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4)
来去我自己:@水瓶魔女 2019-01-23 10:53不幸遇到...(2019-01-24)
来去我自己:@三笑酱油 2019-01-24 09:03真是各色...(2019-01-24)
来去我自己:@三笑酱油 2019-01-14 13:57茶叶去库...(2019-01-19)
来去我自己:@三笑酱油 2018-12-26 11:06这也是正...(2019-01-11)
来去我自己:@春天0829 2019-01-03 20:21祝福...(2019-01-11)
来去我自己:@列瓦雷士 2018-10-08 11:49长知识,...(2018-10-08)
- 来去我自己博主
都二十亿了,是不是花钱请家专业的公关公司
文/黄大
吴秀波的一个亿,把小罐茶的二十亿,算是给解救了,虽然二者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但小罐大师终究还是敌不过娱乐大咖的流量,更何况八卦比炒茶狗血得多。
趁着这当口,小罐茶可以暂时喘一口气,赶紧分析分析,这次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把下一个阶段的品牌传播做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关口过去了,没事了。雷还在呢,坑并没有填上。
到目前为止,窃以为,这次小罐茶的这波危机公关操作很差强人意。
当初在大师炒茶事件刚刚有苗头的时候,我就提醒他们赶紧做危机公关,以本人二十年的行业从业经验,敏感的意识到事情发展有些不妙。
可是小罐茶却一直没有什么有质量有数量的动作出现,在第二天发出来的那个声明,写的避重就轻,把事件关键的手工炒茶大师累不累,说成是调侃,试图让大家觉得,那些数字是有人算着玩的。可是,那是调侃吗,一看就是
这20亿到底是累坏了炒茶大师,还是谁?
文/黄大
“小罐茶20亿累坏了炒茶大师”,“小罐茶收割20亿智商税”,短短两天迅速开始发酵,无论微信茶群和非茶群,还是微博上,看到都在讨论这个话题,什么观点都有。
从我专业角度,昨天我给同群的小罐茶北京市场负责人提了个建议,让他们做一轮危机公关。后来在群里见到了篇声明文章,但是,感觉写的避重就轻绵软无力,发出来也没见到稿子起了多大作用。
从我的建议,小罐茶先澄清大师炒茶,后续,修改广告词,去掉涉嫌违反广告法的字句,媒体上投放一轮。从企
去库存才是当务之急
文/黄大
去库存才是当务之急
最近看到一篇关于国内茶叶库存数据的文章,茶的库存量近几年在逐年增加,普洱黑茶销售本来主导存茶,所以它的这个库存还可以认为是暂存。
白茶虽然库存量占到了一半,但是把总产量都加起来都不及普洱的零头,暂且可以忽略不计。
红茶库存占到了三分之一,这就比较危险了,因为消费量是平稳的,出口也稳定。接下来的几年,我们可以计算,把库存都加起来,相当于一年的产量了,换句话说,每三年后库存一个年产量,十年变十三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而且是没有被消化掉的,其它茶类也同样如此,红茶的总量,还排在黑茶乌龙绿茶以后。
都加一起,这得多可怕的一个量级,有一天,当库存和年产量一样,然后超过了年产量,还怎么玩?
&n
写在2018年最后一天
文/黄大
17年12月31号那天晚上,跟张导喝茶跨年。
期间张导聊到了,我们做事的时候,经常拖延症,而且为自己没有达成的结果,找各种借口和理由开脱。张导说他是一个行动派,18年他想学英语,想训练古琴的基本功。之前几天一起喝茶的时候,张导曾经建议我练练古琴,还准备把家里那把琴让我拿回家弹。
喝完茶回家的路上,已经是新的一年了,一路上我一直在想,18年到底想干点啥,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做的?学古琴吗?
