
现代人认为生与死是社会科学的事实资 ,被表达成生育 及死
亡 ,而Duden所描写的旧式前启蒙时代妇 ,则将生与死解释成
同世界之间的 程;现代人认为健康是自然情况及权 ,被社会所保
障,而Duden笔下十八世纪中 德国城镇妇 则认为痛苦是 可避免
的;现代人视身体是自主及有清楚界线,Duden笔下人物的身体则对
外界,对风,对空气开放;现代人视身体属於个人,法 上是等同其
它个体,而Duden所描写的人则视他们自己是宇宙 位阶这条巨 中
的一环.
许多对身体史有贡献的欧洲史学作品所谈的都是启蒙运动以
的大分歧——我所指的是Michel Foucault,Alain Corbin,3Roy Porter,4Thomas
Laqueur5及许多较 为人所知的作者.无 你如何评价这些相当泛
现代性的学者的个别著作,它们均显示 ,既然身体总是与我们同
在,也一直与社会生活夹缠在一起,人们其实从未以孤 的方式 讨
身体.而Duden的作品之所以较许多其它著作 得重要,是因为它
提出 方法 上的假 ,让我们从了解作为经验的身体而获得相关的
史知 .
然而,身体是 麼呢 特别是,人体如何成为人 知 的对象
一旦你将身体史当作感知的 史,你已从 史走向哲学.为何呢 那
是因为人 自我与他人的知 是陷在复杂的认 (epistemology)问题
当中.在欧洲传统中,这些问题与哲学家所称的「身 心问题」(mind body
problem)纠缠 清.在建构生物学的自然身体过程中,科学思想必定将
人 心 想像成脱 身体的纯粹智 .这古典的图像 自笛卡儿(René
Descartes):我们有一个物质的身体,和一个足以观察和分析的心 ,
即纯属思想性的「我」.笛卡儿的格言是「我思故我在」,现代哲学
家常将这个 法解释成他相信「机械中的幽 」(ghost in the machine).这
就是住在身体中而又将身体的物质性当作对象 观察.这就是有名的
笛卡儿的二元 .但是人体真的只是自己纯粹心 反 的外在客体
吗 或者是内在的 在一些 基本的方面,意 是在身体内的吗
我想大多 的 学家可能 是.我 确定佛教徒会怎麼 .在欧美,
许多反笛卡儿的哲学家尝试功能主义者(functionalist)的研究取向.他们
认为我们所谓的心 活动是一种大脑的,化学的功能.在这,心 变
成有点像是神经学的电脑.对於哲学的唯物 者,这是一种对身 心问
题的回答.
在驳斥 上述 种观点后,Duden显示 另 的观点必须关涉对
感知自身的一种另 解释.她的解决之道是想像本身即是物质真相的
源,强调感知本身就是所谓真实的(Duden, pp. 6-7),并且援引被称作
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欧洲哲学心 学(philosophical psychology).简单
,现象学是建 在以下假设:客观的真实 可能从建构我们感知的
过程中分开.她的方式是在十八世纪医生根据与病人面谈所记 的症候与感觉的旧式语汇中,寻找一种身体经验真相的痕迹.她认为这种
语言是 自病人对身体的了解,而非得自经过学习的医学 述.这种
语言能够建构最 身的身体经验,容许我们想像生活在十八世纪德国
城镇Eisenach妇 的具有 史意味的特殊身体.
讲到这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 ,那就是身体史是一种经验
或感知的 史.我是一九八○ 代中期认 Duden,我们的交谈对我
目前的新书《茂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别,960-1665》(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1665)6有很重要的影响,这已是十多
后的事 .另一本刚出版的是 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的《身体的
表述与希 和中国医学的分歧》(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亦是采取 似取向.无须 ,我
非常欣赏 山茂久的书.以下我将谈谈这 本书的 似性及差 性.
我想它已经清楚地带出 我尝试探 的再现 史和感知史之间的对
照.
