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2009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足够勇敢。
《喜剧之王》里,尹天仇叫住了柳飘飘,远远地喊出那句感动很多人的话,我养你啊。飘飘呆立片刻,回头一笑,“你先养好你自己吧,傻瓜~~”,然后在回程的出租车上哭得一塌糊涂。在柳飘飘来说,尹天仇那句甚至都说服不了他自己的话,对她却是有生以来最温暖最安慰的话,在她最卑微的时候他仍然把她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而这时连她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尹天仇给了她尊严,所以她不顾一切地选择了和尹天仇在一起。
这个世界上能有多少白头终老的爱情?尹天仇的男主角梦破灭后,回到家发现飘飘在门口边织毛衣边等他。这个场景让我心里一酸。在最落魄的时候有个人仍在等你,不离不弃,不管你是大腕还是龙套,只因你是尹天仇。
若不是你渴望眼睛,若不是我救赎心情
这个美丽庄园来自《云中漫步》——一部1994年的老电影。它讲述了一个童话般的故事:退伍军人保罗有着令人沮丧的婚姻。战后归来不久即因此外出工作,在他这次火车旅途中,偶遇更加落魄的维多利亚。此女彼时异常无助:未婚先孕且遭抛弃,在每年一度的家庭团聚中因为无法带回丈夫,而惧怕被威严的老父扫地出门。保罗拔刀相助,假扮成维多利亚的丈夫与其同归故里。结果当然是我们猜得到的,他们假戏真唱后弄假成真,最后互生爱意。
责任要大于爱情吗?保罗最终因远方那个“家”的责任舍维多利亚而去。
请允许我尘埃落定。可是,为什么仍心系于斯?
风景多优美,只是心伤悲。
我相信每个导演心里都有一段往事,并通过某一部或某几部影片来把它表述出来。而且,我相信《云中漫步》即是如此。如果故事到保罗离开便即结束,只不过是又一部《廊桥遗梦》罢了。那样很多观众会恨导演的。所以,在保罗和维多利亚终于厮守之后,这般结局只是周全了导演和观众的责任感。
葡萄酒的秘密在于时间,世间万千的
人人都爱拖拉机
我的一个朋友,前年圣诞时准备给我们球队写篇新年贺辞,结果一直拖到现在什么也没写出来。我们形象地把他叫做“老拖拉机”。
上周五,领导交代我写一篇述职报告,我应下。今天下午,领导问:“写的怎么样了?”我说:“……快写完了。”天知道,其实我根本还没有动笔。于是,现在便在埋头加班中……@#%^*$^&
正所谓:“君问归期未有期,只因他是拖拉机。”
你看这番小小浪漫,却有人愿意陪你到海角天边
那个聪明早熟的女孩儿劳伦,在椅子上斜斜的坐着,一个面容清秀的男孩推门进来,为她带来一缕阳光。
我理解所谓青春,就是你可以恣意地在这块画板上涂抹张扬的颜色,只要你喜欢。还有什么比在花朵一般的青春里相遇、相爱更令人心动呢?
