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水:@不为你心痛 2014-02-23 17:43还没看过的呢,有空要看看。看着这些字...(2014-07-20)
不为你心痛:大半夜不睡,来看妹妹如何醒,并快乐着。呵呵,很深刻。(2012-10-07)
不为你心痛:呵呵,当一个人不再为别人而活的时候,感觉真的很好。(2012-02-26)
不为你心痛:呵呵,忙于生计,谈何优雅。有时回想起刚毕业分配到山区,在破木窗前接到朋友的来信。案前...(2011-12-07)
不为你心痛:哈哈,被我看见了。不过,很喜欢你现在的心情。“心里依然有梦想,有想过的日子,有想相伴...(2011-09-11)
不为你心痛:来与不来,天涯就在这里,不悲不喜。只是每次离开,总忍不住,回来。(2011-08-09)
- 凝水博主
忙
前所未有的忙碌,工作方面。大的项目,项目中的琐碎的管理事务,一件一件的飞来,一件没干完,新的又来。
其实我是不计较忙碌的,甚至我很享受忙碌中的充实。
但是,我不喜欢琐碎事务的忙碌,或者说无效事务的忙碌,我喜欢有思想提升下的忙碌,在新的信息、思想爆炸时轰炸下的忙碌,让自己的智力和思想得到报站性的提升。
可能,对工作,需要有新的认识。
不得不承认,这几年,自己的沟通、管理、解决事务性工作的能力有很大提升。基本上不会逃避,再大的困难都有想办法解决的欲望。但内心深处,还是很想把精力花在创造性的写作和思想成长之上。
可能,需要学会调整,需要学会从事务性工作中学习成长的智慧。
更重要的,要学会分配精力、分配工作,以及学会助力。很多事务工作,如果一件一件自己去完成,消耗了学术创造的时间。需要花一点心思去借助别人的力量,不需要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分清主次,把机械性的工作交给年轻人去做。
还是要抓大局。
以及调整心态,提高效率,再忙碌中的琐事中,都要留给自己读书提升的时间
多写
看到我男神古天乐还在每天写博客,我觉得有必要慢慢回来写点长文。
好多文艺的东西没有记下来了,
这里静悄悄的。
我悄悄地回来,带着一样的初心,
和不一样的丰富。
希望还和以前一样,那样敏锐丰富。
希望和以前不一样,更加清晰、理性、沉稳。
继续努力的自己。
再写一个十年,
怎么样?
多写字,可以减少唠叨的说话。
冬夜随记
气温突然变成冬天,默默地打开空调热模式,明明一周前还在37度里吹冷气呢。
要写一个新的不熟悉的领域的申报书,是一个我积累不太多,要啃很多技术文献,却十分有内驱动力的方向。就像谈恋爱追一个难啃的帅哥,不知道拿不拿得下来,但管他呢,不追会后悔。
小盆友在啃5位数进制的奥数,我瞅了一眼题默默的退出。开课前十分钟进去鼓励他,却发现他在打网络枪战游戏,以为还在吃鸡低幼阶段,没想到都攀登上巨型游戏了,男孩暗涌的渴望和突然能耐真是猝不及防。没有说他,只是提醒他想玩游戏找个宽松的时间。
美团外卖小哥寒风瑟瑟中还在工作,因为少发了一杯热饮还打来电话售后,几块钱的工作也是十分努力中。
看到一篇虹影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报道,想到十几年前做学生时寒夜读她的《饥饿的女儿》,早年觉醒的女性在落后的时代为活出更好的自己苦苦挣扎着,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女性绵延的坚韧之力,要独立,要走出去。
没有秋天的冬天,每个人都好努力的呢。
十年
今天,是在京生活的整十年。
本来是想找找确认,看我记错了没有,是不是十年前的今天。
结果连密码也不记得了。
又意外的发现了一堆已经被我遗忘很久的文字。
不知道多久没有写博客了。虽然啰哩啰嗦的写了很多心绪,却是当年自己的成长,现在看来,依然十分珍贵。
十年前的今天黄昏,我穿着一件白色的吊带裙,从暑热的南方来到京城,只带了一件外套和一个很小的行李箱,北方已有秋意,我略感凉爽的在一座宿舍楼前等人,带着迷茫和乱,形单影只,前途未卜。