在书写下特定形式的身体的经验或感知的 史时,我们 个都在
和一个事实挣扎,那就是作为 史学家所宣称拥有的身体的知 证明
是依赖语言的.在我的 子中,我认为语言的角色是主要的,而我的
出发点是我对Duden 的了解.(我也受到我先生是一位哲学家的事实影响,就
像许多学院夫妻,在一次又一次的晚间闲聊中,我已习惯 听像身心问题或语言与世
界的关 一 的事物)我决定我无法真的知道,在感知形塑对象或为对象
所形塑的互动过程中,现象学是否解决 身心问题及建构 真实的本
质.但我们全都是藉由阅 及写书建构身体史.我们可以主张我们经
由语言及书籍认知我们的现代身体:解剖图,生育,消化,内分 及
其它功能的描述,这整个生物学知 的曲目(repertory).我决定社会知
依靠符号,图画,言辞(words)及必要的符号实践,这就身体或心
而言皆然.因此语言对创造社交世界及我们所接受的共同经验是 可
或缺的.我必须透过血 气,阴 阳,虚 实,寒 热等等隐喻, 尝试及传
达宋明医学的 史的身体经验.我的 假设是作为经验的气可以和
神经一样的真实.
要研究身体史,这是我对於在诠释上必须采用认 策 的解
决之道. 山茂久的书,虽然 完全相同,但采取 似的 径.他
的主题是古希 及古代中国医学中的身体经验.他的问题是「 麼是
脉 」「 麼是肌肉 」我将讨 第一个问题,因为它足以 明 山
茂久也提到感知 是原初的自然经验,而是倚赖言辞.欧洲及中国医
者——盖 (Claudius Galen)与王叔和——花 许多篇幅在尝试描述人
脉,但他们及其门徒最终认为脉事实上是无法描述的.最后,语言或
多或少只粗 描述 大概.最后,当欧洲人感觉到击鼓般的 动,而
中国人感觉到 动式的 动(浮,紧,似弦,濇,细等等)时,他们 完全透
过言辞 感觉,即使我们必须用言辞 讨 .「身体的表现性
(expressiveness)」这个词汇尝试要捕捉语言与感觉间的特殊关系. 山
茂久 表现性是藉由声调加诸 话的, 我们的言辞是大或小声,
温和,嘲笑或阴 ,平静或激动.感觉的文化风格(cultural styles)给予身
体经验一种语调.
我将我的身体语言与社会意义 系在一起; 山茂久则将身体语
言 系至一种近乎语言学形塑,但最终又 依赖语言学的特质,即经
由触觉的感知的文化风格.在书末,我们分别有 同的反思.我谈到
翻译——如果我们要在我们的身体中确认共通的人文特质,我们需要
一种语言可译性(translatability)的 . 山茂久提到一个最后的秘密,
生命的存在在於它对感觉是可触知的,但最终仍捉摸 住.我认为我们应该找寻较好的言辞; 山茂久则反对言辞.你们可能会 我像是
维根斯坦(Wittgesntein);他听起 则像庄子.
身体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们现在正在讨 身体吗 很明显地,答案包含 是及否——透
过身体,我们被引入反思人文情况的 广阔的范畴.一件我和 山茂
久以 同方式同在进 的事,是稍稍远 相对 (relativism),因为它是
身体史的风险之一,就如同对所有强调语言,文本或再现的 以创
造另 真实的文化研究,相对 一样具有风险. 同文化创造 同身
体的 可能导向某些危险之 .其中最具有社会影响 的危险途径
之一会导向现代的种族歧视主义(racism).另一个看法当然是男性与
性因其身体的差 而有本质上的 同.所以我和 山茂久正试图建
相对 的局限,然后将我们对文化独特的亚洲感知模式的 史分析,
与一些可能透过进一步的考虑语言,身体及宇宙关系而可能出现的普
遍现象相 系.再者,很清楚地,无 如何,当我们开始使用人体的
概 作为研究的组织 别时,所有的「身体史」研究者均难摆脱欧洲
思想中进 已久的哲学 辩,这是无庸赘述的.