在罗浮宫前的小凯旋门广场,两人遇到那个风度翩翩的可爱老者,他告诉他们一个古老的威尼斯传说:在日落钟声响起时,在威尼斯城的叹息桥下亲吻的恋人将会相爱到天长地久。于是,那两颗小小的心充满了梦想,清澈的眼里满是光芒。
你看这番小小浪漫,却有人愿意陪你到海角天边。
两人历尽艰辛终于轻舟到达叹息桥下,水波潋滟的斑驳光影里,黄昏暮色下的钟声应景响起。两人对视,亲吻,深情相拥。此刻空气芬芳烂漫。
也许以后我们将会褪色成街头某个普通的男孩女孩,可是因着此刻相拥,从此生命将有多么与众不同。
“……叫我包吉。因为他和劳伦两心相许。”
若瞬间便是永远,岁月剥落,回忆萧瑟,你在他乡还好吧。
请别叫我恐怖片,其实我是搞笑的……
这样说来,我显然欣赏不了恐怖影片。事实也确实如此。漫长的观影生涯里,我只看过半部《山村老尸》和一部《office有鬼》,前者一度让我产生周围鬼影幢幢的幻觉。后者在专业人士看来基本上很naive,但即使如此,观影时我也不时毛骨悚然。由于我遇人不淑,所以每当我表露出对恐怖片的恐惧后,大家总对我报以热烈的嘲笑。长此以往,人何以堪。于是,某天在我公开表示了对恐怖片的无视之后,便义无反顾地打开了传说中的《午夜凶铃》。结果影片开场音乐过后,我便一路往后拖动进度,这个举动彻底暴露了本质,并顺理成章地使大家的嘲笑连升三级。
这样的心理素质确实太一般,更何况美国的M·斯科特·派克还曾经曰过:“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证据都表明,我似乎该正经多看点恐怖电影,才能改变人们再谈到我与恐怖电影这个话题时的语气。根据这个判
渡尽劫波,兄弟不在
看完了余华的《兄弟》。其实我是很困惑的,我弄不懂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有点费解。余华的《活着》,单纯叙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兄弟》没这么强,并且讲故事有点刹不住车。拿到这本书粗略一翻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半成品的黄色小说。然后看下去,发现故事篇幅巨长,这些文字里,约有三分之一是上部,其余是下部。50万字……余华在后记中说,叙述控制了他,以至于字数浩荡到如此这般,所以,我不幸看到了下部的拖沓冗长烦琐。下部,绝对可以删掉三分之一的篇幅。
至于情节,上部好于下部。如果这本书只写到上部,我觉得会好一些。下部看得我很郁闷,经过动荡年底的兄弟,劫波过后,因为一个漂亮女人绝交。哥哥娶了红颜,然而落魄无能,又不愿意接受弟弟馈赠而远走南方,结果为了红颜重回家乡后又因为他的红颜而凄惨自杀。这是个什么故事?!TMD。你告诉我:他们是兄弟没错吧?所以呢,这本书最多看过一遍就好,不值得再看第二遍。
革谁的命,怎么革命?
电影是《titanic》的杰克和肉丝主演的,而且剧情沉重,是我看之前就了解的了。所以我观摩影片前先连喝三大杯绿茶,之后又潜运内力于五指之上,然后才点开电影。
首先,我明白,这个男人不是杰克,这个女人也不是肉丝,尽管,观摩影片时我曾不止一次地研究温丝莱特与十年以前的体型区别(岁月催人老,温老板明显没那么耀眼了,幸好与之而来的是她演技不温不火的成熟)。他们二人与那艘游轮的那对男女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叫做frank和April的一对夫妻,只是不甘心被平庸生活摧残掉激情和感觉的夫妻。他们在现实生活里无力的挣扎,就像溺水的人在无助地寻找一根救命稻草。巴黎,就是那根稻草。但巴黎也仅仅不过是根稻草罢了,它只是代表着对现实生活作出改变的具备象征意义的符号。
显而易见,生活可以逃避。两个意外就改变了两人所作出的搬到巴黎的决定。April还天真地认为那是因为她肚子里孩子造成的障碍。可是,可是,那绝对不是原因。April犹如林黛玉一样,梦想着她的宝玉和她想法相同,希望对方在价值观上完全理解她并且和她一致。当对方表现背离她的预
别了2008
于是,和青春又多了1分钟距离。
看过N多电影都是试图改变时空运行,像《蝴蝶效应》、《时光倒流七十年》还有《大话西游》之类的,可惜《天堂电影院》里,老放映员艾弗多告诉过托托一条真理:“生活并不像电影,生活……更艰难。”于是,时光流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个叫张信哲的人还满腹怨念和疑惑地问:“对不对?”