很感谢那个重要的决定,让我过了我每一分钟都攥在自己手里的十年。
就是每一件事,都是自己决定,都是出于自己心意的决定。
每一次困难,都是自己想办法一点一点地解决,一点一点的收获进步。
一个人的厚度和韧性,只有在低谷时才能显现出来。很感谢自己足够的钝感力和坚强,把一些别人看起来很糟糕的事忽略掉,把一些不好听的声音过滤掉,闷起头专注做自己的事,享受自己的时光。
这是生命密度最大的十年。
自己都想不起来在这十年里做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问题,经历了多少困难,又成功的克服了多少。
回望十年前那个抖抖索索的姑娘,现在已经长成了坚定自信的老姐,不再去想那些有的没有的情绪,直面问题,攻克它。
最大的收获,字典里没有了害怕,也不再去纠结犹豫,什么事想做就做了,什么人想不见就不见了,什么东西想忘就忘了。
记住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尽情享受亲情、友情、爱情,热爱奋斗着的,努力着的,向上着的自己。
庆幸自己还善良着,激情着,轻盈着。在最美好的时代里,尽情点燃自己。
想看更多的风景,想做更好的自己,想享受最有价值的时光。
十年里,最想明白的事情是,时间真的很宝贵,分配给别人都是奢华。
又更加确认的是,只有自己成长,积攒自己的能力,才能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也只有那样是最爽的事。
如果你充分拥有过自由,你就一刻都不想失去它。
那句大俗话怎么说来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敬——最好的安排:我的十年!
期待未来:更黄金的十年!
《her》
《her》这部电影讲人与人工智能恋爱的电影,评分很高。但这部电影把人的孤独,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又排斥刻画的太细腻太到位了。所以120分钟电影,我都没法一口气看下来,每看20多分钟就要出去透口气,冷静的心颤,入木!即使有一个24小时陪你聊天懂你心思声线性感的人,不属于你的他\她还是不够!
电影里让人肝颤的孤寂是,无论我们如何相爱,如何知心,如何soulmate,我们不能在一起。机器和人是两码事。这部片子探讨的人的情感、亲密、交流、思维的方式,太如针尖般到位了。到位得让人恐惧,觉得理性面对如此冰冷,真实的孤独感,不知道如何再去鼓起勇气。只能磕磕绊绊地探索。还没有看到60分钟,我就已经看得失落,心悸,就好像那个只能与电脑做心灵交流与陪伴的人会是我,会是人类的归宿一样。。。
感觉最近探索孤独的电影很多,隐约觉得韩寒的<后会有期>也有着这样的情愫。那颗一
阿伦特的审判
很久没有,这么飞速地奔回家,要把我趁热的感想记录下来,那是电影《汉娜阿伦特》给我的小激荡。
1、耶路撒冷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当他说我只是在执行作为军人的命令,将集中营的人运往死亡之路时,我穿越了审判之席,仿佛那位置上的人是:文革时期疯狂的大多数、拆迁队、城管、计生办、那些面无表情说着这是上面规定的国营面孔??。”执行命令“是一个恶的体制下作恶的具体的人开脱,或者犯罪无意识的最简单的逻辑。阿伦特说,那是平庸的恶,犯下滔天罪行的不是恶魔,而是nobody,不用为犯错受到惩罚,甚至罪行是一次无意义、无目的的行为,不是消灭,不是战胜,就是漫无目的的行为,这才是可怕。
2、为什么nobody最可怕,因为在群氓中,nobody放弃了成为person的可能。电影不停回忆海德格尔如何开启阿伦特关于“思考”的片断,思考不是理智或感情,思考是人活着而存在的状态,
看《衰鸟向前冲》
导演从他最熟悉的文化领域切刀下去,虽不算犀利,但仍旧敏锐。尤其是,各种嬉皮笑脸中,三观居然很端正,虽然一个劲的消解端着的深刻,其实还是有着很正的心。唯一让我不满的是,对女人的处理太类型化,美女们哪里是这么简单的?