就身心问题而言, 山茂久和我又 足在哪裏 让我暂时 我和
山茂久的看法是在Duden心 的现象学与法 西斯卡 布瑞
(Francesca Bray, 1997)彻底的物质主义者(materialist)的人体诠释者 者之
间.Duden的书写事实上像是位基进的基督教徒,对她而言,身体史
已成为讨 人 受苦与死亡的经验 解的一种方式,而这是为启蒙运
动的俗世主义(secularism)所排除的.Bray的 取向出自一九七○ 代
以 因马克思主义衰败而式微的社会主义,这曾使马克斯主义者的社
会学及 史学的早期传统失去可信 .她的对象是身体与科技.她将
农事,医学,工具, 工及家内空间视为物质文化特色.这些社会及
文化经验的塑造 是靠 而是靠做.它们 是语言,而是具体实践.
再现与感知——身体史研究的两种取向 139
学习居住在屋内,种稻或织布并非 自言辞而是 自像学习跳舞的某
种身体的规训,而牵涉其中的特殊文化经验将透过活动 传达及体验
(Bray, 1997).
尝试思考这 者之间的 续性,引 我们回到作为经验 史的身
体史与再现 史的身体史之间的对 .就好像心与身无法整齐画一地
区隔开 ,经验或感知,一旦命名及付诸言辞,可以视为一种再现形
式(语言是种符号系统);而再现如果创造 主观性,它事实上必定被认为
塑造 感知及经验(语言是表达的语汇).大部分真正身体史的作品在本质
上应是 者的混合体——我自己的作品就是一个足以 明的 子.然
而,我又认为这 种分析形式有一种显而 的紧张关系.凡是强调
再现解释的,总认为在人 主体的心 (psyche)和对其环境的外在的符
号系统(external semiotic systems)之间有距 ,其距 隐藏意 型态与权
关系,及使经验成为将外 结构「内化」 (internalizing)的过程.这些学
者听起 像傅柯的传人;他们的修辞隐藏 怀疑.那些强调经验解
释的学者将尝试使用语言 投射内在主观世界的想像图像;他们听起
具「文学性的」(literary);他们的修辞指向移情 (empathy).这 者
的取向相当分明.再者,第二种正是显示身体有其 史的最强而有
者.
上述这些给与想要探 身体史的我们 麼样的教训呢
其一是了解这些哲学问题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我们需要知道它
们如何在我们的研究中运作.但它们对我的作用,或许对其他人也一
样,是介入的策 (tactics of intervention).他们打开诠释的可能性,提供
探 我们的史 以及思考它们可能意味 麼的种种方法.然而,虽然
我必须面对这些问题,我对它们也有强 看法,但我们并 必解决它
们.我们受到它们的 激,但我们的作品最后只提出地方性知 (local
knowledge),7而非哲学.如果我们忽 它们,我将冒一种知 盲目的风
险.如果我们让它们主导,我们将远 我们所擅长的地方性知 .
此外,我认为我们应该认 到个别的「身体史」片断必须要根植
於特定的文化 域—— 如:性别史,政治史, 工史,技术史,艺
术史,医学史,科学或宗教史,这些变化多端的人 经验的几种可能
性.单独研究狭隘意义的「身体」,犯 重蹈最初身体史的计画是要
批评学术界将身体孤 看待的覆辙.讽斥的是,作为 性主义者研究
计画的身体史,其发展的动机 自於揭 男性与 性的生物学式的再
现,这样的再现已使得似乎只有身体本身才是我们现代人探 性别认
同的最终的知 源. 性主义者已经十分成功地显示身体史是如何
夹缠在文化中,包括现代科学的文化及意 型态.但学界的强调身体
告诉我们 身体仍然是非常重要.