电影已死,广告当立
做中国电影糊弄事也太容易了吧?从宣传海报原封不动地直接用《真爱至上》的海报样式,就该知道这部电影没什么看点了。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看这部片子,严重鄙视自己一下,我这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类型的一定是影院老板最喜欢的人。
实在想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给林嘉欣身边安排12个男人,这个数目除了凑热闹之外我就没看出其他用处,如果导演仅仅是为了拼凑明星来争取贺岁档的票房,那他脑子肯定是进水了。就我自己的感觉,这12个人完全可以砍掉四分之三,留下3个就足够了。12个男人走马灯般从林嘉欣身边穿梭而过,真正留下点印象的没几个。苏有朋、黄晓明还有那个谁来着,他们的出场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爱情左右》的故事也太糟糕。12个演员,导演给这12个人每人都安排了一个小故事,既缺乏过渡也没有交代,结果让整部片子支离破碎,难道12个人就不能有一条主线来讲故事?!看到最后无端想起《十一罗汉》,再想到自己花的电影票,甚是难
仙人掌
点开msn,发现她的签名是:“仙人掌爱上猪,最后会变豪猪?猪爱上仙人掌,最后会变刺球?”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有个笑话说,图书馆有些书因为太难读懂,从来没人看。馆长就在这排书架上摆放了一个醒目的牌子:“敬告——这些书需要高深学问才能读懂。”结果这些书很快就被借光了。那么,如果你想看这本书,我一定会慷慨地敬告你:“这本书只适合那些既智慧又儒雅的人来读。”
其实,我们很低调……
随着武汉光谷足球队宣布退出中超联赛,原本恶化的中国足球环境又是雪上加霜。不少有识之士在既感担忧的同时,更对中国足球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忡忡。著名评论员花花在接受《新周末体育报》采访时指出,自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过于急功近利,当前中国足球的基础和根基已经被严重削弱,必须在长远发展和眼前成绩之间取得良性平衡。有学者撰文表示,中国足球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应该自问一下,“红旗还能打多久?开房还能开多晚?”
尽管如此,中国足球仍有来自民间的亮色。日前,美国Annandale Advocate报对济南市业余足球队新周末俱乐部进行了专版报道,报道称,新周末足球队已然成为中国足球坐标上的“显著标识”,这一成就得益于其秉承最高运动水准和体育精神的宗旨。
新周末在中国足球黑暗环境下的光芒令世界各
潜水钟与蝴蝶
确实,这本书的写作历程很传奇。让·多米尼克·鲍比1995年中风,其后全身机能丧失殆尽,只剩一只左眼能转动,他用眨眼一次代表“是”、两次代表“否”的办法来选择别人念出的字母,耗时一年“写成”了这本叫做《潜水钟与蝴蝶》的书。
真不容易。书的内容是散杂的回忆录,中文四万多字的内容,想来换算到法语字母还要更多,这种“眨眼看世界”的方式令人肃然起敬。作者说:“我的肉体沉重如潜水钟,但内心渴望像蝴蝶般自由飞翔。”这真值得敬佩。
但是,我要强烈鄙视一下出版这本书的南海出版公司,区区四万字的书,原本可以做成精致隽永的小书,但却被他们搞成了120页、定价20元的精装本。A book is still a book,用人们的好奇和敬意来赚取更多的金钱,是不是有点simple?sometimes naive?
带灵魂,去秋高气爽的天堂
这是我读完余聪《你的灵魂嫁给谁》后想到的一句话(经过搜索才知道这句话出自冰心的手笔)。其实这本书近两周以前就读完了。照理说,拖到现在再写观感,理论上总免不了得重温一遍才好落笔,但大凡佳肴,似乎总需经过一番细致回味,方能更加知晓其味美所在。因此,不惮惶恐与冒昧,愿为这道菜做个不甚称职的食评。
首先,感谢余聪肯为我这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提笔写下一些温暖的话,尽管是朋友的面子,但我还是要说声感谢。否则,我可能就不会读到这本书。我们都属于同一个群体——“易感人群”。
这是一本我看了以后颇有共鸣的书。不关乎爱情、友情和人性善恶,那是一滴心灵的露水,从那片叫做生命的绿叶上滑落,人生的感慨全在其中。勇敢、懦弱、抗争、纠结、伤感、无奈……小小的医院上演着广阔人间所有的悲欢离合,记忆着不易褪色的时光。合上书,几乎能听到那个狭小世界中人们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