后来决定,还是做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写作吧。现在18年这一年又要过去了,还好,当初计划的几本书稿,在各种忙碌中还是抽时间写完了,并且正式签了一本——《广告人说茶中江湖》,顺利的话,明年就可以正式出版上架了。
这几本现如今已出及即将出的书归纳起来,可以代表自己的几个层面的表达吧。
&
想从一而终,从一开始就不要凑合
文/黄大
从一而终
因为拥有了1,才让0变成了100,我们都是每一个1,一泡茶是由一片片叶子做出来的缺一不可,一百季茶会,更是靠一季一季累积做到如今。
一百季茶会那天,汪朝江秘书长说的好,一场茶会做到九十分一百分不难,难的是,每一场都能做到满分。
百季茶会后已听闻有茶友在做茶会规划了,都是好事,对茶普及推广很有用。只是做茶会需要情怀和坚持,这个很难,马连道这三四年挺多搞茶会的,几乎都半路夭折了。我觉得有的是背离了初心,有的是想法多了又不能贯彻执行,还有的没有规划又想当然,无关乎商业性质还是做公益。
现在茶友
黄大说茶:茶不是水太深,而是水太浑
文/黄大
水太浑
其实茶行业的水很浅,觉得水很深,那是因为太浑了,而且是故意被搅浑的。把水搅浑不是摸鱼,而是为了挖坑,看不见就容易掉进去。
真正的深,是水特别清,但是,却无法看到底。对于茶来说,至少给老百姓喝的这块水应该是最浅最清,但是,这块如果也给搅浑了,那可真是没有一块清澈的了。
失去了传承的创新,就像千人一面的网红脸
文/黄大
怎么和上一家一个味儿?当我喝了一口杯中的坦洋工夫后,第一个直观感受。这是又一次坦洋工夫的茶企组团参加茶博会,上一次好像是两三年前了吧?转了一圈觉得似乎少了一家,后来才想起来,是平月。另外,新坦洋为何没来?
我很多年前最早接触坦洋工夫就是在这两家,大约六七年前新坦洋在马连道有家门店,曾经去喝过茶买过茶,平月是那次茶博会才知道的,当时因为聊的比较投机,还拿到了一本茶企出的坦洋工夫的书,后来也曾去马连道的店里喝过茶。
龙团胜雪被做出来没多久北宋就走向了灭亡
文/黄大
北宋灭亡与极尽奢靡的贡茶
看到一篇文章,关于北宋贡茶“龙团胜雪”的,看完后的感觉是,文章的语调和描述,说的太轻松和美好了。
北宋时期给皇帝做的贡茶,多么的繁琐耗费工夫,那个龙团胜雪
妞子,那个你经常争宠的小浣熊,它今天走了
文/黄大
看到猫粮罐头的时候,习惯性的拿起来刚想往购物车里放,忽然意识
白茶是否在5千年前就诞生了?
黄大说茶:从“神农尝百草”推断5000前就诞生了白茶,是个伪命题
文/黄大
首先,“神农尝百草”,这个传说故事,虽然在很多古籍史书都有相关记载,诸如《史记》《淮南子》《搜神记》《通志》《增补资治纲鉴》等等:
那些“勤快”的阿姨们,让杯具变成了悲剧
文/黄大
拿起搪瓷杯子我有些懵逼了,这是我的那个杯子吗?怎么变得这么干净?仔细看了几眼,确定是。再一细看,杯子里外被彻底清洗过,这一定是不在家时老妈干的,一问果然。我欲哭无泪,之前花了好长时间慢慢养起来的茶底,付之东流荡然无存。
试图去理论,可是完全讲不通,在她老人家看来,杯子就应该干干净净的,什么茶底之类脏了吧唧的根本理解不了。无奈只好央告,以后我的茶杯什么的,不用她洗我自己来。
同样的事情又后来发生过一次,这回是之前公司保洁阿姨干的。公司里喝茶为了省事我放了一个飘逸杯,这个杯子也用了有段时间了,所以里面也挂了一层茶底。
通常下班前我都会把杯子清洗一下的,有天没洗早上来到公司发现,不仅飘逸杯被刷干净了,连里面的茶底也都彻底干净了,甚至是滤网间隙,最让我无奈的是,杯盖上还有一丝丝细密的划痕,朝着灯光晃动很有拉丝钢的效果。一问果然是保洁干的,还说我
白茶价格涨涨涨,谁人制造疯狂?