电影看完,我很感动:一是片尾曲非常好听,延续着80、90年代的理想主义,听起来很动人,有点小共鸣;二是看着中年男人不炒房、不炒股,真诚地、认真地鼓捣点文化上的事,在艰难重重中,极力表达自己的小小世界,真的觉得在现时代好珍贵,好难得,好感动。
以前对网络电影不屑一顾,觉得电影院里的才算精品。但国产电影在资本的贪念下,越来越烂,完全丧失灵魂。有时候在小众电影里反而能偶遇些动人
看《中央公园西路》
故事是简单的故事。一个成功女性的老公,跟自己的闺蜜出了轨,要离开。闺蜜的老公软弱,闺蜜一心以为情人爱自己所以跟老婆摊牌,岂不知情人有好多女人,而下决心让他离婚的却不是自己。情人爱上一个富有的年轻女孩,年轻女孩却不愿意跟他马上结婚。而且,似乎,年轻的女孩对老婆的闺蜜的软弱的老公有了好感。
剧情是中国剧场版的。
伍迪艾伦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探索男人和女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可能。或者说,他一直想探索,男人到底会被什么样的女人吸引?是一个优雅漂亮的各方面都优秀的,和自己有着
style
想起这个话题,来自于年末的几次文化活动。
去北大听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讲座,这位我读书时对于专业而言属于大拿的人物,亲眼目睹就是熏陶。不过,令我讶异的是,85岁高龄的他,不仅思路依旧清晰,思考还很深刻,对最新鲜的文化艺术保持着高度灵敏的嗅觉和精准的判断。其实,杰姆逊讲的奇异性美学,也不是特别新鲜的东西。和鲍德里亚对“仿像”的阐释有着某种类似。不过,杰姆逊是从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探讨受经济形式影响的文化新特征。他用金融衍生品来比喻这种新艺术品的特征:艺术品以一个有影响力的事件,而不是完整的、新的美学风格的面貌出现。这种奇异性美学在中国艺术家徐冰的作品里,在装置艺术里,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里都可以窥见。如同“仿象”命题一样,新艺术更多的是某种标志性事件的象征,而不是新的艺术形式、风格的创造。而这,也正是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的古典熏陶意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标识性存在的文化事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言文学作品里的魔幻以及文学性,可能会让位于获奖这一事件本身的魔幻性。
当然,杰姆逊对后现代文化的论述有着更为丰富、更具逻辑性的内涵。但他的讲座,我更深思的是这种功成名就的学者对于学术问题探索的持久力。这几年,我一度觉得,这种对艺术文化里元问题的判断和思索是已经落伍和僵化的事情。对申请课题没有半点帮助,在中国的学术氛围里,要是你不能搞些具有现实意义,能马上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那是必遭冷落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杰姆逊的学术研究是有风格的,而我们的学术研究,常常是无风格可言的。
看了被很多精英推崇的《1942》。说实话,冯小刚拍正剧总有些让人拧巴的感觉。怎么说呢?他的好看的电影,都抓住了城市市民最重要的点,他对市民气息的东西有着极好的把握。可是对于表现最深刻人性的东西,他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1942的题材是块好肉,但一刀下去,并没有切得恰到好处,总有些机巧的痕迹,而有的地方,味道又不足。那些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小说的大师级电影,比如《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师〉等等,在表现人类面对的苦难时,总是有着对人性最深刻的刻画,和
W小
所幸世界之大,丰富多彩,失去了一个,总会有后浪不停地涌来。当我重新发现这个W小,都有点被电着的感觉。
与那个W小不同,这个W小是先见其人,再读其文,然后不可收拾的迷恋。所以,我也不确定,到底是先迷上其人,还是先迷上其文。
那日,开研讨会,我被朋友拉着去。那天,我一坐下来,“外貌协会”的我即使在如此情境,也会先瞄一圈有无帅哥美女。都是学术圈的人,激动得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却无甚养眼面孔。不过,斜对面一男性,我觉得气质稍不同,是我喜欢的那种文艺大叔,很随和装扮但不随意,不拘谨也不轻漫。于是多瞄了几眼。