身体发人深思,但这提醒我们必须小心考虑为 麼.我认为我们
必须 解到这种发人深思的魅 ,是二十世纪晚期现代感性的典型产
物.我们对身体的注重的确得助於当代科学,医学,但也得 於资本
主义文化的大众消费,以及世纪末我们对性事及 轻的特别著迷.身
体史的研究者可能有带著这些包袱到他们的作品中却 自知的危
险.所以我认为凡是研究身体史者首先必须谨慎考虑关
(connections): 仅是身体与思考,实践与语言之间的哲学关 ;也包
括以现存人 生命为基础的身体的社会关 ,以及现代身体纠缠在对
欲望的著迷.
1 译注:Bynum 对Steinberg的看法有不同意见,有关这方面的进一步讨论,
读者可参见 Caroline Walker Bynum的近著,Fragmentation and Redemption:
Essays on Gender and the Human Body in Medieval Religion (New York: Zone
Book, 1992), pp. 79-117.
2 译注:有关一九八○年代以来语言(linguistic)或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对西
方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影响讨论见,Victoria E. Bonnell & Lynn Hunt, eds.,
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ultur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3 译注:Alain Corbin, The Foul and the Fragrant: Order and the Franch Social Imagina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trans. 此书在论述身体的气味如何受到攻击,因而成为社会驱逐的手段.
4 译注:Roy Porter是当今西方医史界著作等身的医学史家,有关他对身体
史的研究回顾,读者可见, "History of the Body," in Peter Burke, ed. 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06-32.
5 译注:Thomas Laqueur, Making Sex: Body and Gender from the Greeks to
Freu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中译本见赵万鹏译,《身
体与性属:从古希腊到佛洛伊德的性制作》(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中文学界对此书的介绍,参见祝平一的书评,《新史学》7.4 (1996):
223-31.
6 译注:中文学界对此书的评介见张哲嘉的书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7 (1999):211-22.
7 译注:"local knowledge"的概念为美国人类学家Clifford Geertz所提出,意
指在文化比较的思维中,文化的多样性,特殊性都应保留下来,并以「地
方性知识」一词表示.所谓「地方性」不仅是地点,时间,阶级,事件等,
更是一种具地方色彩的事实表徵与想像.见Clifford Geertz,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参考书目
一, 中文 著:
游鉴明,1996,〈近代中国 子体育观初探〉,《新史学》7.4:119-158.
二,英文 著:
Bynum, Caroline Walker. 1982. Jesus as Mother: Studies in the
Spirituality of the High Middle Ag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ray, Francesca. 1997. Technology and Gender: 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uden, Barbara. translated by Thomas Dunlap. The Woman beneath the
Skin : A Doctor's Patients in Eighteenth-century Germany(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Douglas, Mary. 1973. Natural Symbols: Explorations in Cosmology
(London : Barrie and Jenkins)
Ko, Dorothy(高彦颐). 1999. "Painful Histories and The History of Pain:
Rethinking Femal Voice and Subjectivity," 发表於「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整体之重建」学术研讨会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6/25)
Furth, Charlotte. 1986. "Blood, Body and Gender: Medical Images of the
Female Condition in China," in Chinese Science 7:43-66.
——. 1987. "Concepts of Pregnancy, Childbirth, and Infancy in Ch'ing
Dynasty China," 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6.1:7-35.
——. 1999. 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1665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alifornia Press)
Kuriyama, Shigehisa. 1999.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Zone Books).
Steinberg, Leo. 1983. The Sexuality of Christ in Renaissance Art and in
Modern Oblivion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Doing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dy
Charlotte Furth
Professor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The popularity of "the history of the body" nowadays is the product of
previous scholarship in history, humanities and anthropology. Although
the trend was pioneered by symbolic anthropologists and spread by
Foucault and his followers, feminist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s well.
In surveying recent scholarship and trying to place my own work in this
context, I identify two patterns of interpretation: the history of
represent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experience or perception. I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pistemological issues that arise when we take the
human body as the topic of our scholarly inquiry.
Key Words: body history, history of medicine, body, representation,
perception
博文正文
费侠莉:再现与感知——身体史研究的 种取向
标签:身体史2008-03-10 14:21 星期一
返回顶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