白茶价格涨涨涨,谁人制造疯狂,谁人开心暗爽,谁人无奈神伤、谁人冷眼观望?
文/黄大
往年开春的时候,正是普洱价格炒作甚嚣尘上,今年好像比较平静,这有点不太正常,甚至被龙井和白茶抢了风头。倒是也有老班章价格几十万一斤的话题,还有群里转的几张茶农朋友圈发的价格的截图,我觉得很个案,看了很无感。
今年白茶价格涨了,而且幅度比起去年还比较大,据说去年开了一个什么论坛,价格涨了一番,今年召开了一场什么会议,又
别想那么多,搂上去再说
文/黄大
男孩伸过手想搂住女孩子,可是被她推开了,男孩子想再次搂她,抬头看到了迎面骑行过来的我,不好意思的放下来,我假装啥也没看见,偷偷的笑了。
大概我们年轻时候都经历过,那种想伸出手让爱变成更进一步的状态,可是常常不得要领,甚至还只是在准备撩的阶段,却不知道如何出手。
这个时候如果刚好有那么一本书,是写给男生的撩妹指南,告诉你如何撩妹,但是翻开以后一看,书中教的整个过程好详(fan)尽(suo)全(fu)面(za),首先要了解女孩的祖宗十八代,女孩为何出生在何时何地,然后女孩的家乡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故事传说,女孩的学名小名别名外号,再然后在哪上的幼儿园托儿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她校长老师都有谁,还有同学、好朋友、闺蜜、知己,女孩学校期间都参加过什么比赛拿过第几名获过什么奖,还没完,算了,我不往下写了,还是切入正题吧。
其实我想说,我只是拿这个撩妹指南,含沙射影的喷一下,
究竟直聘谁捅了世界杯的马蜂窝,你知乎?
文/黄大
虽然世界杯场上没有中国队,但是,电视机前的广告后生,充分发扬了重在参与的神经哦不,是精神,化赌球输钱的悲痛为力量,炮轰世界杯广告,不是世界杯本身的,是,boss直聘、知乎、马蜂窝等等,无非是觉得太low,丢了广告人的脸,有公号发文章剑指行业叶大佬,让他滚出广告界云云,由其中他操刀的广告,甚至引申到其它案例。
后来进到一个广告群里,发现里面居然在争论这个话题,随便爬楼看了下,正反两种观点吧,于是留言说,十年前广告老炮们争论的问题,现在还在争论,哈哈,有意思。
当年我带徒弟的时候,曾经有次议论说某广告他觉得不好不喜欢(这个意思吧),我跟她说,见到一个广告不要以个人喜好评论好不好喜不喜欢,你不是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可以由着性子发飙,作为广告从业者,要从专业层面去分析,这个广告目标受众群体是谁,广告的诉求,创意表现,目的,反推一下客户想法或者广告策略,如果达到了产品推广目标,就OK,没有,那,我跟他们说,如果你来
马连道如果死掉,会不会跟中关村的姿势一样
文/黄大
要说跟马连道比中关村火起来早了,毕竟电脑引进和普及要比茶叶迅猛的多。当初的中关村也和如今的马连道一样,沿街店面林立,家家都在攒机子卖配件,前来询价、攒机和对缝的络绎不绝。本人九十年代末起,各种原因曾经常往来于中关村,大约十多年前开始混迹马连道。马连道店铺改造、建起茶城,跟中关村何其像。
因为货源和价格的不透明,据说当年进价几十块几百块钱的东西,可以翻到几十倍以上,跟现在的茶叶异曲同工。而且满大街几乎没啥所谓的品牌,那时候的某想什么的,还都是作坊级别,某东的老板还在摆柜台卖光盘。估计他们当初也不会预料到如今自己特么大的格局。
以前攒一台电脑,要了解各种配件的规格、性能、品牌、产地、兼容性等等,稍不留神就是个坑,山寨和假货翻新货太多了,想要攒电脑的根本不敢一个人去中关村,一定拉上个懂行的,除非你是行家里手各种门清。这跟如今去马连道买茶何其像,一款茶要涉及到茶区、产地、树种、树龄、粗老细嫩、海拔、季节、存的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