到自我介绍的时候,才发现,他是某著名周刊的著名主笔,W小*,浏览过他的博客,听说过他的名字,但没有细致关注过。人不多不少,正好可以小范围讨论,本来我对这种正式的讨论觉得有点无趣的,也一向懒得说两句。但看到那些人很正经的说着大国战略,我实在憋不住了,就把我那一点小思想简单的表达了下,话不多,还有很多精彩的句子都兜着呢。看到我说的时候,我注意W小和他身旁的男性不停点头赞同,还笔记了两笔。我就说得稍微起劲了点。
后来别人开始讲的时候,W小和他另一边的我的朋友聊了两句,聊的时候,眼神不时的还瞄向我,好像还指着我问了下我的名字,还写了下。
由于W小是著名记者,主持人点着他发言。W小上来就说,大家说了这么多,我听得有点乱了。这么多人,我最同意这位老师(他指着我)的发言,基本上把我想说的话都说了。……*%¥## 一下电光火石,哎呀,知音哪知音,我差点握着他的手。他还引述了我说的继续说。
我后来想,之所以我能跟他观点苟同,可能是我喜欢游走在学术圈和文艺圈,学术太正经,文艺太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把我想要的深刻与有趣结合起来。所以W小的那么一丁点雅痞
意念
我当时并没有坚定地把我想进的那个球投进篮筐,也许,我当时的内心并不是那么的坚定。而是,去做了我内心里更想做的藏了很多年的事情。
这种意念的强大,并指引着行为,偶尔化成某些奇遇,在我生活里不断发生着。
那些我曾经动动念头的事,我想过的人,总是最终在我生命里让我遇着。
记得某次看《鲁豫有约》,看到年纪过百的周有光先生讲起他和他太太张允和,那种耄耋之恋,我感动无以复加。对这位老先生敬佩不已。很偶然的,买了《合肥四姐妹》一书,讲到张氏四姐妹的故事,里面就有张允和和周有光。尔后,在来京后的第一个秋天,我去地坛书市,看到本周有光先生的《百岁新稿》,旧旧地,很便宜,我就买了回来。随便翻翻,觉得文字甚有趣,有些见解很深刻,有些故事有老来的童趣和真挚。文字里的语言,总归是情真意切,自嘲得都那么良善,不似网上那么恶狠狠。让我觉得周老先生有趣极了。
胡扯一下
已经太久,没有写140个字以上的文字了,以至于在别的地方,我变成了话唠。唠嗑得我都怀疑自己几十年的淑女是装出来的。
心情在下午的雾天里灰蒙蒙了一阵,到了傍晚的时候,突然爽朗起来,感觉干劲十足,不弄点文字感觉对不住自己那颗细腻的小心思。
在忽高忽低的事情里摆弄着。常常觉得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但又常常能在噩运的边缘幸运的溜走。仿佛有一只大手会突然的把你打翻在谷底,又出来一只绵绵的小手轻轻地把你托起,让你在奄奄一息里开始休养生息,在别人的尘嚣喧闹中练就绝世武艺。诶,现在这灵感,不写两本小说,都亏欠自己的大脑。
还能说什么呢?只有感激。
这么说好像很官方很虚伪的样子。
但,真的是感激。
若不是那些一波三折的经历,我的人生远没有那么丰富。
那么多有趣的人,你不会有机会认识;那么多有趣的事,你不会去经历。
好像,只有永远不到终点,你才能一直奔跑,不从旋转着的地球上滑落。
醒,并快乐着
晚上去单向街,听梁文道、许知远、周濂扯“正义与幸福”,前两位书和话都看听得很多了,周同学还很年轻,只在微博上关注,未深入读其文。今晚的座谈下来,我的深刻感受是,真搞学术的人,功力是比纯作文的,要深很多的,尽管少了一点花拳秀腿。
一开始,他们在谈社会制度的正义,多少关联着个人道德的修炼?我脑海里一直对他们最初谈建构社会制度有赖于个人道德持怀疑的。因为我的潜意识里,当有知识份子(包括政府)在对民众高谈道德修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道德?尤其今天的社会里,道德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对老百姓的要求,而往往成为政府和知识分子推卸责任的借口。而我更是一向讨厌精英知识份子高高在上俯视草根的作派。比如,到处有人在说不公和不古,可是作为一个职员、一个老公、一个父亲,你是否做好了符合你身份的道德呢?如果你用公款消费,你乱潜下属和学生,你不好好对待孩子,那你是没有
东京地下的黑色魔幻
很偶然,读到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上,村上先生关于“东京地下铁沙林毒气案”的文章,才发现,奥姆真理教在日本的出现,并不是一条简单遥远的新闻,而与日本社会中青年精英对社会的信心有莫大关系。而村上先生所分析的日本的当时的处境,又与今天的我们遇到的各种危机有诸多相似!
地下铁沙林事件发生在1995年的坂神大地震两个月后。尽管其伤亡人数远少于大地震的死亡人数,但带给日本人的精神震动是巨大的。对于人力不能掌控的自然灾害,日本人已经在心理上做好了随时准备,但宗教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投毒事件,却摧毁了日本人对于“日本是一个和平安全国家”的心理共识,将日本社会拉入了一个每个人随时会被害的心理恐惧中。这种心理恐惧,与我们今天对无毒不入的食品安全的恐惧何其相似?慢性